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了解、認清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鐘子期通過琴聲了解到伯牙的心志,二人成為了知音;白起認清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弊病,坑殺了四十萬趙國投降士兵;唐太宗認清了魏征的忠誠,國家得到有效的治理;韓信認識到了項羽的剛愎,最后成名于劉邦營壘。由此可見,不論個人與個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上與下之間,下與上之間,一個人如果能認清對方,就往往能夠把握主動,獲得回報;反之,則會遭殃。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各家思想學說不同,對于怎么認清一個人也有不同觀點。道家以面相看人,兵家以對方行動分析人,縱橫家通過察言觀色了解人,小說家則通過道聽途說掌握一個人,那么,儒家是怎么認清一個人的呢?下面看一下孔子和孟子是怎么說的。
一、孔子識人法: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的識人理論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實踐、認識和完善的過程,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邏輯不謀而合??鬃觿傞_始對于自己的學生,是學生說什么,他就信什么,直到有一天發(fā)現(xiàn)宰予白天睡大覺: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span>《論語·公冶長第五》宰予是孔門十哲之一,大家知道子貢的口才非常好,而宰予在孔門言語科還排在子貢之前;可能是宰予曾在老師面前夸贊過自己很勤學之類的話,可又偏偏被老師撞見白天睡覺,所以孔子才責備他。無論如何,這件事使孔子在識人的經(jīng)驗之路上向前走了一步。
也許孔子教導學生時,常常會私底下到學生的住處看望、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狀況(這點值得現(xiàn)在的許多老師學習)。他巡視宰予的住處,發(fā)現(xiàn)宰予白天睡覺的陋病,而他同樣也曾到過顏淵的住處。有一次,他在私底下看到了顏淵的言行后,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保ā墩撜Z·為政第二》)可能顏淵在聽孔子講課時,太過呆板,表情麻木,但顏淵一回到住處,又能把孔子所講的知識表現(xiàn)在自己的言語、行動中,所以孔子才稱贊他。
簡單說了以上情況,現(xiàn)在來看看孔子最終完善了的識人法。首先“視其所以”,即先大概看看一個人做的事是善事還是壞事,這是最基本的。其次,“觀其所由”,是看一個人做事的行為,動機。有些人雖然表面行為是在做善事,但動機未必是好的,比如一些沽名釣譽的慈善家;有些人雖然表面行為是在做壞事,但或許是迫不得已,或許是掩人耳目,比如以前的許多紅色特工;所以這些便是進一步考察一個人所需要考慮的。最后,“察其所安”,考察一個人的追求(朱熹說“安,所樂也”,這里我解釋為追求),看他心里是不是在追求善,向善靠近。因為只要向善靠近,沽名釣譽的慈善家也會變?yōu)檎嬲纳迫?;而如果不向善靠近,紅色特工也會背叛革命。這便是孔子識人的三大步驟,我只是簡要提點,具體操作,還需要個人結(jié)合現(xiàn)實細細體會。句中“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藏匿的意思,意思就是只要你對一個人深入分析了以上三點,那么他的心思還能逃過你的眼睛嗎?
二、孟子識人法: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上》)
相比孔子所講的識人法,孟子的識人法來的更簡單易操作:只要看看一個人的眼睛,聽聽一個人所說的話就可以。對于怎么分辨,孟子說:一個人內(nèi)心正直,那么他的眼睛就明亮;相反一個人心術(shù)不正,則他的眼睛昏暗(當然這個是以儒家人性本善為基礎(chǔ)立論的)。孟子的這句話和我們常說的“眼睛不會說謊”一個意思。所有人都可以按照孟子的識人法對他人做出判斷。
簡單比較:
1. 在諸子百家中,我以為儒家的識人法是比較博大的,甚至兵家和縱橫家的識人法也逃不出儒家的識人法。
2. 孔子與孟子的識人法,孔子的識人法更為高深,精湛,將它掌握并恰如其分的運用需要不斷思考、實踐、完善,才能擁有這一能力。孟子的識人法具有普世價值,所有人,不論哲學家還是農(nóng)民,都可以用此方法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