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guān)注“青欖家長地帶”
→點擊右上角“...”→點選“設(shè)置為星標”
如果一夜間,你發(fā)現(xiàn)銀行賬號上20多萬不見了,會怎么辦?
要萬一,是家里的孩子玩游戲玩沒的,又會如何處理?
最近,河南駐馬店的王大媽,就遇到這樣崩潰的事!
▲事件視頻,建議WiFi條件下觀看
偶然之下,王大媽的女兒發(fā)現(xiàn)王大媽銀行卡里20多萬沒了。
這么大一筆錢不翼而飛,全家人都懵了,立即報警。
結(jié)果一出,傻眼了。
把錢花掉的不是別人,而是王大媽的兩個孫子。
一個11歲,一個10歲。
這倆孩子,一歲多時媽媽走了,隨后的十年里,都靠爸爸一人撫養(yǎng)。
前年,爸爸車禍死亡,他們成了孤兒。
他們花掉的這筆“巨款”,是爸爸的死亡賠償金,打了兩年官司,前不久才到賬。
沒想到,錢還沒捂熱,兩個孩子就拿去玩游戲。
為了游戲充值,他們拿奶奶的信息綁定游戲,騙奶奶刷臉,短短三個月,就把錢揮霍一空。
聽著孩子語氣淡定地講述“花錢”的經(jīng)過,網(wǎng)友們“不淡定”了,評論區(qū)瞬間炸開了鍋:
“太不懂事了,那是20萬嗎?那是他們父親的命?。 ?/p>
“他們真的不懂嗎?孩子真的小嗎?利用家人的信任,躺在自己父親的棺材上為所欲為!”
“去爸爸的遺像前面跪著吧,也是半大的孩子了,跟熊孩子一樣不讓人省心……”
近年來,這種偷拿家里錢財玩游戲的新聞層出不窮,為什么20多萬,孩子都敢拿?究其根本,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太缺乏懲戒。
在以前,孩子偷錢或欺騙,免不了要一頓責(zé)罰。
可現(xiàn)在的孩子犯錯,父母要么舍不得管,要么不敢管,口頭教育兩句了事。犯錯成本幾乎為零,孩子自然就變得無所畏懼。
責(zé)罰,并不是說打罵,而是要讓孩子承擔(dān)犯錯的后果,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從而糾正自己的行為。
真怕新聞評論所說的會一語成讖,“如果這次20萬要回來了,孩子還會繼續(xù)玩”。
想杜絕孩子下次再犯,至少要讓他通過勞動去掙一部分錢賠償給奶奶,才有真正的反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教授說過: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zé)任的教育。
父母不舍得管、不敢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不可避免教出越來越多無知無畏的孩子。1.教育沒有懲戒孩子只會越發(fā)無知無畏
還記得李天一嗎?
2013年,17歲的他涉嫌輪奸案被警方逮捕,后被判有期徒刑10年。
年紀輕輕就敢伙同他人輪奸,是誰給的膽子。
正是他的父親李雙江。
記者曾問李雙江:
“你會打兒子嗎?”
李雙江說:
“舍不得打,有時候真想打,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就先掉下來了……”
慈父出敗兒。李天一小學(xué)時搶同學(xué)游戲機,李雙江視而不見,李天一高中時和同學(xué)大打出手,李雙江只是說一句“這樣不好”。
終于,長大后的李天一先是因為瑣事當(dāng)街暴打一對夫妻,后是伙同他人輪奸。
李天一案過去快10年了,而“李天一們”卻越來越多。
10歲的孩子有多囂張?
最近一則新聞刷三觀。
陜西男孩當(dāng)街踹倒媽媽,連哭帶嚎用力摁住媽媽的腳,一邊不停踢媽媽的屁股。
倒地的媽媽毫無還手之力,任由兒子施虐。
旁邊的保安看不過眼,主動前來制止,卻被囂張跋扈的孩子直接吼了回去。
10歲敢當(dāng)街暴打媽媽,十幾歲會怎么樣?
前幾天紀錄片《是這樣的,法官》中,一群00后孩子的行為讓人震驚。
因聚眾斗毆、攜刀傷人,他們被押往法庭接受審判。
坐在押送車上,他們卻一臉淡定。
甚至有人還一路高歌,沒有半點犯事后的懊悔之心。
法庭上,法官問他們?yōu)槭裁床涣⒓醋允?,竟然說要“還車”“要寄養(yǎng)狗”,仿佛“砍人”就是和吃飯睡覺一樣簡單的事情。
孩子打架斗毆,如果沒被好好管教,加以責(zé)罰,以后會怎么樣?
7個月前的一則新聞,讓人看完后怕。
一名13歲的男孩,將6歲的鄰居小孩誘騙到家里,敲暈、捆綁、肢解,加害并藏尸。
整整十五天,沒人覺察。而這名13歲的孩子,竟然還像往常一樣去上學(xué)。
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說,人性有三層:
第一層,生物性,偏向惡;
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有;
第三層,精神性,偏向善。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及時教育,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行為,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并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力。
每一個無知無畏、惡事做盡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不舍得管、不敢管的父母。
“他還是個孩子”,不是縱容孩子犯錯不用懲罰的借口。
不舍得管教孩子,不注重孩子的品行塑造,不用必要的懲戒手段來讓孩子明白犯錯的后果。
再多的教育,到頭來也只是“零”。
小時候不管,長大后,孩子只能被社會狠狠地管。2.教育有懲戒孩子心里有分寸,行為有擔(dān)當(dāng)
教育作家清瑕曾在書中分享兒子美國同事教育孩子的經(jīng)歷。
一天午夜,同事接到了電話,對方投訴他正在上初中的孩子。
這頑皮的孩子,在網(wǎng)上找了一堆陌生人的電話,趁午夜或閑暇時間打過去“騷擾”別人。
得知此事,同事決定要好好懲戒一下孩子。
于是回家讓孩子列出打過的“騷擾電話”,陪孩子一個個撥回去向機主道歉。
孩子硬著頭皮、滿臉慚愧地跟每一個人說“對不起”,打完后,也主動跟他說“對不起”,并表示已經(jīng)完全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知道這個事情后,作家最大的感受是:
這樣的懲罰,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
懲戒的意義不是懲罰本身,而是讓孩子學(xué)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zé),舉起的“戒尺”不是威懾孩子,而是告訴他這個世界有些規(guī)則必須遵守。
正如學(xué)者馬未都在《圓桌派》里說的那樣:
孩子犯錯,你沒有懲戒光有引導(dǎo),他不往前走。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在試探父母的底線。
他想知道,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父母會給出什么樣的回應(yīng)。
如果父母不管不顧,或選擇性忽視,那么孩子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也無所謂,反正也沒有懲罰。
長大后的他,會繼續(xù)沿用原先的標準和認知,放肆自己。
反過來,如果父母一開始就明確規(guī)范,并在孩子行為出問題時及時反饋,給與適當(dāng)?shù)膽土P。
孩子就會明白:我不能做這件事,否則就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
之前貴州一個孩子,因過分調(diào)皮搗蛋,經(jīng)常破壞班級公物,還接連搞壞了學(xué)校里幾塊班牌。
學(xué)校索賠,媽媽說沒錢。
就“罰”他出去外面撿垃圾,自己去賣去賠錢。
大寒冬里,男孩獨自扛著綠色塑料袋,到處撿垃圾,媽媽在后面遠遠跟著。
一天的勞累,男孩終于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以后再也不敢搞破壞了。
別以為有的道理,孩子長大后自然會懂。
他不懂的規(guī)矩,需要父母來教。
適度的懲戒,能讓他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不可為的后果又是什么。
既規(guī)范了他的行為,也培養(yǎng)他對規(guī)則的敬畏之心。3.好的教育打下去是“戒尺”,喚醒的是“責(zé)任”
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老師說:
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藝中,懲罰是很必要的。因為人的發(fā)展是'先痛苦后快樂’式的不斷自我更新。
“但這里所說的懲罰不是教條,更不是單純的打罵,而是以民主為內(nèi)核精神的自我懲罰?!?/p>
智慧的父母,心里都有把“有含金量”的戒尺,必要時打下去,喚起來孩子的責(zé)任。
我們不提倡用打罵、羞辱的方式來懲戒孩子,管教的同時,要做好這四件事:
打罵不可取,可以嘗試積極的“剝奪”
在節(jié)目中,主持人陳銘分享了媽媽小時候懲罰他的“智慧做法”。
那時他愛打籃球,每次一打就一兩個小時,回到家很累沒精力寫作業(yè)。
媽媽認為不行,得定規(guī)矩,和他協(xié)商后確定:每次只能打半小時。
一旦超時,這周就不能吃他最愛的片皮鴨。
這就是積極的“剝奪”。
暫時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可以是食物,或是活動,讓孩子認識到犯錯的后果。
讓孩子承擔(dān)“自然后果”
教育專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了一個做法,就是在孩子做錯事后,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
就像前面那個例子,孩子弄壞公物,媽媽不打也不罵,不出錢賠償。
而是讓孩子撿垃圾賣錢,自己賠償。
這種“自然后果”,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是在告訴他父母的底線,讓他學(xué)習(xí)承擔(dān)。
穩(wěn)住情緒,保持平和
去年一位媽媽,因女兒上網(wǎng)課不認真,沖動之下拉著女兒去跳海。
雖然本意是想嚇唬孩子、懲罰孩子,但失控的情緒、極端的行為,早已脫離教育的本質(zhì)。
父母的脾氣,孩子的傷害。
情緒化管教,不但沒有效果,還會逼孩子更想逃避問題。
所以,懲戒前提前自省:我是不是很生氣,心里是否很想打孩子一頓。
如果是,就先停下來,等心情平靜后,再教孩子規(guī)矩。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知錯就改,學(xué)會擔(dān)當(dāng)。
孩子受罰時,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
心理醫(yī)生托德小時候被爸爸體罰過,但不覺得哪里受傷。
據(jù)他的研究分析,孩子受罰時的同時,有父母強烈的情感支持,那么當(dāng)次的懲戒就不會引發(fā)孩子將來的行為問題。
作為親歷者,他強烈呼吁“不要體罰”。
但一定要在孩子受罰的同時或過后,做大量的情感支持和安撫工作。
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不接納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你,我永遠愛你”。
孩子確信,才有改變自己的動力。
教育家馮那斯基說:
孩子成為什么樣,全靠父母塑造。
犯錯,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
愛和管教,并不對立。
當(dāng)孩子不斷探索“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邊界感時,作為他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理應(yīng)及時反饋,將“戒尺”深深扎根在孩子心里。
有這把“尺子”的約束,把規(guī)則融入到孩子的生命里。
知曉尺度,懷敬畏之心,孩子才能在對的三觀和行為上正向成長。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作者簡介:哎呀媽,多平臺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xué)教師,愿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