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薦一本有意思的書《學習變現》。
這本書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名叫清水久三子,曾經在2007年出版過《專業(yè)人士的學習能力》,在此之后總結了近些年來的現實變化,寫出了這本《學習變現》。
書中有挺多有意思的內容,其中我挑選了兩個值得記憶和學習的點,分別是:不做專業(yè)學生、成年人的兩種學習方式。
一、不做專業(yè)學生
趙周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里曾經提出過成人學習和學生學習的不同,當時看得我頻頻點頭,沒想時隔幾年后,有一位日本作家也客觀的分析了兩種學習方式的差異,而且在這場分析之外,還延伸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角度:不要做專業(yè)學生。
不要做專業(yè)學生,這句話該怎么理解呢?
本書作者清水久三子認為,在很多成年人身邊總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不停參加各種培訓,閱讀各種書籍,但卻一直無法在工作中取得對應的成果。
但是這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學習嗎?
成年人的學習是為了獲得技能和知識,是為了在工作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從而轉化為謀生的手段。
如果一個人長期在各種學習場合忙碌著,甚至忘掉了原本的學習目的,這樣的人被稱為專業(yè)學生。因此,我們要避免成為專業(yè)學生。
換到國內語境,其實這句話也可以勾連上知識焦慮。
從接收者角度看,很多人不停在各種知識付費平臺上轉戰(zhàn),看似學了很多東西,但并沒有給自己帶來生活和工作的改變,甚至學習之余還有一絲絲迷茫,這種正是作者口中的專業(yè)學習者。
二、成年人的學習方式
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成為一個專業(yè)學習者,做好學習變現呢?
書中給出了一些專業(yè)的建議。比如制作信息地圖、學習路線圖、廣泛閱讀書籍、請教他人、總結實踐等等。
在這里,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是制作信息地圖和學習日志,這是因為其他幾種方式,在很多個人成長書籍里都有提及,唯有這兩招很少有書籍涉及。
首先看一下制作信息地圖。
信息地圖,可以將自己理解的內容通過圖表方式給具象化,找出自己對概念理解的不足之處,同時方便傳遞給外界,進而擴大自身影響力。
制作信息地圖,一共分為三步。
第一步,決定主題
不論是個人規(guī)劃,還是行業(yè)知識學習,所有項目的第一步都是決定主題,只有錨定了主題,才能避免后期的制作成為無謂的涂鴉之作。
第二步,提取構成要素
一個主題里有很多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正是構成要素,但并不是所有構成要素都值得放進信息地圖里,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提取出合適的構成要素。
第三步,定義相互關系
每個構成要素之間是并列關系?先后關系?還是流動關系?這些需要我們在這一步做好確認。
剛開始制作信息地圖,可能會比較慢,這時候可以考慮使用對應的模板。作者在書里列舉了常見的信息地圖所需要的模板。比如有流動型模板、構造型模板等等。
在制作圖表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試著從多個角度切入制作圖表。
這是因為即便是同一個事物,我們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展現事物的不同重點,這時候需要我們使用不同信息圖。
最后,當我們制作好了信息地圖,還需要檢查一下三項內容,分別是:
1、層次感。如果一張圖表沒有層次感,所有內容堆積在一起,對于閱讀者來說并不是一個良好的體驗,時間一長,即便是制作者自己很可能也忘記了內容結構。
2、信息性。很多人喜歡制作各種手繪圖,但對于信息圖表來說,相比于美輪美奐的手繪,更應該重視的應該是圖表的信息性,如果缺少了這一點,圖表不論多美,也失去了存在價值。
3、普遍性。之所以這一點重要,是因為圖表需要對外展示,只有別人一眼可以讀懂圖表,才能說明這是一張成功的圖表。從這一角度來說,很多人寫的思維導圖只能自己看懂邏輯,這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信息地圖。
說完了信息地圖,我們再來看看學習日志是如何制作的。
在很多個人成長方法里,都有提到過主題閱讀,但是對于主題閱讀這個話題往往只局限在如何找書、閱讀技巧方向。
而這本書提到的的學習日志,其實是主題閱讀學習的一種不錯的呈現方式。
首先我們可以寫好學習日志的主標題和副標題。
主標題需要我們確定好內容,而副標題可以寫得自由一些,比如寫上表明決心的內容等等。
接著我們需要參考信息地圖做出分類。
分類結束后,我們要寫下三項內容:關鍵詞、自己的所見所聞、書評。
在制作學習日志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大量的閱讀,在閱讀中積累過許多關鍵詞,這時候將關鍵詞整合在一起,自己添加標題寫進學習日志中。
除了關鍵詞外,還有一些觀點對我們會有啟發(fā),也可以寫進學習日志中。
而書評是閱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的一項。我們盡量將讀過的書寫出三行書評,這樣的好處是聚焦和記憶。
很多人寫書評,會湊字數的寫上自己閱讀的目的、當時的心情,這些內容寫在生活日志中無可厚非,但是沒必要浪費筆墨放進學習日志里。
三行書評的要求并不高,既可以幫我們擺脫長篇大論的壓力,也可以促使我們精煉語言,找出最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
書中作者提到的學習日志輸出方式是博客,這真是一個充滿了年代感的詞語呀。
在咱們國內,完全可以換一個工具,比如印象筆記。
如今的印象筆記對接了很多閱讀平臺,比如kindle,比如掌閱、得到等等。
當我們將這些平臺的閱讀筆記導入印象筆記,接著提煉出關鍵詞,將平時記錄的觀點、書評從筆記里復制粘貼,可以快速的制作出屬于我們獨有的學習日志。
而且印象筆記還可以在學習日志里做內鏈和雙鏈,這種做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找到印象筆記里其他筆記內容和學習日志的關聯(lián)性。
這本書里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技巧值得借鑒,而且很多技巧都和如今的一些流行理念和工具比較接近,比如對于閱讀,我們可以選擇同時看多本書,這時候可以選擇使用閱讀記錄app,或者使用印象筆記來做閱讀計劃控制,比如每天用30秒來讀一本書,效果會好過每天讀1小時,這一條理論里隱隱含有微習慣的影子,比如隨時處于學習環(huán)境,這妥妥的就是碎片化學習呀。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雖然日本在互聯(lián)網方面似乎和中國還有一些差距(比如書中還在沿用博客的學習展現方式),但是很多觀點都可以觸類旁通地幫我們解決學習變現問題,而且作者能夠不避諱實用性,一切從最本質的根源出發(fā),也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學習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