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春秋時代,諸侯割據(jù),各國命運興亡變幻。小國如何周旋于大國,保全性命于亂世?各國首腦及其談判代表,又是如何化干戈為玉帛,締結“和平條約”?回望歷史亦能給當今世界以參照和反思。且看劉勃老師為大家揭曉,在一個秩序崩潰的時代,大國博弈的奧秘。完整版講座視頻可在讀庫App觀看。
今天和大家來聊聊春秋那些事兒。
我們要了解春秋的歷史,最基本的依據(jù)還是《左傳》。童書業(yè)先生說過,對于春秋歷史,其他書的記錄,如果和《左傳》發(fā)生沖突,一般信《左傳》。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很多戰(zhàn)國的竹簡,其中也有關于春秋歷史的記錄。這些記錄,對我們原有的對春秋史的敘述構成補充,甚至強化了《左傳》的權威性。
春秋初的亂局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漢書·司馬遷傳》
按照錢穆先生的歷史分期,從周平王東遷開始,西周所謂的天下,就進入比較混亂的局面。大家都知道“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盡管不見得可靠,但它確實意味著原來強有力的中央開始衰落。秩序走向崩潰,人容易進入一個狀態(tài):一方面,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另一方面,可能什么事情都敢干。所以,讀春秋早期的歷史,我們會感到亂,從中央到地方,哪兒都亂。傳統(tǒng)的說法是“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這個數(shù)字肯定不對,但是它傳遞了信息——很多國君莫名其妙地被殺,很多國家輕而易舉地被滅亡。謀殺國君的方式,我簡單地分類為:陰謀政變,激情殺人。
比較好理解的是政變,它有明確的政治訴求,比如《左傳》里出現(xiàn)的第一位魯國國君,魯隱公。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譖公于桓公而請弒之。
——《左傳·隱公十一年》
魯隱公的母親地位不高,他作為庶出的孩子,本來并無繼承權。惠公死時,太子允(即后來的魯桓公)還年幼,魯隱公便代理魯國。他在位十一年,被認為是一位優(yōu)秀的國君。十一年之后,弟弟長大成人。魯國貴族羽父找魯隱公說,國君,我?guī)湍惆涯愕艿茏龅粼趺礃??弟弟沒有了,你就可以繼續(xù)當國君。當然他也要求回報,要擔任太宰一職。魯隱公很高尚,“為其少故也”,我是因為他年紀小,才代理國君。我已經(jīng)打算把國君之位讓給他了。你有沒有看見我正在建別墅,為什么?“吾將老焉”,我已經(jīng)打算退休了。
《左傳》的記錄,跟咱們看電視、看電影的感受特別相似。在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里,要是有人說“這件事完了我就退休”,基本上就是死定了。羽父非常緊張,你是很高尚,讓位給你弟弟,可是你弟弟繼位之后,知道我曾經(jīng)跟你說過什么,能讓我好受?羽父就跑去跟他弟弟魯桓公說,你哥當國君已經(jīng)當上癮了,他不打算把國君之位還給你了。魯桓公很緊張,那怎么辦?羽父說,我?guī)湍惆涯愀鐨⒌粼趺礃樱眶敾腹f,好。就這樣,魯隱公被殺了。
今天的讀者,同情心自然會在魯隱公一邊。這種比較好理解,是非常清楚的政治斗爭模式。另外還有一種“激情殺人”。有一些謀殺國君的案例,沒有政治動機,純粹就是一時沖動。我們也可以看一個例子,是魯莊公十二年發(fā)生的事。
萬嘗與莊公戰(zhàn),獲乎莊公。莊公歸,散舍諸宮中,數(shù)月然后歸之。歸反為大夫于宋。與閔公博,婦人皆在側。萬曰:“甚矣,魯侯之淑,魯侯之美也!天下諸侯宜為君者,唯魯侯爾!”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公,絕其脰。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于門,手劍而叱之。萬臂摋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
——《公羊傳·莊公十二年》
魯莊公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中學都學過《曹劌論戰(zhàn)》,“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出現(xiàn)的就是魯莊公,他其實是挺有魅力的國君。魯莊公十二年,魯國和宋國打了一仗。宋國有一個大力士叫南宮長萬,這里簡稱“萬”,做了魯莊公的俘虜。那時的國家,抓了敵國一個貴族,也不實施虐待。魯莊公的態(tài)度是:別住其他地方了,就住在我的宮里。幾個月之后,宋魯兩國和好,魯莊公就把萬放回去了。
也就是這幾個月時間,用現(xiàn)在的話說,萬被魯莊公PUA了,他成了魯莊公狂熱的崇拜者?;貒螅淦痿斍f公的臺詞是“甚矣”,翻譯成我們今天的話就是“好夸張哦”。魯侯的道德是那么高尚,魯侯的相貌是那么俊美,天下諸侯真正夠格做國君的,就是魯侯了。你想想,他回到自己的國家,沒事總說這話,國君聽到會是什么反應,肯定很不舒服。
有一次,萬和宋閔公在博戲,類似于下棋賭博,當時還有女人在身邊。我們知道男人在女人面前,格外要面子。只有我們兩個人,你說說就算了,當著別人的面,你說這話什么意思?宋閔公就受不了了,說魯侯真有那么好嗎?不就是被他抓過一回,怎么就美到了這個地步。
這下壞了,當著粉絲的面攻擊偶像,后果不堪設想。萬又是一個大力士,那就不是吵架的問題了?!妒酚洝氛f,萬一怒之下,拿起棋盤做棋盤俠,“啪”地一下給人拍死了?!豆騻鳌防飫t說,他直接一伸手,把宋閔公的腦袋擰了下來。這很難得,一般說來,春秋三傳里《左傳》的講述最生動,《公羊傳》喜歡講大道理。同樣解釋《春秋》,《左傳》像歷史課,《公羊傳》像政治課,但有時候政治老師講段子更可怕。《公羊傳》講,萬殺死宋閔公之后,忠臣仇牧趕來,怒斥說,你怎么能弒君?萬迎面一擊,把仇牧的腦袋砸碎了。其中還寫了一個細節(jié):牙齒嵌到了門框上??梢韵胂耄@力量有多大。
萬殺死宋閔公,有沒有政治動機?沒有。盡管后來宋國有一系列政治斗爭,但他殺死宋閔公,純粹是出于沖動。所以在春秋初期,國君活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有陰謀要殺我,沒有陰謀也要殺我,處在這樣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
諸夏間,戰(zhàn)爭不斷
國和國之間,也經(jīng)常爆發(fā)戰(zhàn)爭。從東往西,有魯國、宋國、鄭國。有一年,鄭國攻打宋國,宋國打不過,就向魯國求救。當時魯國出于各種原因,沒有施救。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一般來說,也不是要把國家滅掉,打贏了,鄭國就回去。過了一年,鄭國又來打宋國,宋國想,去年我找你魯國,你不幫我,今年我不找你了。宋國這次表現(xiàn)不錯,自己把鄭國打退了。但因為這事,魯國又火了,人家來打你,你居然不找我,眼里還有沒有我?又過一年,魯國國君就約齊國、鄭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商量:今年去不去打宋國,咱們組團一起去。
所以當時爆發(fā)的戰(zhàn)爭,有一些我們很好理解,比如為了邊境的領土爭端,也有一些純粹是出于很微小的理由。
還有一次,齊國遭到戎狄進攻,很多諸侯國都去搭救。把戎狄打退之后,齊國要表示感謝,給各國準備禮物。我們知道分禮物也是很難的事,先給誰,后給誰,孰輕孰重,很容易引起矛盾。齊國就跟魯國說,你德高望重,我的禮物應該怎么發(fā),就委托給你了。魯國怎么辦?想當年,天子封建,有過一個各國的排序,我們魯國講禮,當年的排序是怎樣,現(xiàn)在就還是怎樣。結果就是,這次表現(xiàn)最好、貢獻最大的鄭國,排在最后一位。這件事情讓鄭國感覺受到嚴重侮辱。過了幾年,鄭國為這個事,喊了另外幾個國家,一起打魯國。這一仗,魯國是輸是贏,史書中沒有記錄。
當時的戰(zhàn)爭,可能因為很微小的因素發(fā)生,由此也可以判斷,當時的戰(zhàn)爭很克制。我們知道,大國之間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這種輕而易舉就爆發(fā)的戰(zhàn)爭,反而不是很殘酷。這種比較守規(guī)矩的戰(zhàn)爭,僅限于中原諸侯國之間,也就是當年天子封的這些國家之間。
華夷之間,夷狄交侵
面對夷狄時,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傳統(tǒng)的說法是“諸夏”,華夏在中間,東方叫夷,南方叫蠻,西方叫戎,北方叫狄?,F(xiàn)在的研究認為,不存在這么精確的對應關系,但大致把東南方叫蠻夷,西北方叫戎狄。當時的狀況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南北方入侵者的勢力已經(jīng)交織到一起,中原諸侯國就像一條風中的游絲?!敖^”是斷的意思,雖然還沒斷,但隨時會斷。
北方戎狄的進攻,錢穆先生概括為“流寇主義”式的入侵。我也打個比方,像孫悟空吃蟠桃似的入侵,摘一個,咬一口,扔掉。所過之處燒殺搶掠,但對土地不感興趣,因為他們的族群帶有游牧性。
南方的入侵者,最有代表性的是楚國。楚國的擴張被錢穆先生概括為“擴張主義”,我也可以打一個比方,是豬八戒吃饅頭式的擴張。甭管多少,一張嘴全下去了,是磨磚砌的喉嚨。清代學者顧棟高對當時大國吞并小國的數(shù)量做了排序,楚國排第一,第二是晉,第三是齊,第四是魯。第二、三、四名的數(shù)量加起來,也趕不上第一。當時楚國入侵中原,不是某一個國君的野心,而是全國上下都充斥著的欲望。
魯莊公四年,楚國的國君是楚武王。有一次,楚武王要出兵中原,出兵之前對王后說了一句“余心蕩”,心臟不舒服,不想去打仗了。王后對他說,“若師徒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只要這一次戰(zhàn)爭取得勝利,大王就是在軍隊里死了,對楚國來說也是一種福分。最后楚武王出兵,死在軍旅途中,就地安葬。安葬的地方叫武陵,大家學過《桃花源記》,應該知道這個地名。
再說楚文王。楚文王的王后是春秋時代的著名美人息夫人。楚文王死后,息夫人身為太后,因為太美,還是有人追求。能夠追太后的,肯定也不是一般人。這個人就是楚文王的弟弟子元,楚國的令尹,相當于今天的國家總理。追女生的辦法,幾千年來的變化說大也大,說不大也不大,就是開舞會、辦party。子元為追求太后,帶著一幫年輕人在太后的住處附近跳舞,希望用歡快的樂聲吸引太后。息夫人聽到的反應是什么?哭了起來??捱^之后,她說,“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先王在世的時候,也經(jīng)常帶著大家跳這個舞。這個舞叫“萬舞”,舞姿剛勁,可以起到軍訓的作用。先王帶著大家跳舞,是在進行軍事訓練,可是現(xiàn)在,令尹大人帶著一幫年輕人跳這個舞,目的是什么?不去找楚國的仇人報仇,在我一個寡婦身邊跳舞,你好意思嗎?這話一說,公子元非常羞愧。那怎么辦?行了,別跳了,打人去。
這就是當時楚國人的心態(tài)。今天心情好,我要打一下中原;心情不好,我要打一下中原。所以中原各國不斷面對南方楚國的進攻。中央王室衰微,諸侯國內(nèi),篡弒頻繁,各國之間征戰(zhàn)不斷,還要面對戎狄交侵的局面。中原諸侯國肯定想著,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所謂霸主政治,其實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產(chǎn)生的。
何謂霸主
月始生,霸然也。
——《說文解字》
這里我們要說一下“霸”的意思,就其本意而言,它是月亮的一種狀態(tài)。每月月初,一彎新月,叫作“霸”。月底的月亮也是一彎,所以月初后月亮慢慢變亮叫“生霸”,月半之后月亮慢慢暗下去叫“死霸”。后來這個字引申出其他意思,春秋五霸的“霸”也經(jīng)常寫成伯仲叔季的“伯”,意思是老大,所以“霸”就是老大的意思。另外還有“把”的意思,古代學者解釋一個字,喜歡音訓,就是找一個同音字,“把”是代理的意思,很多事情天子干不了,替天子來干,叫作“霸”。
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左傳·成公二年》
《左傳》里最早說到“五霸”,是“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五霸之所以能成霸主,是因為他們能安撫天下其他諸侯國,帶著大家一起為天子服務。
這里說到一個問題,春秋五霸都是誰?史書中有不同的說法。只有兩個人是沒有爭議的——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他人物爭議都很大。爭議相對較少的就是楚莊王,因為楚莊王各方面都表現(xiàn)得非常優(yōu)秀。以我個人的感受講,甚至認為楚莊王是春秋時代最了不起的君主。
但是楚莊王算不算五霸之一,也有爭議,爭議在哪兒?在于“以役王命”,要為天子服務。只有天子可以稱王,楚國自己稱王,還以什么王命。楚莊王表現(xiàn)再好,因為蠻夷的身份,都不能算霸主之一?!蹲髠骷o事本末》里講晉楚爭霸的那一卷,最后總結說:
晉雖弱,伯也。若楚雖強,安得以伯許之?此問鼎觀兵所以見黜于春秋也!
所以,“五霸”沒有爭議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
何為“尊王”
齊桓公為什么能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真正意義上的霸主政治,可以說就是齊桓公開創(chuàng)的。他創(chuàng)造了諸侯國之間的一種新模式。首先,他喊出一個大家本來已經(jīng)不太愛提的口號“尊王”,我們要尊敬周天子。為什么?有幾個原因。
很多時候,因為對現(xiàn)狀感到困惑,迷茫,痛苦,就覺得過去太美好。我們也可以揣測當時諸侯國國君的心理?,F(xiàn)在國和國之間沒事就打仗,當年天子有權威的時候,不能這樣,有矛盾找天子協(xié)商解決。現(xiàn)在蠻夷老是來打我們,當年都是我們?nèi)ゴ蛩麄?。回憶會給過去上色,大家都覺得過去美好。所以齊桓公提出“尊王”,響應了諸侯國的心理訴求。
另外,要干什么事,表達方式很重要。比如新華社新聞報道中,不使用“一帶一路戰(zhàn)略”,而使用“一帶一路倡議”,這兩個說法的區(qū)別在哪兒?“戰(zhàn)略”感覺攻擊性更強,顯得對大陸上的其他國家不太尊重,好像是說,這是我的戰(zhàn)略,你是我的棋子。而說“倡議”,那就是我提一個建議,你接受的話,對我好,對你也好。這個說法就委婉很多,友善很多。同樣的道理,齊桓公帶著天下諸侯去做事,說“你們跟著我干”,還是說“我們大家一起為天子服務”,其他國家的感受會有區(qū)別。所以“尊王”是很聰明的一個口號,一面旗幟。當然,齊桓公確實在很多地方都注重表現(xiàn)“尊王”。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腹唬骸胺翘熳?,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于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于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
《史記》記載,山戎討伐燕國,齊桓公救了燕國,燕莊公很感激,在齊桓公回國時,他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覺送到了齊國境內(nèi)。這時,齊桓公突然慘叫一聲,不好,我們做了非“禮”的事情。因為“諸侯相送不出境”,一國的國君送另一國的國君,不能送出國境線。那已經(jīng)送出國境線了,怎么辦?我送你回去,我們就違背兩次禮。既然你已經(jīng)送到這里,那這片土地我就割讓給你,你就算沒有送出國境線。
這件事肯定是做秀,第一,表現(xiàn)出我很尊奉天子;第二,我給了一塊地,提醒你也要尊敬天子。結果就是“尊王”的口號,越喊好像越有說服力。
當然,大家面對具體的困境,也要幫大家解決。所以齊桓公北拒戎狄,南征楚國。尤其在對外征伐時,喊了一個口號,當然這也是管仲替他擬出來的:“戎狄豺狼,不可厭也?!比值揖拖癫蚶且粯樱皡挕笔菨M足的意思,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他們就像豺狼一樣,永遠不能滿足,所以對他們必須要反擊;二是戎狄就像豺狼一樣,要滿足他的欲望,我們就完了,所以對他們只能反擊。類似這樣的表述,構成了傳統(tǒng)。一直到大家唱“一條大河,波浪寬”,后面的詞是“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仍把敵人比作豺狼。管仲又說,“諸夏親暱,不可棄也”,中原諸侯國跟我們都是一家人,他們遇到麻煩,就是我們自己遇到麻煩,不能拋棄他們。
中文不像英文,有明確的單復數(shù)。但從很多表述中,我們能感到單數(shù)和復數(shù)的區(qū)別?!爸T夏”這個詞,顯然是復數(shù)。隨著時代的演進,“諸夏”越用越少,更多用的是“華夏”?!叭A夏”就是單數(shù),這代表原來的諸侯國越來越融為一體,習慣于彼此幫扶,最終的趨勢就是融為一體。華夏一體化的進程中,這句話被認為代表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禁篡弒
齊桓公還經(jīng)常召集諸侯盟會,擬定盟誓,諸侯各存一份,同時祭殺一頭牛,把盟誓的內(nèi)容放在牛身上,埋進土里。如今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不少春秋時代盟誓的內(nèi)容,但很遺憾,齊桓公帶著諸侯盟誓的內(nèi)容,未有發(fā)現(xiàn)。
從史書零碎的記錄中大概可以看出,他特別注意幾個原則,以捍衛(wèi)封建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盟約里重申,“毋易樹子”,立了誰當繼承人,就不能變動;“毋以妾為妻”,小老婆不能扶正,小老婆一旦扶正,誰是庶子,誰是嫡長子就說不清了;“毋使婦人與國事”,這話說得非?!皡捙保鋵嵏话愕呐詻]有關系,社會中下層,不論男女,對國事都沒有發(fā)言權;“毋使婦人與國事”主要針對的是后宮里的女人們。人特別容易跟嫡長子繼承制過不去,年紀大了,幾個兒子里更喜歡大的,還是更喜歡小的?往往更喜歡小兒子。老婦人有這樣的心理更為常見。中國歷史上,老太后跟已經(jīng)當了皇帝的兒子說,你死了不要傳位給你兒子,傳位給你弟弟,這種事也發(fā)生過。
春秋時代還有一個特有的現(xiàn)象,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老太后談戀愛,其實很常見。太后一旦有了男朋友,把男朋友放在什么位置,就相當尷尬?!蹲髠鳌防镏v了一件極其八卦的事。當然這個故事遠在在齊桓公會盟之后,宋襄公的夫人在宋襄公死后,愛上了宋國的一位公子,公子鮑。按照宗法制度,公子鮑應該算她的孫子,但是愛情沒有被這種東西所阻礙。老太太開始追求公子鮑。公子鮑一開始拒絕,奶奶你干什么?但是老太太很堅持,不放棄,并且用其他方式創(chuàng)造機會。后來,宋國鬧災荒,大家沒飯吃,公子鮑很有愛心,開始賑濟災民。老太太一看,賑濟災民是吧,我?guī)湍?。她也開始賑濟災民,并且一邊賑濟災民,一邊跟人透露消息:來,給你一斗米,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愛公子鮑。于是,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公子鮑對我們這么好,老太太也對我們這么好,兩個對我們這么好的人,應該怎么樣?在一起。老太太成功地把自己的愛情攻勢變成了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最后公子鮑說,行,奶奶,我娶你。在老太太的支持下,公子鮑把原來的國君干掉,自己當了國君。因此,這種事情在當時被視為不穩(wěn)定的因素。所謂“禁篡弒”,就包含這些零碎的內(nèi)容。
制兼并
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huán)山于有牢?!被腹唬骸拔嵊鞣?,何主?”管子對曰:“以衛(wèi)為主。反其侵地臺、原、姑與漆里,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huán)山于有牢?!被腹唬骸拔嵊狈?,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huán)山于有牢?!彼泥彺笥H。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祇祹陰,西至于濟,北至于河,東至于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征之。
——《國語·齊語》
另外還有“制兼并”,大國不吞并小國。如果《國語》的記錄可信,齊桓公固然滅掉了一些小國,但找了很多理由。而對中型國家,他可能還會贈送土地。
《國語》里,齊桓公和管仲有一段對話,齊桓公說,我想往南征伐,找誰接待我們?管仲說往南,那就找魯國。要魯國接待我們,應該怎么做?“反其侵地”,當年我們侵略的土地,統(tǒng)統(tǒng)歸還。齊桓公又問,我想往西邊打,找誰接待?管仲說,衛(wèi)國,“反其侵地”。齊桓公再說,我想往北邊打,找誰接待?“以燕為主。反其侵地……”作為國際領袖,齊桓公做了很多類似的事,以鞏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盟約里的內(nèi)容,也有一些讓人感慨?!拔愣艏e”,一個國家要是鬧了災荒,糧食歉收,怎么辦?其他國家應該給予糧食支持,互相幫助?!拔阌喝保叭笔呛恿?,“雍”是堵塞,意思是不要在河流上筑壩。在河流上筑壩,經(jīng)常會造成上游和下游水資源不平衡,引起激烈的爭端,爆發(fā)戰(zhàn)爭。河流上下游是什么關系?第一,關系非常緊密;第二,往往有利益沖突。
十年前的12月31日,山西一家化工廠發(fā)生泄露,沒有及時向下游的河南、河北通報。下游都嚇死了,誰知道水會污染成什么樣子,大家沖到超市里,把礦泉水全部買空。媒體報道后,有人感慨,這事要是發(fā)生在春秋時代,山西幾個國家,河南幾個國家就要打仗。在我的家鄉(xiāng)南通,也發(fā)生過一個群體事件,關于南通的造紙廠污水應該怎么排放的問題。當時說要修一個排海通道,把污水排到海里。下游的啟東就不干了,我們這是漁場,污水排我這,算什么事,于是百般阻撓。最后污水直接排入長江。
上游和下游之間經(jīng)常鬧這種矛盾,矛盾一旦爆發(fā),往往需要更大的權威出面,彼此之間通過協(xié)商解決是極難的。某種意義上,可能這也是中國為什么注定走向統(tǒng)一的原因。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必然的選擇是依托大河的文明。只能走這條路,否則很多事只有靠戰(zhàn)爭來解決。
盟國對盟主的義務
齊桓公作為霸主,扮演了重要的國際角色。齊桓公帶領諸侯列國協(xié)商的模式,其實已經(jīng)觸及后世中國的很多問題。齊桓公到處幫諸侯國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是不是活雷鋒?他是要各國對霸主盡相應的義務。霸主要打誰,大家得一塊跟著上;霸主的軍隊從哪里經(jīng)過,所在國家就要提供大軍的開支。
陳轅濤涂謂鄭申侯曰:“師出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nbsp;
——《左傳·僖公四年》
齊桓公伐楚,對中原各國來說,是春秋時代的一件盛事?!蹲髠鳌分v,伐楚回來之后,陳國大夫轅濤對鄭國大夫申侯說,現(xiàn)在八個國家的聯(lián)軍回去,要從我們陳國,你們鄭國經(jīng)過,這一經(jīng)過,我們兩國必然會遭受嚴重損失。咱們給齊侯出個主意,讓他從東邊走,沿著海回去。為什么要出這么一個主意?因為實在是養(yǎng)不起。軍隊來吃個兩天,之后得花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在霸主政治中,霸主國對小國帶來了嚴重的負擔。
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犧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強者而庇民焉。
——《左傳·襄公八年》
齊桓公時代,有些事情可能還未必想得那么清楚,后來當霸主的大國,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小國該給我出血,該給我進貢。小國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是什么?“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各種物資都準備好,大國來了,就得養(yǎng)著,伺候著。
齊桓公之后,天下各國意識到,當國際領袖有巨大收益。齊桓公一死,宋襄公作為插曲出現(xiàn)。宋襄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要當霸主,肯定要經(jīng)過考試,和南方的楚國打一架。南方的楚國是大家公認的敵人,把楚國打敗了,大家就認你是霸主;要是打不了,就一邊玩去,所以宋襄公就和楚國打了一仗。那一仗,我們都知道,他死守著一套作戰(zhàn)的規(guī)則,以一個弱國的實力,那么守規(guī)矩,肯定打不過強國。
對宋襄公的表現(xiàn)應該如何評價?有兩種極端。毛主席對他的評價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但《公羊傳》對他的評價非常高,認為周文王也不過如此??赡苡信笥迅械狡婀?,為什么有的說法里,宋襄公也會被算成是春秋五霸之一?后來班固在《白虎通德論》中有解釋,宋襄公的道德實在太高了,高得已經(jīng)不是霸主的水平,而是周文王的水平。衡量一位君主算不算霸主,要給他的事業(yè)打一個分,道德打一個分,兩者加起來,看算不算夠格。宋襄公雖然事業(yè)太差,但是他的道德分太高,兩者一加,跟其他人就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霸主算他一個。后人對宋襄公的評價是比較極端的,有人說他極端好,有人說他極端壞。接下來,晉國登場。
霸政的變質
晉國是比較特殊的國家。血統(tǒng)上,晉國和周天子同姓,晉國的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但晉國的作風與中原諸侯國不太一樣。過了太行山,地理上就是從第一級臺階上了第二級臺階,地理形勢完全不同,也帶來很多差別。
另外,太行山附近有很多戎狄活動。晉國常跟戎狄打仗,今天我把你打敗了,你要向我表示臣服,怎么表示?送貢品。按照當時的邏輯,也要送女人。晉國國君很可能就娶了戎狄的女人,自己的孩子就有了戎狄的血統(tǒng)?;蛘呓裉齑蛄藗€平手,沒有分勝負,那怎么表示友好?還是通婚。因此,晉國和戎狄的關系比較密切。慢慢地,晉國國君也會帶一點戎狄的血統(tǒng),作風也比較簡單粗暴。在齊桓公組織國際盟會時,晉國在太行山以西干什么?把很多小國全都滅了。它要的不是小國擁戴它做霸主,而是把小國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晉國算不算諸夏之一?東方國家可能心態(tài)比較復雜。不管官方如何定義,民間往往比較隨意,或者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比如,我來自著名的大內(nèi)斗省江蘇省。在江蘇省,你問一位蘇州的同學,什么叫蘇北?他的回答一般非常簡單,長江以北都是蘇北。但你要問一位南通的或揚州的同學,什么叫蘇北?他會說,我們是蘇中。反過來,要問什么叫蘇南?在南京,可能長江以南都是蘇南;在“蘇錫?!保赡軙J為,南京不算吧,南京是安徽的。
比較正式的定義和民間的一般理解之間,往往是有彈性的。東方各國看晉國可能就覺得,你不行,太野蠻了,“夏”的成分不夠。但有時候,又會算他一個,尤其當自己遇到危險,意識到他的軍事實力最強,需要他保護時,那他當然算。
所以當時的諸侯國看晉國,可能就像今天的歐洲國家看美國:看著你,我有文化優(yōu)越感,覺得你是個大農(nóng)村,但在政治、軍事方面,確實又離不開你。這是不恰當?shù)谋确剑悬c這個味道。
四大強國與五大戰(zhàn)爭
《史記》概括,春秋時代有四大強國。我們可以看到,四大強國剛好是在比較靠近邊緣的地方,北方的晉國,西方的秦國,南方的楚國,東方的齊國,中間出不了大國,因為中間是大國爭奪的戰(zhàn)場。過去有學者認為,春秋時代所有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都發(fā)生在春秋中期,春秋初期則是零碎的小戰(zhàn)爭。春秋后期對于中原國家來說是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這五次戰(zhàn)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戰(zhàn)爭。五次戰(zhàn)爭的結果,只從戰(zhàn)績講,晉國應該是最強的。
五大戰(zhàn)爭,有三次發(fā)生在晉國和楚國之間,晉國兩勝一負。另外兩次分別是晉國和齊國,晉國和秦國。五大戰(zhàn)爭,晉國都作為其中一方參加,打贏了四次,唯一一次失敗是敗給楚國。這讓人感覺,四大強國里,齊國和秦國明顯差一個檔次,晉國和楚國是真正的強國,而晉國略占上風。
大國避戰(zhàn),小國悲哀
換一個角度看,晉楚爭霸長達百年,一百年的爭霸打了三次大仗,算多嗎?真不算。這說明大國之間要打仗,反而比較謹慎,因為知道戰(zhàn)爭后果嚴重。城濮之戰(zhàn)發(fā)生在衛(wèi)國,邲之戰(zhàn)和鄢陵之戰(zhàn)發(fā)生在鄭國,三次大戰(zhàn)都不是你打到我家門口,我打到你家門口,大家都有這個意識,覺得鄭國位置最合適。因為晉國到鄭國和楚國到鄭國的后勤壓力差不多,所以鄭國往往成了大國爭霸最重要的戰(zhàn)場。并且很多時候,幾個大國之間也不直接打,往往通過讓鄭國認自己做霸主,來證明自己是真正的霸主。所以鄭國就成了被打得特別慘的國家。
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于鄭而勦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后。”
——《左傳·宣公十二年》
魯宣公十二年,“晉師救鄭”,楚國之前就已經(jīng)在攻打鄭國了,理由是什么?你怎么能認晉國做大哥?你怎么能讓晉國做霸主?我要打你。鄭國當然打不過楚國,就向晉國求救。晉國磨磨唧唧拖了大半年,終于出兵。走到黃河邊,聽說鄭國和楚國已經(jīng)和談。鄭國已向楚國投降,晉國是什么反應?回去吧,反正鄭國已經(jīng)投降,也沒什么可救的了。關鍵是這句話太狠了,“楚歸而動,不后”,等楚國的軍隊回去,我們也打鄭國。你怎么可以向楚國那個野蠻國家投降?各大國往往通過攻打天下中央的鄭國來證明自己是霸主。
我有時候想象,四大強國要是哪天聚在一起搓麻將,聊天可能是這個畫風。齊國說,想當年,齊桓公在位,我們打過鄭國;秦國說,想當年,秦穆公在位,我們想過打鄭國;晉國和楚國相視一笑,我們年年打鄭國。鄭國成了誰是霸主的風向標,不停地挨揍。
而大國之間,很多時候已在戰(zhàn)爭邊緣,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戰(zhàn)爭。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有一年,晉國和楚國先不斷地挑撥自己的小弟,讓它們?nèi)ト且幌聦Ψ?。惹到最后,形勢慢慢變得不可控,兩位大哥只好自己出兵。出兵之后,隔著一條河對峙,但誰也不敢過河。晉軍的統(tǒng)帥陽處父給楚軍的統(tǒng)帥子上寫了封信,信寫得很漂亮。
陽子患之,使謂子上曰:“吾聞之:'文不犯順,武不違敵?!尤粲麘?zhàn),則吾退舍,子濟而陳,遲速唯命,不然紓我。老師費財,亦無益也?!蹦笋{以待。子上欲涉,大孫伯曰:“不可。晉人無信,半涉而薄我,悔敗何及,不如紓之?!蹦送松?。陽子宣言曰:“楚師遁矣?!彼鞖w。楚師亦歸。
——《左傳·僖三十三年》
春秋時代貴族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外交場合,不管立場多么強硬,信的文辭都很漂亮。歸根結底,他說想說的是:咱們不要隔著一條河耗著,過河打一仗。你要是真想打仗,“則吾退舍”,一舍是三十里,我就后退三十里。你不是害怕過河過了一半,我打你嗎?我把河邊給你空出來,讓你過河,讓你擺開陣勢。慢一點,快一點,隨你便。實在不敢過河怎么辦?你后退三十里,把河邊空出來,讓我過河。
子上收到陽處父這封信,非常糾結,到底過不過河?是自己過河,還是讓對方過河?換你會怎么做?子上最后決定,還是自己后退三十里,讓對方過河,然后打仗。這是很自然的想法,但要這么想就上當了。楚國的軍隊后退,晉國的軍隊根本不過河,反而宣稱,在我軍強大的威勢之下,楚軍已經(jīng)害怕得倉皇逃竄,然后敲得勝鼓,回家了。
國際爭端的輸贏,有時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在宣傳戰(zhàn)方面取得勝利,給國際社會一個贏了的印象。這是中期爭霸的階段,爭到后來,小國覺得自己極其悲慘。最有名的當然就是楚國對宋國的一次圍城戰(zhàn),宋國被圍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沒飯吃了,死人拆拆也能吃,或者拿死人的骨頭當柴燒。小國覺得自己太慘了,大國不停地打我。大國也覺得自己吃虧,為什么?大國畢竟還是要面子,小弟被對方打,要去保護他,不停地出兵,即使沒有真打,軍隊的后勤耗費也很大。
《左傳》也講,當時晉國的經(jīng)濟形勢急劇惡化,有一批晉國貴族的心態(tài)是,當霸主是吃虧的,我賠了。小國覺得自己特別悲慘,大國也覺得自己得不償失,在這樣的形勢下,天下諸侯就在宋國結盟。
戰(zhàn)爭的規(guī)則
春秋時代戰(zhàn)爭的消耗很恐怖,但和后世比,它還是有底線的時代。
西周時代所謂“五禮”,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軍禮描述的戰(zhàn)爭規(guī)則是什么?打仗之前要先告廟,去祭祀祖先的地方匯報,再把很多放在太廟里的重要武器拿出來。打仗要約好時間,因為中原諸侯國說起來都是親戚,戰(zhàn)爭打得太慘烈也不好。春天忙著播種,夏天忙著防洪,秋天忙著收割,到冬天,糧食都進倉了,閑著也是閑著,于是打仗都挑冬天。
當時的戰(zhàn)爭都是車戰(zhàn),多駕四匹馬。中間兩匹叫“服馬”,左右兩匹叫“驂馬”。左右兩匹馬更重要,它們不光是發(fā)動機,還操控方向。除了主帥的車,戰(zhàn)車上一般有三個人。拿弓箭的人最重要,他是這輛戰(zhàn)車的指揮者,在左邊。中間是駕車的御者。右邊拿著武器的人負責搏斗。萬一路況不好,車子陷入坑里,右邊的人要下來推車,所以一般都是特別壯的大力士。兩輛戰(zhàn)車怎么打仗?古書上沒有說得太清楚。后來的研究者也只能推測,大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兩輛戰(zhàn)車迎面沖過來;一種是兩輛戰(zhàn)車交錯而過,在交錯的一瞬間打。交錯的可能性大一點。迎面而撞直接就車毀人亡,也不必看搏擊技巧。交錯而過,跟搏斗的關系更緊密。
這張圖來源于網(wǎng)絡,但我也有疑問。圖里畫了幾個圓,應該是武器的攻擊范圍。我覺得不應該是一個圓。你想想,搏擊者在右邊,他的戈要這么圓著掄,旁邊的人是不是得不停地下蹲?
當時的戰(zhàn)爭還比較儀式化,規(guī)則感很強。敲鼓之后才能沖鋒,不許搶跑,所謂“不鼓不成列”。大家中學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這一點應該印象深刻?!安恢貍?,我打你一下,已經(jīng)讓你受傷,但沒打死,我不能打第二下,否則你可以喊“非禮”?!安磺芏保^發(fā)有黑有白叫二毛,要尊重老人,不抓老人。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有一系列很嚴格的規(guī)則,在這些規(guī)則下,真要開戰(zhàn),需要在一天之內(nèi)結束戰(zhàn)斗。絕大多數(shù)戰(zhàn)爭都是這樣。春秋五大戰(zhàn)爭,最后一次鄢陵之戰(zhàn),《左傳》形容戰(zhàn)爭慘烈,也就是描述了一句,從早上開始打,打到天上的星星都出來了,戰(zhàn)爭還沒有完全結束,這就算是異乎尋常的慘烈。
此外,大家還很注重禮節(jié)。鄢陵之戰(zhàn)有一個細節(jié):一個晉國的貴族,跟楚國打著打著,忽然要求暫停,他說盡管兩國開戰(zhàn),但你們的大王來了,他是君,我是臣,臣對君的理還是要講。這位貴族就從戰(zhàn)車上下來,對楚王敬禮。楚王是什么反應?既然對面晉國的貴族如此懂禮,我也要彰顯一下我懂禮。楚王的車里東西蠻齊全,還藏著酒,于是他派人賜酒給晉國貴族,還放話:現(xiàn)在兩國的戰(zhàn)爭不可避免,你跟我國的將士作戰(zhàn),一定要好好表現(xiàn),你打得好,才是對我國將士的尊重,諸如此類。晉國貴族喝了酒,上車接著打。很多戰(zhàn)爭就是這樣進行的。
邲之戰(zhàn),晉國人敗陣,就開始逃跑。有一種車叫“廣”,“廣”是車的型號,“隊”通“墜”,車陷住了,跑不了。楚國人追上來,教晉國人把車前面的橫木撤掉,馬就能使上勁,從坑里出來了。橫木本來有限制馬行動的作用,撤掉之后,馬就不往前跑,在原地打轉。楚國人又教他們,是車上面的麾蓋在干擾馬,把它拔掉扔了。晉國人照做,馬車終于恢復到可控制的狀態(tài)。這時晉國人也覺得丟人,楚國人追上自己,不但不殺,還指導自己怎么逃。但晉國人回懟了一句,“吾不如大國之數(shù)奔”,我們晉國是個大國,經(jīng)常打勝仗,逃跑我們毫無經(jīng)驗;你們楚國人老是逃跑,你看你多會逃。
潘黨曰:“君盍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蛭?,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國獲得勝利之后,楚莊王還進行演說。有人建議楚莊王把殺掉的晉軍尸體堆成一個高臺,叫“京觀”。楚莊王說,我不能干這樣的事,晉國的將士也是為國盡忠,我不能過分殘酷地對待他們,他們也值得尊敬。我和晉國打仗,不像周武王伐紂,是正義討伐邪惡。這也反映出,在戰(zhàn)爭中,不把自己看成是正義的一方,可能出手反而不會那么殘忍。
楚莊王還講了一番“止戈為武”的道理,說戰(zhàn)爭是為了和平。盡管從文字的角度講,這個解釋是錯的,但至少反映了當時的國君對和平和戰(zhàn)爭關系的認知,已經(jīng)達到何種高度。而戰(zhàn)國時的戰(zhàn)爭,所謂“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兩者對比,讓人感受很強烈。
這可能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戰(zhàn)爭的動員程度越深,很多東西就不隨個人意愿扭轉了。有一些學者關注歐洲歷史,會說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戰(zhàn)爭也相當克制,跟中國內(nèi)戰(zhàn)的殘酷性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美國到處都是寫南北戰(zhàn)爭的小冊子,美國人夜郎自大地說,南北戰(zhàn)爭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內(nèi)戰(zhàn)。真是太不了解中國歷史了。說出這樣的話,實際上是基于對歐洲歷史的認知做出的判斷。歐洲中世紀的戰(zhàn)爭,很多地方跟我們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有相似之處。但是,歐洲人的戰(zhàn)爭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殘酷。人類歷史上最兇殘的大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他們最先挑起的。戰(zhàn)爭從相對克制到傳統(tǒng)規(guī)則解體,可能都不是人的主觀意愿能夠控制的。
弭兵之會
五月甲辰,晉趙武至于宋。丙午,鄭良霄至。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趙文子,叔向為介。司馬置折俎,禮也。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戊申,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衛(wèi)石惡至。甲寅,晉荀盈從趙武至。丙辰,邾悼公至。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晉。丁卯,宋戌如陳,從子木成言于楚。戊辰,滕成公至。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备?,向戌復于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于齊,猶楚之不能于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請于齊?”壬申,左師復言于子木。子木使馹謁諸王,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span>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不管怎么說,春秋時代還是一個相對幸運的時代。打了很多年仗,大家都累了,最后決定進行和平談判,于是就開了一個“弭兵之會”?!板簟笔窍?,“兵”是武器,“弭兵之會”就是和平大會。
魯襄公二十七年,各國簽訂了一份不再打仗的條約,這份條約的內(nèi)容可能跟第一次弭兵之會差不多,無非是講大國之間不要相互進攻,連帶中間無數(shù)的小國,道路要保持暢通,要保證使節(jié)的安全,隨之帶動商業(yè)的安全發(fā)展。
這次談判中,各國外交官員體現(xiàn)出非常高的水平。有人讀《戰(zhàn)國策》,覺得蘇秦、張儀厲害得不得了,如果他們穿越回春秋時代,也一定能把各國玩得團團轉。其實不可能。戰(zhàn)國是一個規(guī)則徹底崩潰的時代,出現(xiàn)了很多賭徒式的人物。蘇秦的傳記也好,張儀的傳記也好,他們跟國君的游說都是拿國家命運當賭注,追求的是改變個人命運。司馬遷寫的也是這樣的主題,這是戰(zhàn)國時代的特征(盡管故事本身大概不可靠)。傳統(tǒng)規(guī)則完全崩潰,大家看不清前途,都沒有信心,于是愿意讓賭徒性格的人賭一把。那是一個賭徒的盛世。
而春秋時代的談判,更多的是各國外交家的據(jù)理力爭,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比如這次盟會,固然是講大國之間的算計,但關于小國心思的一些細節(jié),也能給人啟發(fā)。當時代表魯國參加這次盟會的人叫叔孫豹。參加盟會之前,國君找他談話,說結盟時給國家定等級,要想法子把魯國的地位定低一點。這是什么邏輯?因為要交會費,如果被定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可以少交一點。但是,叔孫豹到了會議現(xiàn)場后,沒有按照國君的指示辦。他意識到,如果地位定得太低,會費固然交得少,在國際社會的發(fā)言權也就小了。而且?guī)讉€超級大國又不傻,魯國的實力在這里,今天把地位定低了,將來他要找你算賬。叔孫豹臨時改變主意,把魯國的地位定高了一點。在這種國際盟會中,很多出色的外交官員都是站在自己國家的角度,精心衡量制定外交政策,沒有人把這件事當作個人秀。
這次和平條約的效果非常好,大概四五十年間,中原國家保得和平。和平條約對于當時的南方來說不是什么好事,楚國和吳國繼續(xù)打仗,戰(zhàn)爭極其慘烈。但北方中原國家是幸運的,真的度過了幾十年的和平時期。
我們習慣說孔子生逢亂世,生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有的書介紹孔子生活的時代有多亂,舉了一堆例子,但仔細看,都是孔子出生一百多年前爭霸戰(zhàn)爭階段的事。和平條約簽訂時,孔子大概六七歲(因為孔子出生有一年的爭議)。到他五十歲當官之前,孔子所經(jīng)歷的,基本上都是和平時期。正是在這樣的和平時期,相對而言,人說話的空間才大一點??鬃硬拍軓娜萜肺稌r代的黑暗,追憶往昔的榮光??鬃痈惺艿降膫鹘y(tǒng)秩序的崩潰,并不是當年周公制定的西周禮樂制度的崩潰,而是兩個超級大國簽訂和平條約后的國際秩序的崩潰,有點像后冷戰(zhàn)格局的崩潰。因此,孔子的很多感慨和我們今天的感慨,可能有很多共鳴之處。
▲
主講人:劉勃
歷史作家、編劇,現(xiàn)任教于南京三江學院
“青春中國史”四部曲作者
題圖作者:姬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