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生活里充斥著數(shù)之不盡的小意外、循環(huán)往復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突發(fā)事件。
我們都寧愿相信,只有心理變態(tài)的父母才會用損害孩子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遺憾的是,即使是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對孩子進行責備、羞辱、指責、嘲笑、威脅、賄賂、否定、懲罰、說教和宣講?!?/span>
圖片來源:GIPHY
意識到她是第一次來,于是我打算先了解她的訴求便問道:“可以給我講講你的情況嗎?”
少女正打算開口,與她同行的媽媽卻搶先一步答道:
'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幾個月她總是哭,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做好飯叫她出來吃飯也不吃,和她溝通又什么都不說。
我真的是沒辦法了,所以才帶她來這里。”
我觀察到少女暗暗嘆了一口氣,我意識到這種情況應該不是第一次發(fā)生。
圖片來源:GIPHY
接下來的問診也證實了我的想法。
每當我問一句情況,媽媽總是安耐不住,幫女兒搶先回答......
我能理解為人父母的著急,在上面媽媽搶先一步的傾訴中我能感受到媽媽對女兒的關愛,對女兒的異常行為很著急。
透露出了一種很想為女兒好,但卻不知道怎么幫助她的無力感。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焦慮式陪伴”非常常見。
在我的工作中,有很多來訪者向我表達了他們對父母陪伴的無奈:
“我的媽媽很擔心我,但她只擔心我的吃飯睡覺問題,但不體諒我的情緒,而是總說:我辭職回家陪著你,但你總將自己關在房間,連飯都不吃,你到底想讓我怎么樣?”
“我的爸爸聽說運動對抑郁的康復效果好,他鼓勵我并陪著我一起出去跑步,一開始還是挺開心的,但是次次跑到一半,我爸總是忍不住開始叨叨我,你這種狀態(tài)不行的。每次他一說,我就特別生氣,直接跑回了家?!?/span>
“我媽知道我得了抑郁癥后,非常焦慮,買了一堆關于抑郁的書讓我看。但我實在是看不進去啊?!?/span>
圖片來源:GIPHY
對于孩子患了抑郁癥這件事,父母都非常擔心,孩子是他們的心頭肉啊,他們這樣傷害自己怎么行呢。
而這種擔心很容易轉(zhuǎn)化成焦慮,當父母帶著焦慮用盡一切方法去陪伴孩子時,卻沒想到自己的焦慮反而壓得孩子更加“喘不過氣”。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的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小歡喜》。
喬英子,她學習成績好、自信陽光、懂事又聽話,簡直是別人家孩子的范本。
按道理說,這樣的孩子怎么會得抑郁癥呢?
但細看下去,發(fā)現(xiàn)她媽媽的“焦慮式陪伴”導致了她一步步陷入了抑郁當中。
宋倩是喬英子的媽媽,是金牌物理教師。早年因為誤會和丈夫離婚,成為了一名單親媽媽。
英子升入高三,她起早貪晚地照顧著英子的起居。準備好一日三餐,還時不時地給英子進補。
對待英子的學習也毫不含糊,給孩子輔導功課。在生活和學習上,宋倩無疑是一個非常合格負責的母親。
宋倩作為單親媽媽撫養(yǎng)孩子長大,一路并不容易,但是或許也正是這份不容易,導致她異常的焦慮,所以她將壓力和焦點轉(zhuǎn)移到女兒身上:
▍她會無時無刻忍不住看孩子。
英子的房間有扇窗,通過這扇窗她能看到英子的一舉一動。
▍從自己的角度,以“為你好”之名,干涉女兒的決定。
她知道女兒喜歡天文,但不允許女兒參加天文館演講、把女兒報名參與的南京大學冬令營取消、反對女兒報考南大天文專業(yè),想要女兒留在北京,上清華北大。
▍個人情緒極其不穩(wěn)定,經(jīng)常打一下給個甜棗。
她對英子很嚴厲,經(jīng)常厲聲呵斥,但過后又安慰女兒來一句“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但媽媽為你好這句話,帶給英子很大的心理負擔。
在這種陪伴下,英子壓得喘不過氣。
最終經(jīng)歷一些刺激事件(母親教導過的學生跳樓自殺、知心鄰居阿姨患?。┖螅纳窠?jīng)繃不住了,她開始失眠、經(jīng)常性哭泣。
最后想通過跳海的方式來和愛她的媽媽抗衡,并喊出了心中壓抑很久的話:
“你從來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決定我的人生。我不是非要去那個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這樣的父母在現(xiàn)實中很多。
但不代表他們不愛孩子。
只是因為自身的局限和焦慮,很多父母比較難去認同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并且急迫地想讓孩子變好,所以會給到孩子一些更多的壓力:
出現(xiàn)抑郁的情緒是不應該的,我好吃好喝供你吃喝,你怎么能這樣對我?
其實就是父母的做法,與孩子需求的錯位。
圖片來源:GIPHY
于是他們雖然陪伴著孩子,但是卻沒有和孩子的心在一起。不知道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也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劇中劉靜有句話說得挺好的:“你想讓她保暖,可是她只想好看;你想讓她吃好,可是她只想吃飽?!?/span>
我能明白父母的焦急的心理,但也許放下部分焦慮,才能更好地幫助到我們的抑郁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一書中說過:
“研究表明,導致你情緒混亂的消極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扭曲的。
盡管這些思想看起來很有效,但事實上它們是非理性的,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這種扭曲的思想幾乎是你產(chǎn)生痛苦的唯一原因?!?/span>
換句話來解釋,就是抑郁患者處在一種抑郁狀態(tài),他會開始相信事情一直這樣消極,而且永遠會這樣消極下去。
如果他們沒有有效地改變他們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評價方法的話,即便治療醫(yī)生非常投入,非常用心,就算情感上得到解脫,感覺舒服一點了,但這種改善了的感覺也是很短暫的。
所以,他們得自己真的慢慢感覺到自己變好、感覺到生活的一切有了好轉(zhuǎn),才能更加根本地緩解抑郁。
這給到父母的啟發(fā),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抑郁患者要自己想變好才能變好,而父母能做的是促進他們發(fā)覺自己能夠變好的部分。
被媒體譽為“婚姻教皇”的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約翰·戈特曼曾經(jīng)說過:
“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section>
那我們應該怎么幫助孩子并做到正確陪伴呢?
說真的,我們可以適當“撒手不管”。
控制好我們的焦慮,相信孩子可以好起來的。
在我的患者中有個家屬讓我印象很深:
因為校園暴力的傷害,孩子患上了抑郁癥,經(jīng)常關自己在房間,將自己封閉起來。
圖片來源:Pexels
這位孩子的媽媽一開始也很焦慮,她像很多家長一樣,將孩子帶在身邊,照料著孩子的一切,帶著孩子風雨無阻地來門診復診。
但每一次復診的時候我感覺她的焦慮在一點點減輕,我好奇地問她:“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她說:“一開始我也很焦慮,恨不得他馬上好起來。
但后來我想通了一件事,我越焦慮管他越多,他越反抗;所以我嘗試了一段時間放手,我們的關系反而緩和了不少,反而更利于他的恢復。
現(xiàn)在我覺得要先做一個自信樂觀的母親,這樣我的孩子也會受我影響,慢慢好起來?!?/span>
在這種自由有愛的環(huán)境下,她的兒子慢慢已經(jīng)可以自己吃藥,出去散步,還能力所能及地幫媽媽干一些小活。
圖片來源:GIPHY
其次,最好的陪伴,是陪伴一個人的情緒。
正如在遠古野獸橫行的時代,恐懼能讓人類保留生命。
抑郁的出現(xiàn)也類似。
它提醒我們是時候要進行自我調(diào)整,放棄過高的要求,需要接納自己,才能更好地重新出發(fā)。
所以,不要將抑郁這件事看成洪水猛獸,當孩子出現(xiàn)抑郁之后感覺天都塌了。
其實抑郁的出現(xiàn),也是一個轉(zhuǎn)機,推動著你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接納和陪伴孩子的情緒,去調(diào)整與孩子的互動關系,實現(xiàn)真正的接納孩子和自己。
圖片來源:GIPHY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給孩子提供成長的空間。
要知道陷入抑郁后,抑郁成為了孩子人生的一部分,需要他們?nèi)ソ?jīng)歷和面對。
但是我們可以提供幫助,我們可以在日常讓他從小事開始嘗試去做,讓他體驗到成功做成事情的感覺,幫孩子找會自我,找回自身“遺失”的價值。
這一點可能很多父母意識不容易做到,但是沒關系,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當然,如果孩子狀況很不好,已經(jīng)到嚴重的程度,我們需要尋求專業(yè)人士介入治療。
中重度患者要及時找醫(yī)生治療,輕度患者可以尋找心理咨詢師幫忙,例如家庭治療,一起探求抑郁的根源幫助孩子。
最后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話結(jié)束:“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xiàn)在你眼前。”
希望閱讀文章的你,能陪伴和幫助孩子驅(qū)趕抑郁的陰霾,收獲一段幸福美好的親子關系。
圖片來源: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