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所謂烏臺,是指當時的御史臺,御史臺官署內(nèi)種滿了柏樹,柏樹上經(jīng)常棲息著烏鴉,因此御史臺也被稱為烏臺。而這烏臺詩案,是指御史臺彈劾蘇軾詩中諷刺朝廷新政,蘇軾因此入獄。要說蘇軾作詩抨擊新政有點勉強,宋朝士大夫言論自由,這其實就是蘇軾發(fā)的牢騷,被政敵牢牢抓住不放。
被彈劾后的蘇軾整天提心吊膽,又是燒毀書稿,還想跳江自盡,可謂是惶惶不可終日。入獄后,和他平時交好的友人,紛紛避之如蛇蝎,反而是平時和他政見不和的人出言求情。蘇軾當時看盡了人情冷暖。赦免出獄后,蘇軾被貶為黃州黃州團練副使。
在黃州的第三年春天,三月七日,蘇軾和朋友出去游玩,不期遇上了風雨,拿著雨具的仆從先前離開了,同行的友人都感覺被雨淋的很狼狽,只有蘇軾處之泰然,漫步前行。不久天放晴了,蘇軾就做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中意思,不要在意風雨穿過樹林擊打葉子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高歌,從容前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勝過騎馬,這些小事情有什么可怕的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煙雨中隨意度過平生。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醉意吹醒,身上感覺有點微微寒冷,正好山頭的斜陽迎面而來。回頭看看剛才走過的風雨凄凄的地方,信步回去,管他是風雨還是天晴。
蘇軾選定風波作為詞牌名,意指烏臺詩案風波已過。首兩句中“莫聽”“何妨”四字,點名歲風雨急驟,卻動搖不了作者的內(nèi)心,外物不足縈懷,一語雙關,既指風雨,又指明了作者逆境中不畏懼的精神。竹杖芒鞋輕勝馬,寫出了作者雖然勢單力薄,但是依然可以在風雨中搏擊,從容前行,豪邁灑脫。一蓑煙雨任平生,作者由此時的風雨中的場景,聯(lián)想到整個人生,表現(xiàn)了作者豁達的胸襟,超然瀟灑的人生態(tài)度,蘊含了作者獨特的人生體會。
下闕開頭兩句,春風雖然寒冷,卻有斜陽照耀,意為困難不足為懼。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作者的點睛之筆,是整個人生態(tài)度的自我升華,充滿哲理,自然界的風雨無需在意,人生中的寵辱得失又何足道哉,表達了作者寵辱不驚,恣意瀟灑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風雨”既的指春游時遇到的風雨,也是指詭譎的朝堂風雨。
蘇軾經(jīng)過烏臺詩案后,看盡世情冷暖,在心態(tài)上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全新變化,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蘇軾借春游醉酒,遇到風雨之際,道出了自己全心的人生觀,風雨中不畏懼,逆境中不頹廢,寵物不驚,表達了自己瀟灑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全詩一氣呵成,簡樸中蘊含真意,意境深遠,詮釋了蘇軾豁達的人生觀,超然的精神追求,讀來令人感覺瀟灑恣意,快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