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0000
第07期
日本俳句
○
小林一茶
思念
遺忘
故郷(ふるさと)や 寄(よ)るもさはるも 茨(バラ)の花(はな)
故鄉(xiāng)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①。
① バラ即薔薇花。バラの花也是薔薇花。
這是日本詩人小林一茶的著名俳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一般含有季語(即用來提示季節(jié)的詞語)。在這首俳句中,薔薇花即充當季語,且妙就妙在ばら、はな的元音都是a,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美感;而又都指向薔薇花,反復強調(diào)了故鄉(xiāng)給詩人帶來的感受,因而從內(nèi)容上來看,翻譯成“帶刺的花”比“薔薇花”更能凸顯詩人的感情色彩。
日本文學作品有著古老的“物哀”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和中國文學中“感時花濺淚”是取向相反的一種審美情趣。物哀是物本身的哀,是一種無法解脫的無望的哀,人是在絕望中對哀情進行玩味。這種哀情能夠凈化人的情感,使情感帶上一種純潔的精神意味。作者把所有的焦點都移到簡簡單單的“帶刺的花”上,其意在使人去琢磨這朵花當中所能包蘊的深邃、渺遠的哀情。這就不僅是一種將思鄉(xiāng)之情具象化的手法,更是對故鄉(xiāng)和花這一虛一實的事物進行了概念和觸感的互通,拓寬了想象空間,帶來無盡的余味。
從視頻中不難看出,日語和閩南話其實是非常不像的,那么為什么總有人覺得閩南話和日語像呢?我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原因:
1. 人們習慣把無法聽懂的語言(方言)歸為一類。持這種觀點的人多數(shù)情況下是同時聽不懂日語和閩南話的,不免會把自己所有聽不懂的語言(方言)歸為一類——反正都是“鳥語”啦。
2. 相比普通話,閩南話的元輔音系統(tǒng)確實和日語有一些相似之處。元音方面,日語有五個單元音(a、i、u、e、o),而廣播電視、網(wǎng)絡音視頻里高頻出現(xiàn)的閩南話口音一般是臺灣通行腔、廈門腔或泉州東部腔,這幾個口音都只有6個元音(a、i、u、e、o、?),這6個元音從數(shù)量和元音音質(zhì)上都和日語的5個元音比較接近。輔音方面,閩南話沒有平翹舌之分,日語也沒有(確切說日語連平舌音都是殘缺的,比如日語的??(拼音c)只是t?(拼音t)的音位變體);同時日語濁音b、ɡ、d和閩南話的鼻冠音?b、?ɡ、?d(l的音位變體)聽感上很接近。元輔音體系影響人們對未知語言(方言)的整體聽感,所以從聽感上容易覺得閩南話像日語。
3. 日語確實有些字音和閩南話很像。日語深受漢語影響,曾經(jīng)分批借入大量的古代漢字音,今天部分日語漢字音和閩南話聽感上比較接近。比如日語的“二”讀音是ni,閩南話是zi/li;日語的“五”讀音是ɡo,閩南話的讀音是?ɡ?/?ɡ?u;日語“九”的讀音是k?iu,閩南話“九”的讀書音是kiu。這些字音上的相近也使得聽者更容易覺得日語和閩南話比較像。
總之,日語其實和閩南話很不一樣,但如果你感覺到這二者相似也算是有一定“依據(jù)”的,在外地說閩南語被誤會成日本人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是和所有中國人一樣的是,如果不經(jīng)過學習,即使是閩南語母語者也一樣完全聽不懂日語哦~!
文案:聰明小海豹
出鏡:冉阿讓(貓)&小海獺&小海豹的頭發(fā)
排版:飛天小黑豬
圖片:浮世繪
往/期/讀/詩
0000000000
你想聽到我們用閩南語讀什么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