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很多人看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將自己放到低位,忍氣吞聲,可以達到保護自己,換取穩(wěn)定社交環(huán)境與人際關(guān)系的目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滑坡謬論
我們先引入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謬論——滑坡謬論(Slippery slope)?;轮囌撝傅氖?,通過錯誤的因果關(guān)系,推導得出一系列不合理的、主觀的結(jié)論。該謬誤一共有三種典型的形式:
否定前件謬誤:如果A,那么B;非A,故非B。
肯定后件謬誤:如果A,那么B;B;故A。
假兩難推理: A或B或C;非A;故B。
我們將這一系列認知簡單梳理,結(jié)合這一社交困境可以推導,在某一類人眼中,如果忍氣吞聲,就可以獲得穩(wěn)定的社交環(huán)境和人際關(guān)系。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忍讓,在其他人眼中并不會被視作大度和寬容,而是懦弱和膽怯,你已經(jīng)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地位過分卑微化了。
而人們之所以對這些謬論深信不疑,原因是,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當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只剩下一種可能時,那么,它一定是真相,不管它看起來有多么的不切實際。
事實是,真相早已經(jīng)被你排除在外了,你的邏輯思維習慣誕生了新的謬誤。
群居的習性
結(jié)合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理論,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群居的習性,而對于群居動物來說,無論交際圈的大小,是一定要分出強勢者和弱勢者的。
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你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你在此交際圈的地位。若你在一開始就處于弱勢地位,不僅對你的人際交往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得到持續(xù)冷漠的回應和對待。
畢竟,人們往往更喜歡與強勢者交往,這會讓他們在交際中更有安全感和界限感。他們可以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自我性格和人格的彰顯,另一方面也會讓其他人對你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
自我壓抑式社交
德國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馮特(Wundt)在其著作《民族心理學》中,對于社交互動有較高的評價,他認為社交過程中忍氣吞聲的后果是自我情緒的積壓,屬于一種自我壓抑式社交。
而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有利于人際關(guān)系的擴大,還可以避免了自我情緒的積壓。人類對于不良情緒的消化是有限度的,忍氣吞聲若既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常態(tài),也可以在某個契機爆發(fā)。
而這種情緒的井噴式消耗對于個體或是周圍人都是非常不穩(wěn)定且危險的,所以,我們鼓勵大家適當?shù)谋砺蹲约旱呢撁媲榫w(negative emotion)。
另一方面,拒絕忍氣吞聲也并非一點委屈也裝不下。與從不表露內(nèi)心不滿情緒的老好人相比,每天總是充滿負能量、喋喋不休的人更讓人厭煩。
群體心理學觀點認為,混亂、負能量對于群體中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巨大的。比如,一個滿腹牢騷、胡言亂語的人可以很輕松的擾亂一個團體的正常運行。
正所謂言多必失,在工作環(huán)境中,你的一句埋怨就可能成為你的把柄,被別有用心的無限擴大,禍從口出就是如此。相比之下,一個可以正常表述自己情緒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可以情緒穩(wěn)定的、有條理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忍氣吞聲可以換來人際關(guān)系嗎?答案是否定的。維護人際關(guān)系的根本是情感的交流,而最好的溝通則是換位思考,在與朋友、親人溝通時,若是可以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學會客觀、公正、理性地分析每一件事,許多矛盾自然而然會化解。所以,人際關(guān)系中切記忍氣吞聲,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關(guān)鍵。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民族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