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炫耀自己的人最無知,為人不可太精明是處世的第一妙招
文/詩綠鳳
曾國藩是清朝晚期一個有著軍事家、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等美譽的偉人。
曾國藩因組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維護了滿清統(tǒng)治而得到朝廷重用,受到重用的曾國藩從此開啟了人生的成功模式,有了很多卓越的建樹,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中國有了第一艘輪船,有了第一所類似今天的軍事院校,當時稱之為兵工學堂。
在他的主持下,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清朝開始取消閉關鎖國的政策,開始走出國門,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一個功不可沒的偉大開拓者。
因此,曾國藩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縱觀曾國藩的人生可謂一路開掛,享年61歲,相教于那時落后的醫(yī)療養(yǎng)生條件而言,活到那個歲數(shù)已經(jīng)算是高壽了。
臺灣著名的中國古代文化專家南懷瑾先生,對曾國藩有很高的評價,他在名著《論語別裁》中說:“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它所包含看相的理論,不同其他的相書?!?/span>
《曾國藩家書》很多人熟知,而《冰鑒》更是曾國藩學問的精華,此書集中國古代相術之大成,將古人相術之精華悉數(shù)囊括其中,有人把曾國藩稱之為觀人識人的一代宗師。
《清史稿.曾國藩傳》更是給了曾國藩很高的評價:
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yōu)劣,無或爽者。
《冰鑒》文辭簡潔洗練,清雅端麗,字字珠璣,讀來瑯瑯上口,不但像詩一樣優(yōu)美,更讓人找到了觀人識人的智慧,不可多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值得細品研究。
事實上,曾國藩的人生道路如此成功順利,與他自創(chuàng)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學問是分不開的,被后世人稱之為曾氏止學。
曾國藩之所以功成名就,又不惹人顯眼而順利一生,關鍵得益于一個字:止。
曾國藩時時以“止”字為行動之本,從反面考慮問題,絕不越雷池一步,更不張狂,該收則收,始終把自己停在一個安全的區(qū)域中,求得最大的人身保險。
曾國藩認為,炫耀自己的人最無知,為人不可太精明是為人處世的第一妙招。正是曾國藩的這兩個人生觀點,使他在排擠漢族人的清朝朝廷中不被排擠反被重用,成為朝廷中的佼佼者。
曾國藩認為:凡愛顯耀自己的人,總有三個毛?。阂粣鄞蹬?、擺威風、抖能耐,甚怕別人不知其名,不知其猛。
曾國藩認為此等顯耀之病是一個人不能成大事的關鍵原因,因為他們目中無人,自然別人目中無他們。所以曾國藩竭力主張一定要止住無知之傲,學會收斂自己。
曾國藩是武將起家,殺人自然無數(shù),為人所恨也就自然而然,曾國藩似有所知,他便寫信告誡自己的弟弟,不要顯耀自己,“吾兄弟當于極盛之時做衰時設想,總以不干預公事為第一義。”
為了讓弟弟收斂自己的傲慢,曾國藩用了一個苦肉計。一天,趁弟弟熟睡,曾國藩拿一個錐子猛刺向其弟大腿,弟弟疼得直叫,曾國藩趁機追問:“吾只用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殺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俗話說人教人教不乖,事教人才教得乖,才會讓人長記性,曾國藩用這個錐心刺骨的苦肉計讓傲慢的弟弟有了刻骨銘心的記憶,讓他一下子警醒,從此為人有所收斂,態(tài)度變好了。
曾國藩的另一條為人處世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為人不可太過精明,曾國藩認為,“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不精?!?/span>
其實曾國藩的這個觀點與鄭板橋的“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意思相同。曾國藩與鄭板橋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都認為人還是糊涂一點最好,即鄭板橋所言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返糊涂更難。一個人只有達到這個境界的思維,才算讀懂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紅樓夢里精明能干潑辣的王熙鳳,被曹雪芹點評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即老話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弊詈笙聢銎鄾?。
人聰明是好事,但聰明太過所謂過猶不及,未必是好事。曾國藩認為,人可以精明,可以精明一到二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這話聽起來一時有些讓人轉不彎來,曾國藩解讀到,因為一次精明是啟發(fā),二次精明是教訓,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就會鉆入勢利圈中無法自拔。
曾國藩和他的弟弟曾國荃兩人都是精明之人,他們因為太過精明吃了不少虧,是以曾國藩為此多有反思。曾國藩有個叫迪安的朋友,此人為人處世就像紅樓夢里的薛寶釵,罕言寡語安分隨時,迪安表面看似糊涂,其實內(nèi)心清醒得很,但他一味渾含永不表露,結果自然是悠然自得安然無恙。
反觀曾國藩兄弟倆雖然看起來貌似很懂得人情世故,但卻時時喜歡賣弄自己的聰明,發(fā)表自己的高見,處處顯露自己比別人高明,比別人精明,曾國藩后來覺誤到處處顯露精明,其實處處不精明。他由此提醒他的弟弟,處處顯露精明,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帶來災難。
曾國藩認為,與精明的人交往太累了,得時時小心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被算計、被欺騙、被愚弄,讓人很不自在。這樣下去,對方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會以精明的手腕對付他,最終兩兩俱傷有何好處呢?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精明固然好,能看清一切,但基于歷史經(jīng)驗教訓,他認為一個人難得糊涂是最好的狀態(tài),這樣就不必斤斤計較陷入苦痛的心態(tài)中。做到荀子所說的那種完美之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曾國藩的兩條觀點,可謂悟透人生之奧妙,如果你參透了,你的為人處事必將完美,你的人生之路必將順暢,你的人生也就贏了。
紅塵三千,不問風雨,只道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