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一直處于一帆風順的環(huán)境。如果身居逆境,應該怎樣做?孔子教授給弟子為人處世之道。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span>
【注釋】
辟:同“避”,逃避、躲避。
七人: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譯文】
孔子說:“賢人逃避動蕩的社會而隱居是首要選擇,其次會逃到另外一個地方居住,再次會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則會回避別人難聽的言語?!笨鬃佑终f:“這樣做的已經(jīng)有七個人了。”
“辟世”,即是避開亂世隱居,遠離一切功名利祿,言行謹慎,免受災難。“辟地”,即是“亂邦不居,危邦不入”,隱居不成,便擇地而居,遠離是非之地,可保暫時安穩(wěn)。“辟色”,即懂得觀色,“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在朝為君盡忠,一旦不被信任、重用,則要巧妙回避。“辟言”,即善于察言,言辭是心聲的具體體現(xiàn),言語不妙,則有厭煩之意,就要委婉避開。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并非是境界上的優(yōu)劣高低之分,而是一個人所遇的境地不同所采用的不同回避方式。如賢者看到亂世、遇見危邦,都會離開;不再得到君主信任,或者遇人對自己講話不再恭敬甚至毀謗、譏諷,賢者都會回避?!氨偈馈⒈俚?、辟色、辟言”皆是識時務,均能避災禍。
“作者七人矣”,通常認為是《論語·微子》中提到的“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都被孔子看作是賢者,均符合“辟世、辟地、辟色、辟言”的標準。
如何才能算作真正的“辟世”?孔子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墩撜Z·微子》載:“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孔子告誡弟子,人不可能與在山林里面隱居的鳥獸同群生活,如果自己不與這些世人同群,還跟誰同群?孔子反復強調,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境界,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不跟世人同流合污,心換則境移,“在世”即可“出世”,何須“辟世”?所以,孔子所認同的“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其根本目的還是入世救世,希望弟子以圣賢為榜樣,以“辟”為手段而挽救世道,而不是純粹地做一個獨善其身、潔身自好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