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通行的農(nóng)歷,并非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兼顧的。月以朔望為標準,這和太陽歷相同,所以是陰陽合歷。由於朔望月長於二十九日而短於三十日,為了便利起見,把歷月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日,這樣歷月的平均長度是29.5日,和朔望月差不多。初一是新月,十五是滿月。十二個月算一年,共三百五十四日,比回歸年每年少十一日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積到三年,就是三十三日十七時二十六分十八秒。
這多余的日子,為了和氣候的周期相適應,就必須添一個月,這個額外增添的月就叫做「閏月」。有閏月的歷年共十三個月,也叫閏年,沒有閏月的歷年叫平年。閏月的法則是:三年一潤,十九年七潤。因為十九個回歸年是二百三十五個朔望月,十九個陰陽歷的歷年是二百二十八個朔望月,比回歸年少七個月,因此每十九年就有七個閏月。白虎通上有:「月有潤余者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十二月,日進十二度,故三年一潤,五年再潤,明陰不足矣,陽有余也。故讖曰:潤者陽之余?!归c月就是從周天陽數(shù)積累而來的。
以公元1960來說吧,這年的農(nóng)歷是庚子年閏六月。為什么閏六月呢?要知道無論潤那一個月,都有一定的法則的。中國的歷家把一個回歸年分為二十四節(jié)氣,單數(shù)的叫【節(jié)】,如“立春”,“蟼蟄”等,雙數(shù)叫【中氣】,如“雨水”,春分“等。每一個農(nóng)歷年有十二個【中氣】,它就是把十二個【中氣】作一年十二個月的標志。有閏月的歷年是十三個月,因此有一個月沒有【中氣】,那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是閏月。所以俗語說:”中氣不足,就要閏月“。這正和古書上「朔不涉中,謂之閏月」的意思相同。
例如1960年,農(nóng)歷年是庚子,六月十四日“小暑”,三十日“大暑”,排下去是“立秋”,“立秋”在“大暑“之后十五日,再十五日才是”處暑“。於是,六月之后的那個月份,只有”立秋“這個節(jié)氣,而沒有”處暑“這個節(jié)氣,因為”處暑“已排在七月初一,所以這個月是閏月。其實閏月是沒有月名的,只不過以它的前一個月份為月名,因此該年是「閏六月」。朱子語類:「中氣只在本月,若讃的中氣在月盡,后月便當置閏月」。
按中國置潤之法由來很古,堯典上有:”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但古時候的置潤實在歲尾的,堯典努說:”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余於終“,於是用中氣來正月令的。但據(jù)秦蕙田的考證,古代只有分,至,啟,閉,沒有分十二個中期的配月,以致閏月進退失焗,不得不置在歲尾,這就是”歸余於終“之意。到了秦漢之際,才有完備的二十四節(jié)氣名稱,漢朝才以沒有中氣之月置潤。自隋唐起,一直經(jīng)過宋,元,明,清各代以迄現(xiàn)在,都相沿下來。
原來,置潤以正歲時是很合科學的。月的盈缺容易觀察,故古人制歷多因應月象,這就是望月。但是,月繞地球一周為27.312 日,因為同時要跟隨地球繞日,所以自新月至下次新月,或自滿月至下次滿月,與繞地球的日數(shù)不同,成為29.531日,歷家叫做合朔。而且月份有大小區(qū)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均29.5日,與實際差0.031日,必須置一大月以補足之。五個小月於七個大月的日數(shù)共三五五日,與歲數(shù)相差十一日,每三年置潤月與節(jié)氣相配,適補正了陽數(shù)之余。
歷書上十九年七潤,謂之【章數(shù)】,又謂之【一章七潤】之數(shù)。自入【章】之年,一年,二年,三年,此為第一潤;當在此年八月置,或進在七月或退在九月,間亦有之。四年,五年,六年第二潤,當在此年五月置,或進在四月后退在六月,亦有之。七年,八年,九年第三潤,當在此年二月置,或在正月或退在三月,亦有之。以上三潤,都是三年一潤。十年,十一年第四潤,當在此年十月置,或進在九月或退在十一月亦有之,此是五年再潤。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第五潤,當在此年六月置,或進在五月或退在七月,亦有之。
此后的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第六潤,當在此年三月置,進或退在二月和四月有的亦有。以上又為三年一潤之年。十八年,十九年第七潤,當在此年十二月置,進或退在十一月或明年正月,有時亦有之。此年為五年再潤之年。置潤以此為標準,周而復始,因閏月乃將四時牽平。
由於【一章七潤】遞相更迭,一年十二月皆可輪到閏月,故在中國的歷法便有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例如閏正月,就有兩個初一和元宵。閏二月,就有兩次花朝。閏三月,就有兩次上已和清明。閏四月,就有兩次浴佛節(jié)。閏五月,就有兩次端午節(jié)。閏七月,就有兩次乞巧節(jié)。閏八月,就有兩次中秋節(jié)。閏九月,就有兩次重陽節(jié)。閏十一月,就有兩次冬至節(jié)。而潤十二月,就可以過兩次大除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