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wèi)靈公》
諸:在這里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孔子說:“君子(凡事)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span>
在通常情形下,反求諸己,不怨天,不尤人,是一種良好的品性,是自求進益的前提。
當然,“求諸己”并非沒有限度,“求諸人”也不是毫無道理。當個人的合法權(quán)益受到侵害時,當然要毫不猶豫地伸張;當公權(quán)力超越了應(yīng)有的界線時,也理應(yīng)加以批判。凡事都自責(zé),容易淪為“道德自虐”,也容易縱容不法者和膨脹的公權(quán)力。
“君子”“小人”是古代典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名詞。早先的“君子”多指貴族,后來才指在“道德”上有較高覺悟的人。而“小人”多指平民,后來則指稱一種道德上的有缺陷的人。在《論語》中,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健熬印薄靶∪恕庇兄吧矸荨薄暗赖隆钡膬芍刂干妗?/span>
“君子”出身貴族,生來富且貴,不至于遭遇生活上的一般困苦,所以遭受“童年創(chuàng)傷”的幾率比較小,人格也會健康成長;作為貴族,“君子”有機會受教育,他在知識積累和智慧增進上,又有了優(yōu)勢;“君子”還可以有從政機會,參與公共事務(wù),于是他需要考慮全局,考慮長遠,而不只是局限于一己私利。
長期從事公共事務(wù),他的人格、道德、知識、胸襟、見識、能力、辭令,都得到了錘煉,所以“君子”就由一種貴族身份,而成為一種理想人格的代稱。
△ 倪瓚 《六君子圖軸》
“小人”則恰恰與之相反,他們出身下層,生活困苦,地位微賤。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沒有機會參與公共事務(wù)。窮其智能,不過謀一身一家之溫飽,而常不可得,哪有空間生長完滿的人格、出眾的見識、長遠的眼光、全局的觀念?于是“小人”也由一種身份,成了一種人格的代稱,這種人格的內(nèi)涵,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短視”等等。
當然,以上“君子”“小人”只是大率而論?!叭馐痴摺辈环痢氨伞?,“犁牛之子”不妨“骍且角”。作為具體的個體,要自求進益,“求諸己”。但正如《管子》所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是政治家的理政實言,非理想家的空張“道德”。
如今雖然早已沒有了“君子”“小人”的身份設(shè)定,但不同的社會階層仍然存在差別,“君子”“小人”的人格之別也是始終存在的。我們?nèi)绻J同上述“君子”“小人”的產(chǎn)生機制,作為政府,就要改善民生、發(fā)展教育,創(chuàng)造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讓公民充分參與公共事務(wù)。今日之合格“公民”,就是古代之“君子”。
作為每個個體,我們也要在生活上努力,以免于窮困;在教育上努力,以免于無知;多參與公共事務(wù),心中有“他人”,有“公益”;等等。
主筆|池玉璽
圖片|除標注作者外,余均來自網(wǎng)絡(luò)
制作|斯塾義工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