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例舉的文章有課文《羿射九日》《小馬過河》《烏鴉喝水》《小蝌蚪找媽媽》,繪本《雪地里的腳印》,微童話《小蛇救樹》。
▲一▲
近日,福州8歲的二年級男孩小馮發(fā)現(xiàn),語文課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因此他質(zhì)疑道:“既然曬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
我在兩篇推文中看到這個消息,一是《官方承認了!這篇小學課文有錯,就一個字…》,一是《小學生質(zhì)疑羿射九日前后矛盾!課本和孩子到底誰對誰錯?》。
我想,小學生當然可以質(zhì)疑。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挑刺式的閱讀,有助思維養(yǎng)成。
但我不認為這是《羿射九日》的錯。
這叫“小夸張”。
我舉兩個例子:
(1)“我走進教室,教室里一個人也沒有?!薄拔摇辈皇侨藛??
(2)“渴死了,渴死了,快給我一瓶水。”——“我”死了嗎?
這樣的表達,有夸張的成分。張秋生有一篇《“死”了十二次》,提出了一個不“死”的辦法:多學會一點形容詞。
課文《羿射九日》里,“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也是小夸張,它表達的意思是熱,并不是江河真的被蒸干了。如果非要把它理解為真的“蒸干了”,就有點過了。
如果,加上一個字,就能免去這般歧義?!敖永锏乃?/span>快被蒸干了”——這樣表達是不是好多了?就像緊接著的后半句“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好像”二字,告訴我們這不是真的。
所以,我覺得,“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與“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并不矛盾。
想到余光中的一首詩《重上大度山》,其中有一句“星空,非常希臘”。余光中在《五陵少年·自序》中說:“星空,非常希臘”一行,曾被一些頭腦密不通風的鄉(xiāng)下人指指點點了很久。
當然,《羿射九日》畢竟是二年級的課文,二年級小學生能提出這樣的質(zhì)疑很可貴,如果課文的表述能免去這般質(zhì)疑也很好。但我們應(yīng)該知道,這“蹚過九十九條大河”,并沒有錯。
▲二▲
在課文《小馬過河》中,也有一個“邏輯問題”。
他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蹚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蹚過去?!?/span>
這一點,我在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的會議上發(fā)過言,也寫過文章《給寓言“挑挑刺”》:【寓言門外談】陸生作:給寓言“挑挑刺”
老牛應(yīng)該是很有經(jīng)驗的吧?當小馬來問過河的時候,它怎么會以自己的經(jīng)驗“剛沒小腿”來告訴小馬呢?它不應(yīng)該以小馬的實際情況來告訴小馬嗎?難道老牛是笨老牛?
當然,你也可以這樣解釋。這是一個寓言,老牛和松鼠的話,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幫別人衡量,這是寓言里的寓言。而且,這一點是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點,如果老牛以小馬的實際情況來衡量河水的深淺,那么,故事的結(jié)尾“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便沒有了。
但是在生活中,似乎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這樣的“老?!?,除非他別有用心。我們講文學高于生活,而不少寓言是在故事層面是低于生活的,將生活簡單化了,弱智化了。(這三段摘自《給寓言“挑挑刺”》)
但我不認為這樣的邏輯問題是個錯,我只說它邏輯不嚴謹。
《小馬過河》是寓言,是童話,是故事。
一個故事,它邏輯自洽就行,能自圓其說就好。這頭老牛就是這么腦筋不拐彎,又何妨呢?
只是,我們在寫作時,要有一個更高的追求:一個畸形的故事,它所包藏的寓意,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文學高于生活,寫作者不能以低于生活的方式將故事弱智化。如果這樣的弱智可以稱作荒誕,那是無藥可救的。
▲三▲
課文《烏鴉喝水》也被吐槽過。
我把部編版語文課文《烏鴉喝水》抄在下面:
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
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
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我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有人說:烏鴉根本喝不上水,可以通過實驗證明。
有人說:當年學《烏鴉喝水》是公開課,有校長老師來觀摩,老師一邊講一個同學一邊往裝有水的玻璃瓶里放小石子,然后水慢慢溢到瓶口,烏鴉終于喝到了水。
對“烏鴉根本喝不上水,可以通過實驗證明”這樣的說法,是將科學與文學混為一談的。詩歌說“我的心連著他的心”——難道他們是連體的嗎?
但在網(wǎng)上,有這樣的段子:
從前,有個故事叫烏鴉喝水,烏鴉辛苦地從河邊撿石子投入瓶中,于是,成為了一個勵志故事。那么問題來了,烏鴉不就為喝點水嗎,直接喝河里的不就行了,所以出現(xiàn)了假裝崇拜,xx式的動人教材。
乍一聽,也有道理啊。
但我得再說一次,故事邏輯自洽就行。
在亞馬遜上,有一條更“合理”的質(zhì)疑:烏鴉喝水,烏鴉在河邊撿石子丟進瓶子,邏輯有問題,河里有水,為何要去瓶子里喝水?
這是一條購書評論,針對的就是下面這本《烏鴉喝水》。
很明顯,這是改編過的《烏鴉喝水》。
我抄兩篇《烏鴉喝水》給大家看。
(1)口渴的烏鴉
烏鴉口渴得要命,飛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沒有很多水,他想盡了辦法,仍喝不到。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氣去推,想把罐推倒,倒出水來,而大水罐卻推也推不動。這時,烏鴉想起了他曾經(jīng)使用的辦法,用口叼著石子投到水罐里,隨著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漸地升高了。最后,烏鴉高興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這故事說明,智慧往往勝過力氣。(摘自世界文學名著百部《伊索寓言》)
(2)口渴的冠烏
冠烏口渴,來到一只水罐旁邊,使勁推它,但水罐立得很穩(wěn),推不倒。冠烏想起了他慣用的手法,把石子投在水罐里,罐底石子增多,水面逐漸上升。這樣,冠烏便喝到水,解了渴。由此可見,力氣敵不過智慧。(摘自人民文學出版社《伊索寓言》)
所以,烏鴉去河邊撿石子,不是伊索的事。
我們現(xiàn)在把烏鴉喝水的“邏輯問題”分兩步:
(1)烏鴉不就為喝點水嗎,直接喝河里的不就行了。——這樣的質(zhì)疑,與“何不食肉糜”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
(2)烏鴉在河邊撿石子丟進瓶子,河里有水,為何要去瓶子里喝水?——這邏輯也對,可惜那只烏鴉太笨,偏要喝瓶子里的水。關(guān)鍵是,《烏鴉喝水》是個寓言故事,烏鴉去河邊撿石子,卻不喝河里的水,這是不是有寓意在?
所以,我還得說一次,故事邏輯自洽就行?!盀貘f在河邊撿石子丟進瓶子”,可以這么寫。
▲四▲
課文《小蝌蚪找媽媽》,也錯了嗎?
《小蝌蚪找媽媽》選作課文時,有改動。將情節(jié)減少了,人物減少了。
小蝌蚪,第一次問了鯉魚阿姨。鯉魚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于是,小蝌蚪朝烏龜喊“媽媽”。烏龜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過了幾天,小蝌蚪找到了青蛙媽媽。
說實話,這課文改得沒原文好。
但,我們還是能拿課文來講一個邏輯問題:鯉魚只說了“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難道鯉魚不知道青蛙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嗎?如果鯉魚知道,她為什么不說呢?
鯉魚當然知道,但是,如果她全說了,后面烏龜這個人物就沒必要出現(xiàn)了。這是故事的邏輯,不是我們生活的邏輯。故事邏輯自洽就行。
▲五▲
再比如:有個繪本叫《雪地里的腳印》。
故事的主人公——好狼先生,走在雪地里。
在像絲絨一樣柔軟的雪地上,他看見有些腳印一直延伸到了森林里。
不一會兒,他走到了森林中的一個大湖邊。
噢,請問這些是您的腳印嗎?狼先生問青蛙。
當然不是啦!青蛙回答,就算我知道,也絕對不會告訴你那些腳印是誰的!說完他就跳進湖里,快速游走了。
那么問題來了——青蛙不是冬眠的嗎?狼先生怎么可能在雪地里碰上青蛙呢?這青蛙還跳進湖里快速游走了。
我還要說一次,故事邏輯自洽就行。在狼先生的世界里,青蛙不冬眠,怎么了。
當然在繪本《雪地里的腳印》的最后,作者提醒了讀者,這是狼先生的幻寫。
我寫過一個微童話《小蛇救樹》——“咔嚓”一聲,小蛇驚醒了,是樹枝折斷的聲音嗎?他擔心了一夜,早早出門一看,積雪很厚,樹枝被壓折了。小蛇輕輕爬上樹,掃掉積雪,把受傷的樹枝接起來,用身體一圈一圈越纏越緊,樹枝也越來越挺。小蛇真希望樹枝能快點好起來,到了春天,樹上開滿火紅的花朵,他要爬上樹,聞花香,曬太陽。
這小蛇不冬眠,符合邏輯嗎?
最重要的還是故事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可以是物質(zhì)具象合理性,也可以是想象的合理性。
故事,邏輯自洽、自圓其說就好。
▲六▲
為了“調(diào)解”《羿射九日》和《烏鴉喝水》的“矛盾”,我特地編了一個故事,《后羿射日與烏鴉喝水》。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太熱了。后羿說,我要射殺你們。
太陽說,不要射,不要射,我們送你一個禮物。
太陽送給后羿一只烏鴉,一只三條腿的烏鴉,真特別!后羿很喜歡,就沒有射太陽了。
可大地上還是很熱呀,后羿并不擔心,因為他有烏鴉,烏鴉到處飛,到處找水源,后羿一點也不口渴。
后來,大地上的江河都被曬干了。烏鴉出去找水,只找到了半瓶子水。他去河邊撿了很多小石子,丟到瓶子里,才喝到了水。
后羿一看,連烏鴉都要被渴死了,這可怎么辦呀?這是我心愛的烏鴉,我要救他。后羿拿出神箭,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射掉了九個太陽。
從此,后羿和烏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沒有口渴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