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曾在《詩論》中有這樣一段話:“詩的境界必須是情景相生且契合無間,景恰能稱情,情恰能稱景”?!扒椤?,即“情趣”;“景”,即“意象”。而因?yàn)槭篱g無絕對相同的情趣,也無絕對相同的景象,所以就有了境界的無限可能性。同樣是見山,陶淵明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是“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杜甫則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因此,可以說但凡只要是情景相生且契合無間的詩詞,往往都極具境界之美。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南歌子·游賞》。雖然相對于它的作者蘇軾的諸多名篇來說,《南歌子·游賞》并不出名。但是它開頭兩句“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境界,卻令人叫絕。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這首《南歌子·游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yáng)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首先,《南歌子·游賞》寫于蘇軾擔(dān)任杭州知州期間,記錄了蘇軾與友人游覽了杭州名勝十三樓的過程與感受。開頭兩句“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便是蘇軾對十三樓附近景物的一個描寫。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作品單純地寫景,蘇軾這里是集寫景、狀事為一體,即不僅描寫了樓邊景物,還刻畫了游人的宴飲之樂。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登上十三樓遠(yuǎn)遠(yuǎn)望去,濃綠的山色就與歌女的黛眉濃聚一樣,清澈的碧波就如同人的醉眼一樣。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這是移情手法的運(yùn)用。雖然作為讀者,我們不能身臨其境,但是通過蘇軾描繪的如黛眉濃聚的狀態(tài)來看,山色之濃可想而知。同理,通過蘇軾描繪的如人的醉眼一樣,湖水的波光粼粼亦顯而易見。
另外,它其實(shí)還表露了蘇軾這個游人的宴飲之樂。因?yàn)椤白硌邸倍?,也說明了蘇軾是身心俱醉。由此可見,開頭短短十字,其內(nèi)蘊(yùn)便異常豐富,其境界也極其優(yōu)美,可謂只要一登上十三樓,便愜意之極。也正因?yàn)槭龢恰吧脚c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所以“游人都上十三樓”。并且,從此“不羨竹西歌吹古揚(yáng)州”,即不會再去羨慕游覽揚(yáng)州竹西亭的唐人。
“十三樓”,是宋代杭州名勝?!爸裎魍ぁ?,是唐代揚(yáng)州名勝??梢娞K軾這里是用對比手法,從側(cè)面烘托了十三樓的美麗景觀。然后,下片開始的“菰黍(gūshǔ)連昌歜(chāngchù),瓊彝倒玉舟”,則是著重描繪了宴飲的酒食,以此襯托宴席的歡樂氛圍,進(jìn)一步說明開頭的“波同醉眼流”。即粽子就著菖蒲菜,玉杯美酒喝到盡興。
最后的“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即不知道是誰唱起了《水調(diào)歌頭》曲,在湖泊山巒之間繚繞不絕,就連傍晚的云霞聽了也久久不肯散去。從這兩句的意思來看,它一方面是進(jìn)一步對上片中的“不羨竹西歌吹古揚(yáng)州”做了補(bǔ)充,一方面則是進(jìn)一步說明開頭的“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簡單來說,就是不虛此行,值得一登十三樓。
縱觀蘇軾的《南歌子·游賞》,其實(shí)全篇并沒有直接描寫十三樓,但字里行間十三樓的壯麗景觀卻呼之欲出?!吧脚c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可謂其樂無窮,其境無限,令人久久難忘??偟膩碚f,蘇軾這首詞是一首情景渾然一體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