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既標舉圣人境界,為完成其人生之最高境界,則絕非一舉手一投足即可得而幾者。且一提境界,便須實修實證,尤須自修自 證;亦不可能于談笑微中,頓超直入。道可頓悟,圣須漸修,理可頓明,德須漸進。學無而德,有德而不能積功累行,勇猛精進,如天行之 健,久而無息,亦不可望其能登圣人境界。故欲為圣人,則必學圣人之學,行圣人之行,存圣人之心,修圣人之道;朝于斯,夕于斯,無瞬 息之間違道,方可庶幾有成!是故《中庸》曰:“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弊魅俗魇ト耍髯质枪Ψ?。欲上超圣人境界,必須從事圣人修 養(yǎng);修字養(yǎng)字是功夫;圣人德行須修,圣人氣象須養(yǎng)。故口誦圣人之言,而行盜跖之行,固不可以謂之圣人;即有圣人之學,具圣人之知, 稟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德行,亦不可謂之圣人!必有圣人之學知才性,而兼具圣人之德行氣養(yǎng),方可以謂之圣人。德非行不立,氣非養(yǎng) 不化;能立其圣德,養(yǎng)其氣化,而與道合;默而行之,行而契之,契而存之,存而養(yǎng)之,存養(yǎng)不息,則自能與天同化,而有一種圣人氣象矣。 此種圣人氣象,亦即天地氣象。
言乎人生境界,則登高必自卑,涉遠必自邇,其作始也當應自凡夫境界起步;凡夫以下,置而勿論。大凡只馳心于功名富貴利祿,或 醉心于聲色犬馬物欲而不脫塵俗氣者,類皆為凡夫境界中人。由凡夫而上之,則入于君子境界;由君子而上之,則入于賢人境界;二者 以其均能以道德是修,圣人自期,故亦可概視之為道德境界中人。至若純以功利主義為人生觀,一心以創(chuàng)大事立大業(yè)為天下國家擔當大 任為主旨者,則可概視之為功利境界或英雄境界中人。圣人境界,則系由道德境界直超而上之。功利境界中人,則不可與言圣人事業(yè)。圣 人事業(yè),乃是由致內圣,而參天地、贊化育、絕時空之宇宙事業(yè)!其所養(yǎng)所務者,在內而不在外也。
由上可知為圣人之難,儒家中人,雖然不以“超凡入圣”自勉,然得徹入圣人境界者,究屬不多。以孔子之至圣,猶自謙稱:“若圣與 仁,則吾豈敢!”等而下之,誰可自我作圣?孟子謂“人皆可以為堯舜”,然不能說人人皆是堯舜。陽明直承孟子之說,并受佛家與禪宗 之影響,力倡“滿街都是圣人”之說;其主旨雖在勉勵人人去學作圣人,殊不知初易之,反易使人中途而廢,古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即此 之意。故不若初難之,反能多得“超凡入圣”之士。就學理上言之,如謂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成圣人則可,謂人人皆是佛,人人皆是圣 人則不可?!氨娚捶?,佛即眾生”,與“凡夫即圣,圣即凡夫”之說,就本體上言,確屬無可非議,唯就境界上言,則又天壤懸殊矣!吾人不 愿勉人以易,而愿勉人以難者,以難之則易,易之則難,且圣人猶難之也。
《中庸》有言曰:“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此即是為圣人條件作說明。唯由凡入圣,在存養(yǎng)陶煉上,卻 不外“尊德性”一法門;“道問學”一途,乃所以輔其尊德性之功也。由書之“克明峻德”,與《大學》之首“明明德”,即可證之。其下之廣大精 微高明中庸,則所以明其由尊德性而得極圣功之效也。僅有道問學功夫,而不以尊德性功夫為頭腦,充其極也,只能成智成慧,而不能 成圣證道。千古來,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之著作等身而名亦不朽者,多如過江之鯽,然而類不能入圣門者,即以此也。
至若道德之士,慎言謹行;終身由道德行而不逾軌,由仁義行而不喻利;直養(yǎng)而無失,則氣質便可不期化而自化。在氣質變化中,即 可由博地凡夫而養(yǎng)見其君子風度,由君子風度而養(yǎng)見其賢人氣局,由賢人氣局而養(yǎng)見其圣人氣象;賢人猶為格局所限,圣人則無格無 局無限,純是一片天地氣象。至于在英雄境界中之英雄豪杰俠義之士,即使能叱咤風云,則天地變色,然亦只能見其人之氣概氣勢與氣 魄氣度而已,究無圣人氣象之可言,以其仍為天地所限隔也。圣人則雖在天地境界中,而能透出天地之外,不為天地所限隔!直超六合而 入于宇宙境界中。天地境界猶有形象可見可言,宇宙境界則無形象之可見可言,此乃是一種無境界之境界,只可以默會,而不可以言語 形容也。
人之所以秉受于天之氣質,盡人皆同;而其心性之本來善根,亦復人人具有;存而充之,即可日與道化。孟子所謂“庶民去之,君子存 之”者,去者去此,存者存此也。禪宗主“頓悟成佛”,儒家教人作圣人,則主積德累行,重死前一步,而不以“頓悟成圣”欺人。對于圣人 之道,明也明得,悟也悟得,說也說得,會也會得;不能踐履篤實,步步落地,念茲在茲,行茲在茲,則即使能默誦二藏,倒背四庫,依然落 在凡夫境地。夫圣人氣象,全須自“存養(yǎng)不息”來;在靜定中養(yǎng)出個端倪,像十月懷胎一樣,逐漸養(yǎng)成。這種不見其變而變,不見其長而長, 不見其化而化之現(xiàn)象,道家丹鼎派稱之為修真中之“胎化”,為“胎息”以上功夫;它包含有精化、質化、氣化、形化、神化等“五化功夫”, 五化以氣化為本,其余四化配四象,四象和合五行,而得“生丹”之基要。天地萬物,完全是一氣化成;故儒道二家與中醫(yī)家,均重氣化,即 此理也。天地密移(列子語),宇宙密運,萬物密化,乾坤密旋,而其樞機無莫非為“一氣密行”。孟子謂:“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 即天地之氣,不養(yǎng)其天地之氣,則無以成其圣人氣象也。此種養(yǎng)氣功夫,全如雞孵卵,如龍養(yǎng)珠,非靜無以致之也。
天地兩間,萬事萬物,就其一時之現(xiàn)象觀之,無時不在動中,故不少學人主在“動”中完成其人生,此亦即為“動的哲學”(行的哲學)。 唯就其永恒之本體觀之,則無時不在靜中;故另一派學人主在“靜” 中完成其人生,此亦即為“靜的哲學”。前者吾人可稱之為“動的宇宙 觀”,應用于人生哲學上,則為“動的人生觀”(行的人生觀)。后者吾人可稱之為“靜的宇宙觀”,應用于人生哲學上,則為“靜的人生觀”。就 事功上言,人生一切事業(yè),須在動(行)中和不斷的動(行)中方能完成;然須知靜是動的原動力,不靜便無以生動。故諸葛亮之名言有 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辈坏礋o以明志(此系孔子“志于道”之志),不寧靜無以致遠。歷史上之大圣大智與先知先覺者,其先 知先見及其靈感與神慧,與乎道佛門中之五通、五遁、五解等各種神通變化方術,無一莫非從鍛煉靜定功夫中產生而來。此種由心力(亦 即精神力)之集中、統(tǒng)一、冥極,而產生之神化無方等一切現(xiàn)象,其原理實可用《易經》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語證釋之。一個人如能 從靜坐中,將萬緣放下,用“定性冥觀,凝神寂照”功夫,而至一念不生、一塵不染,直與先天冥合,則其感通之效立驗;不但可感通于事, 感通于物,感通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且亦可感通于天,感通于神;而使人與天接,人與神接。道門中除修“天人合一”之功夫外,尚修 “神人合一”之功夫,且絕非忘誕之事。同時,不但感通之力,神奇莫測;且尚有“寂然不動,感而遂化”,與“寂然不動,感而遂生”之玄妙 境地。先圣所謂“天地位,萬物育”者,其所以能位育之功,亦全自此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