全國高考又開始了,我們來說點古代科舉考試的事。
一 “科舉”更像是公務(wù)員考試
我們總把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放在一起說,其實有點不太準確。因為古代科舉考試考的是個當官的資格,而今天的高考是考一個你能不能上大學(xué)的資格。雖然古代的一些科舉考試考完的結(jié)果也是決定你能不能到首都的國立大學(xué)來上學(xué),但它只是考試的一個部分而已。科舉考試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當官。
今天我們社會分工非常多,你做很多職業(yè),都可以謀生,并且為人類做貢獻。所以你不一定非得是去當官。古代的科舉更像是一個公務(wù)員考試。
但無論如何我們說它是“古代高考”,跟今天話題聯(lián)系起來好理解。古代高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呢?
二 唐朝的“不嚴肅”
其實說到科舉考試,它大概只有1400年的歷史,就是隋朝才有的。我們認為隋朝就有了科舉考試,就覺得從隋朝開始科舉考試特別嚴格,一定是特別發(fā)達的一個考試。其實連唐朝都算上,科舉考試其實并不太發(fā)達,也就是說它還保留著別的取士方式——你能夠來當官,不是非得科舉。
所以我在《嘉興講故事》里,特意講到了一集李白的故事。很多人對李白的誤解就在于說李白就不想?yún)⒓涌婆e考試。我之前了解不深的時候,我也曾經(jīng)這么想過,說李白就看不上科舉考試,所以就不參加。其實這在唐朝很正常,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參加科舉考試當官的。你不參加科舉考試還是有很多機會的。這是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發(fā)達,還有就是唐朝的科舉考試也不嚴肅。比如說,它確實定下了考試標準,比如說要求寫六韻詩歌,所謂“六韻”就是你得寫12句,其中有6個句子押韻,那就是偶數(shù)句:2、4、6、8、10、12句。
可唐朝中期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祖詠,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寫了4句,連句子都沒寫夠,他就不寫了??脊偬嵝阉f你這沒寫完啊,祖詠就說:“再多寫一句都是廢話!”你看,祖大哥就這脾氣,他說他覺得4句的意思已經(jīng)表達盡了,他覺得就不該寫了,于是交了卷子就走了。
考官就看了看這4句——你說這考官還能看這4句,按說這種人就別搭理他了就完了??墒强脊倏赐赀@4句之后覺得他寫得特別精彩,于是他就考上了!這也太不公平了點兒吧。你能不能在今天的高考考場上說,這大作文要求我寫1000字,我就寫了400,我覺得多一個字都是廢話,我就交了卷子了。你這么跟主考官斗貧試試,但是唐朝就允許他考上。
可見唐朝的科舉考試,它還不是特別嚴肅的一個事兒。那么如果作弊怎么辦?作弊居然罰得也不嚴肅。在唐朝,要是作弊了,可能給你趕出考場。明年還能不能再考?明年還可以再考。你說這是寬容嗎?它就是不發(fā)達,不嚴格的表現(xiàn)。李白為什么不去考試呢?那就是他覺得科舉考試還是很多問題的,再加上完全可以有別的路走,為什么非要走這條路?
再有,你看韓愈他老考不上,考幾次都考不上,韓愈就給宰相寫信,說我從考場出來的時候,就聽見有人說了,都有誰誰誰考上了。這怎么剛考完,就有人知道考上了,這肯定有賄賂行為,就是,肯定是跟考官都說好了,誰能考上。他就把這信寫給了宰相,這屬于一個告密者,按照我們今天來說,韓愈應(yīng)該是唐代的吹哨人??墒沁@宰相呢,都沒理他,是不是因為這宰相貪污受賄,然后不理民情呢?其實也不是,就是這事很正常,在唐代,這一切就不大嚴肅。所以你看唐朝末年就吃了科舉考試的虧了。
有個重要的人他沒考上,這人叫黃巢。他登上了長安城的城樓,說“待到秋來九月八”,就是等到秋天來了,九月初八的時候。“我花開后百花殺”,我花就是菊花,因為菊花它不是春天開的花,人家大多數(shù)花都是春天開,古人經(jīng)常拿菊花來比喻那些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孤傲的人,就是因為別的花他都是春天開,就菊花是秋天開?!拔一ㄩ_后百花殺”的意思就是你們所有的花都已經(jīng)不行了的時候,我才開。“沖天香陣透長安”,香氣把長安城熏透了,“滿城盡帶黃金甲”。按說這“黃金甲”形容的是菊花黃顏色,但在這里的意思還是說我會帶兵打回來的。這黃巢沒被唐朝的科舉考試錄取,所以留下了憎恨的心,后來果然帶著大軍打回來了。你看唐王朝科舉考試沒收黃巢,導(dǎo)致唐王朝都被滅掉了。雖然后來又復(fù)建了,但是已經(jīng)不行了,沒幾年后就干脆完蛋了。這是科舉考試導(dǎo)致了唐王朝的失敗,看來不管科舉考試還是高考,該嚴肅還是得嚴肅的,真的有可能威脅到一個國家的安定。
三 宋朝“太難了”
到了宋朝的時候,科舉考試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發(fā)達到了大家在研究科舉考試怎么能考得更好,怎么能夠更好的發(fā)現(xiàn)人才,或者說通過“高考指揮棒”能夠讓人才往哪個方向發(fā)展。你看今天也是如此,我們想要教育改革,就要改革高考,高考怎么考,考什么,就導(dǎo)致了一線教育會如何,那不就導(dǎo)致了人才會往哪個方向發(fā)展嗎?宋朝就這個意思。
我們看最近電視劇《清平樂》里還表現(xiàn)了這一點,像晏殊等人,他們都在考試的改革當中做了很大的貢獻。宋朝考試一開始要考韻文,也就是說老師規(guī)定了你寫篇文章,給你個題目,這文章必須用駢文的形式出現(xiàn),也就是說以對偶句的形式出現(xiàn)。
我最近在講《聲律啟蒙》,每一段落先是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這都是在練對聯(lián)。到最后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多字對。這多字對,練的就是駢文。也就是說《聲律啟蒙》是給考生準備的最開始的練習書。駢文要求你押韻,句子還得對偶著出現(xiàn)。這可是夠難的。這還沒算完,老師要求你必須用他給的那些字押韻,你要是多了一個字,考試就不合格。
歐陽修第一次考試就因為這個失敗了,他居然多用了一個老師沒給的字,這就不行,就能難到這個份上。所以可見宋代的科舉考試已經(jīng)很嚴格了,唐朝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看祖詠這沒寫夠句子,老師都讓他過了,到了宋朝多一個字都不行。
可見宋代考試極為嚴格,但是他也有比較人性化的一面。就是考生在考試的時候,他可以到前面來向老師問個問題的。今天的高考,你不太可能跑到前面去跟老師說,老師這卷子我沒看懂,你能把這題目給我解釋一遍嗎?這是堅決不允許的。而且監(jiān)考老師很有可能都不是你那科的老師。如果我監(jiān)考數(shù)學(xué),你來問我個數(shù)學(xué)問題,我都看不懂。但宋代是可以跑到像老師面前問個問題的,說:“這題目我這么理解了,您看行不行?”歐陽修后來參加大考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題目,他就認為這個題目可能有點問題,他跑到前面,向主考官問問題去了。那主考官就是晏殊,晏殊還給他解答了,而且從此就看上了這個孩子,覺得這歐陽修很不容易,能夠看出他題目當中的設(shè)置來。所以宋代的考試又嚴格又有人性化的一面。
再有一點就是宋代的考試還特意地設(shè)置了一個叫做制科的東西。就是比普通考試再上一級的考試。這種考試考得很難,考你對國家建設(shè),考你對于古文典籍的理解。制科考試一般沒有人考上第一名,這事好像就是設(shè)那一標桿,讓大家都仰望,但從來沒有人得到過。只有蘇軾他得過制科的第三等。制科成績分5級,你得到4級以上,就基本上合格了。第三等已經(jīng)是相當厲害的了,有沒有第二等和第一等的得主呢?就是說,有誰比蘇軾還牛?沒有。都是擺在那兒的,得第三等就很牛了。你看,考試研究和設(shè)置多復(fù)雜,這就說明宋代科舉考試已經(jīng)不一般了。
說到這里,我想說,每年我們都會聽到一種話,說如果你高考沒考好,也不用灰心。我很同意,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一條道路。我們經(jīng)常說唐代的許多優(yōu)秀的人士都是落榜生,我也經(jīng)常這么說,什么杜甫、韓愈都是落榜生,但是這是唐代科舉考試不發(fā)達導(dǎo)致的。所以我們也不要說得了狀元沒意義,說什么出名的人都不是狀元,狀元都沒有價值,這也不對。比如唐代的王維就是狀元,這狀元還是很厲害的吧?
宋代也有個狀元也很牛,就是南宋的文天祥,當時禮部尚書親自點的文天祥是狀元。后來文天祥做到宰相的時候,經(jīng)常給自己的文章落款為“狀元宰相”??磥韺τ诳婆e狀元一事,他還是挺自豪。說到這位禮部尚書,我們也應(yīng)該認識他,他就是《三字經(jīng)》的作者王應(yīng)麟。
四 元朝斷了
到了元朝的時候,科舉考試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元朝總共才90年,有80年都沒有科舉考試,這時間也太長了,中間耽誤了多少人才啊?我們知道,元朝的元雜劇很發(fā)達,為什么呢?那一群文人沒用武之地,只能用在寫戲劇上了。所以我們看到元雜劇的故事、歌詞都寫得那么精彩,那都是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他沒辦法把自己的本事展現(xiàn)出來,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戲劇。
元朝的這些蒙古人,他與中原文化有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不想被中原同化,他知道這歷史上所有的少數(shù)民族只要入主中原,就非得變成一個中原人,否則它就沒法統(tǒng)治中原。武力上占領(lǐng)了中原,文化上被中原同化了,制度也得如此。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蒙古人也在元大都建孔廟,向漢文化的學(xué)子們投降,可是后來又覺得不行——我怎么能變成一個漢人呢?所以又禁止了科舉考試。就這樣,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仁宗的時候,科舉考試才又開始了。但是考題是不一樣的。蒙古人拿到的考題,還有北方的很多少數(shù)民族拿到的考題比漢人拿到的考題要簡單得多。這明擺著不公平,為的就是讓蒙古人能夠輕松的考上科舉。所以元代的科舉考試那簡直不是說不發(fā)達,干脆就是停了。
五 明朝的科場舞弊案
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科舉考試就完全發(fā)達了起來。我們今天經(jīng)常說古代考試分為歲試、會試、殿試等,這一套基本指的是明清的做法。比如說殿試,也就是最后一級考試,考生們得到皇宮當中去,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一般是在明清皇宮的保和殿進行。這也就是明清比較發(fā)達,唐、宋,包括之前這種殿試的情況也有,但它并不是個明確的規(guī)矩。像宋代,那是因為有的考生認為“我為什么沒考上”,“我覺得考官有問題”。后來宋太祖就覺得要平息亂局,所以他親自主持了一場考試。所以說在宋代“殿試”并不是一個明文的規(guī)定,是特殊情況所導(dǎo)致的。
可是在明清就不一樣了,它是規(guī)定了的科舉考試,也就是說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后一關(guān)。殿試會取“三甲”,就是錄取三批。第一批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這都是明明白白規(guī)定好的事兒。
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已經(jīng)到了巔峰。這明清兩代對于科舉考試的進考場的檢查都是非常嚴格的——搜身檢查,你的外衣、內(nèi)衣全得解開,考生等于是裸體在了檢察人員面前。所以我們所聽說的女扮男裝的替考行為是基本不太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
但是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考生們就在想:“我怎么才能作弊呢?”。大家就在自己帶飯的飯盒里面夾帶一些紙條。還可以往筆管里放東西,還可以往帶油燈的管里面放紙條。
最牛的是在內(nèi)衣的里邊寫字,有人會問內(nèi)衣里能寫多少字?所以要寫得特別小。你聽說過“蠅頭小楷”嗎?就是像蒼蠅頭那么大小的小楷。今天有些地方還展覽了這種古代的作弊衣服。你要是不拿放大鏡,你都看不清楚這些字??梢娺@些考生們下了多大的功夫,這也應(yīng)該是檢察官要檢查的太多了,所以就沒認真看他那衣服里邊居然有這么小的字。
考生進入考場要自己帶著飯,自己得帶著馬桶,因為一般要考好幾天。考場外邊放著大缸,大缸里邊有水,為什么呢?要救火,怕萬一著火了。古代考試著火的情況也存在,因為每人都帶著油燈,萬一著起來是有可能的。
考生進了他小隔間,沒人管你,沒人會給你開鎖。到了該收卷子了,考官過來把一個個小隔間打開,你出來把卷子交了。所以明朝甚至出現(xiàn)過三天后打開小隔間,發(fā)現(xiàn)有一個考生死里邊了的事兒。為什么呢?因為房頂上下來了一只蛇,把他給咬死了,這過程中沒人知道。
明朝對于科舉考試如此的嚴肅,你要是在明朝作弊,比如說你賄賂主考官說:“你把題先給我看看得了?!痹僮屩骺脊俳o你開個后門,把你錄取了,這種情況就非??膳铝?,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死刑或者是流放等等這樣的大罪。
明朝最有名的科場問題故事就是唐伯虎的了。唐伯虎是蘇州人,這個人特別有文采,是個才子。他先是在應(yīng)天考試,應(yīng)天就是今天的南京,他考得非常好,主考官叫梁儲,很喜歡他。后來唐伯虎就到了北京來考試,當時叫京師。他遇到了一個人,這人叫徐經(jīng)。這個人也非常有才華,他也特別喜歡唐伯虎。唐伯虎叫唐寅,唐寅也特別喜歡徐經(jīng)。兩人在京城就天天在一起,互相吹捧對方,使得很多學(xué)子都知道徐經(jīng)和唐伯虎兩個人不得了,大家發(fā)現(xiàn):我們的才華和本事,要是跟這倆比,簡直就比不了。所以大家就覺得極度討厭他們,也很生氣。所以我就說,你要是特別有本事,你還是得忍著點,要不然的話容易讓人討厭你。因為大家一對比發(fā)現(xiàn)你太強了,我跟你對比我簡直就是地上的螞蟻。我不恨你嗎?恨上你,可能就會出現(xiàn)詆毀的事情。
當時就有人說,徐經(jīng)和唐伯虎兩個人賄賂了主考官。主考官叫程敏政,大家說說徐經(jīng)給他錢了,他把題都賣給徐經(jīng)了。這事在明朝非常敏感,這要傳起來的話,是個大事。不久之后大家果然傳來傳去,把這事傳得滿城風雨了。
皇帝都知道這事兒了?;实壅f:“查查。”可是查不到程敏政賣過徐經(jīng)題的證據(jù),可是唐伯虎和徐經(jīng)確實都已經(jīng)被錄取了。也就是說程敏政主持考試,他給徐經(jīng)和唐伯虎判的是高分。大家就說這還不是證據(jù)嗎?為什么他們倆是高分,可是人家徐經(jīng)和唐伯虎這兩個人本來就是文采飛揚的人,能得高分很正常??墒敲餍⒆谟X得,既然這事鬧得這么大,所以要不然咱換個主考官再判一遍?如果要是徐經(jīng)和唐伯虎還是高分,又找不著程敏政賣題的證據(jù),這事就過去得了。于是就換了一個官員重新判卷子。
你想,新上來的官員知道皇帝什么目的,對吧?他不就是覺得程敏政判的不公平,才讓我來判的嗎?新官員一上來就沒讓徐經(jīng)和唐伯虎上榜,也就是沒錄取這倆人。誣告的人更有證據(jù)了:你瞧瞧,換了一個人判卷子,徐經(jīng)和唐伯虎就沒上榜,是不是就證明了程敏政還是收錢了?這一下可坐實了,皇上就趕緊查,查了半天,發(fā)現(xiàn)徐經(jīng)確實送過程敏政東西,但程敏政好像沒有賣過徐經(jīng)題。但是誰讓你徐經(jīng)送過東西,這是真的吧?得,賄賂主考官,坐實了!
唐伯虎呢?他也給過程敏政一個金幣,為什么唐伯虎要給金幣呢?他是為了求程敏政一篇文章。為什么要求他一篇文章?他要送給應(yīng)天府的梁儲。那個人不是特別欣賞唐伯虎,曾經(jīng)還在應(yīng)天府給唐伯虎點過第一名嗎?好,這下唐伯虎也毀了,賄賂考官也坐實了。程敏政被罷官。徐經(jīng)和唐伯虎削除考試資格。所以后來我們能看到一個放蕩不羈的唐伯虎都跟這場科舉考試有關(guān)——不能夠再用正規(guī)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了,就只能用放浪形骸,另一個極端去表達自己了。
六 清朝因科場殺人案
到了清朝的時候,這科舉考試作弊的情況也真的是膽更大了。而調(diào)查科舉考試到底為什么出現(xiàn)問題,也會層層設(shè)卡。也就是說,皇帝想調(diào)查,下面的官員們想方設(shè)法地不讓皇帝查出問題所在來。最后等查出來了以后,治理起來也特別的恐怖,要不就是殺,要不就是絞刑,要不就是杖責,也就是很有可能被大棒子打死。
特別有名的就是咸豐年間出現(xiàn)的一個科舉考試的問題。在咸豐八年放榜的時候,大家發(fā)現(xiàn)考上的人員里居然有一個戲子。關(guān)鍵是這個人還不是一個一般的唱京劇的演員,他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唱京劇的人。按照我們今天來說,這是一個網(wǎng)紅,大家都認識他。他的名字叫平齡。這個事兒就不得了了。大家就開始討論,說一個唱京劇的,天天登臺演出,他還不是說以前唱京劇,后來不唱了,去學(xué)習了,然后去考試了。他天天演出,哪有功夫?qū)W習,他怎么就考上了?這事最后就傳到了咸豐皇帝耳朵里了。
可是當時的主考官可是文淵閣大學(xué)士,一品大員,你不太好查他。咸豐皇帝干脆就派出了親王,還有禮部尚書、兵部尚書,一起會審這個事。一幫鐵帽子王出馬了,才能夠把這個事情好好地審一審。后來審訊人員發(fā)現(xiàn),伶人,也就是這個叫平齡的人,他的卷子錯字百出,詩句干脆就不通。
可是主考官都已經(jīng)把他卷子上的所有錯別字給改過來了,所有不通的句子都給調(diào)整了,也就是說主考官幫他改卷子,為了讓他能夠考上。這已經(jīng)很過分了,不過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簡直就是本場科舉考試的一個小事而已。
往下查,更恐怖的事情還在后面,查出來卷子有錯誤的,但是還能夠被點名錄取的50多個。最恐怖的是有一個考生,卷子里一共有300多個錯別字,考官都讓他過了。
最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場考試里一共有5個考官收了大量的賄賂,收了學(xué)子的錢。還有一位行了賄的考生,卷子寫得很爛。主考官都覺得都沒法改,所以就把一個寒門學(xué)子,就是沒錢的一個孩子寫得特別好的卷子,算作是給了錢的考生的。而把寒門學(xué)子原本考得特別棒的,沒錢人家的孩子給扔到了后邊238名去了。這就是清朝有名的替考事件了。
結(jié)果文淵閣大學(xué)士,也就是這位主考官,一品大員,判的是斬立決!剛才不是說還有5個一起受了賄的考官嗎?全部都是斬立決!剩下還有很多工作人員,有3個被充軍了,有7個被革職了,16個被降級了,38人還罰了一年的俸祿??忌校?3個人被革去了功名,停止考試,兩個人死在監(jiān)獄中。
科舉考試,古代高考,雖然舞弊的事情一直出現(xiàn),但是中國人對于考試看得很重要,懲罰的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