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芳嘉木,怡情悅性之妙物,非性情中人,不足以靜室品飲,難覓茶中滋味。
從古至今,眾多文人雅士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頌茶,其中“唐宋”詩人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
不管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還是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這些文人墨客皆對茶情有獨鐘,愛不釋手,留下不少茶詩佳作。
歐陽修是名副其實的“醉翁”,同時也是造詣精深的“茶人”,茶在其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心靈的調(diào)適劑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酒之濃烈張揚與茶之平淡冷靜,體現(xiàn)著他不同時期、不同處境的身心狀況與精神面貌,早年愛酒過茶到晚年轉(zhuǎn)而向茶,流露出他獨特的處世心態(tài)與人生風度。
歐陽修與同時代的范仲淹、蔡襄、梅堯臣、蘇軾、黃庭堅等名人一樣,都是品茶高手。宋代茶風盛行,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無不講究品茶之道,歐陽修也不例外。他精通茶道,留下了很多詠茶的詩文,還為蔡襄的《茶錄》作了后序;在那開了宋代筆記文創(chuàng)作先聲的二卷《歸田錄》里,也有數(shù)則談到茶事;并有專門論說煎茶用水的《大明水記》,實在難得。在茶事上,歐陽修主張政府少收稅,降低茶價,讓更多的國人喝得起茶,甚至很早就提出茶對于國防的重要性。
歐陽修一生,仕途前后四十一年,其中在朝二十一年,貶謫外放十二次,凡十八年,仕途可謂屢起屢仆,但他操守始終如一,就像好茶的品格一樣,沒有動搖,以其完美的人格與品德操守,備受當時及后人的景仰與推崇。晚年他作詩自述,借茶詩感嘆世路之崎嶇,透露出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
談到宋代的茶客,自然少不了蘇軾。在北宋的文壇上,嗜茶之人非常多,但比較后就會發(fā)現(xiàn),沒有誰能夠像蘇軾那樣在品茶、烹茶、種茶上更在行。對于茶,蘇軾不僅非常在行,而且還精通茶道,對茶的歷史和茶的養(yǎng)生作用都很有研究。此外,他還寫下了不少歌詠茶的詩詞。
蘇軾一生坎坷,幾乎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但是,正是這種貶謫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機會品嘗各種佳茗。正如他所說:“我官于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在杭州,他喝過白云茶;在湖州,他飲過顧渚紫筍茶;在紹興,他品過日鑄雪芽;在涪州,他嘗過月兔茶;在修水,他煮過雙井茶;在陽新,他烹過桃花茶;在海南,他煎過大葉茶和紅碎茶;在峨眉,他沏過毛峰茶;在雅安,他泡過蒙頂山茶……在品評盡了天下名茶后,蘇軾感嘆道:“從來佳茗似佳人”。蘇軾從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四川走出去后,從政、飲茶、作詩、作畫一路流離,與其他宋代文人一起,把中國茶文化推向了高峰。
蘇轍一生的政績主要集中在元祐年間,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至副宰相,比蘇軾的官位高。蘇轍的政治態(tài)度及其詩文風格深受其兄蘇軾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論語拾遺》、《道德經(jīng)解》、《欒城集》,曾自撰《潁濱遺老傳》,《全宋詩》錄有其詩。他一生愛好品茗,創(chuàng)作了《和子瞻煎茶》、《蜀井》、《次韻子瞻道中見寄》等二十一首茶詩。
王安石在文學上成就突出,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創(chuàng)作有《試茗泉》、《晚春》等茶詩十首。
王安石力主改革茶政,反對榷茶法。嘉祐三年(1058年),任職提點江東刑獄期間,他向宋仁宗呈上了《議茶法》和《茶商十二說》兩個與茶政茶稅有關的奏折,力陳壟斷的弊端以及朝廷仰賴豪商運輸、流通茶葉的二十種害處,請求政治改革,強調(diào)“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
人生猶如一壺禪茶,在眾人心中,心境不同滋味不同。品茗是增添生活情趣、增進心性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歷代知茶、愛茶、嗜茶,并借茶寫人、敘物、抒情的詩人數(shù)不勝數(shù),只因能讓這悠悠茶香化為思緒,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