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yōu)點(diǎn)和缺點(diǎn)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jì)。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jǐn)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jǐn)慎從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cái)物而不能周濟(jì)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后會損失更大。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yīng)。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shí)學(xué)。
12、見素抱樸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
【成語含義】現(xiàn)其本真,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15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dān)當(dāng)大事的人要經(jīng)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6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