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古典詩歌畫卷,山水田園詩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山水田園詩,簡單理解就是描寫山水田園風景的詩,但它又不能簡單理解為詩人的游記。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詩人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都是因為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和個人理想之間的沖突所致。
因此,山水田園詩基本上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抒懷。正如明代詩論家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所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又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而說到山水田園詩,就不得不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畢竟與其他詩人相比較而言,王維除了會寫詩,還擅長繪畫,以及樂理。
所以王維常常會將繪畫,音樂方面的藝術(shù)技巧寫入詩,從而塑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使人讀后頓覺回味無窮。譬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過香積寺》,便是其中一首代表性作品。也正如前面所說,王維的這首詩,看似句句寫景,實則處處留情,絕妙無比。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維的這首《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首先,詩的開篇兩句“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意思是說,不知道香積寺在何處,我一連走了數(shù)里路進入了白云繚繞的山峰。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它似乎與詩題《過香積寺》相矛盾。畢竟詩題有過訪、探望香積寺的意思,這就說明王維是清楚香積寺位置的。那么王維為何還要這么說呢?
這是因為它主要是為了從側(cè)面襯托出香積寺的幽邃。也就是說,王維還沒有到寺,就已經(jīng)是云霧繚繞了,其幽邃可想而知。緊接著的兩句“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同樣是從側(cè)面襯托出了香積寺的幽邃。它的意思是說,這里古木參天沒有人走過的痕跡,雖然能聽到寺中的鐘聲,卻不知道具體是在深山哪里。
然后,我們再來看“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兩句。它的意思是說,山中危石聳立,泉水穿行而過,發(fā)出幽咽之聲;山中青松隨著日色漸晚,逐漸變得清冷起來。其實無論是泉聲、危石,還是日色、青松,不過都是詩人的耳中聲,眼中景罷了。但通過“咽”和“冷”的鏈接,一切卻都活了起來。
即因為山中危石聳立,所以就連泉水通行都很艱難,不得不發(fā)出痛苦的幽咽之聲。因為日色漸晚,溫度下降,所以給人的感受就是變得寒冷,而被王維賦予了情感的景物青松,自然也就呈現(xiàn)出清冷的感覺。再結(jié)合前文來看,王維這兩句詩仍然是在側(cè)面襯托香積寺的幽邃。
相信讀到這里,你也會對如此幽邃的香積寺產(chǎn)生了濃濃的興趣,它究竟在何處呢?不過就算到結(jié)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王維仍然是給了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局。其意思是說,在黃昏時分,我終于看到了寺前的水潭,可以安然地在這里修禪以抑制心中毒龍了。
這里的“安禪”,是佛家術(shù)語,指身心安然進入清寂寧靜的境界?!岸君垺?,則是佛家認為的俗人的邪念妄想。其出自《涅槃經(jīng)》:“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因此,這兩句還是在突出香積寺的幽邃,因為修行學(xué)佛之人需要這份“靜”。
縱觀王維的《過香積寺》,雖然意在寫寺,卻從未正面描摹,而是皆從側(cè)面烘托了古寺的幽邃。盡管我們不修佛,但“安禪制毒龍”的澄澈心境,卻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的,畢竟現(xiàn)代社會煩擾內(nèi)心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偟膩碚f,王維的這首詩,看似句句寫景,實則處處含情,讀后回味無窮。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