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
怨歌行 又名 團扇詩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 ??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此詩表面上寫的是團扇的特質(zhì)與遭遇,但實際上它是一首借物喻情的憂怨詩,乃詩人藉詠扇抒以發(fā)婦女擔心失寵的憂慮和痛苦之情的作品。全篇詩歌雖沒半句寫人,但卻令讀者強烈感受到作者詠扇即詠人的寫作手法。這首詩的內(nèi)容是說:剛剛裁剪的齊地紈素,鮮明皎潔得有如霜雪。
可是,扇的內(nèi)心卻時??謶智锾斓牡絹恚寒斕鞖廪D(zhuǎn)涼、秋風奪走了炎熱的時候,扇便為因為已失去作用,而被丟棄在箱子中;過去主人的恩寵也就中途斷絕了。
唐朝.杜牧。 秋 夜。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椗?/span>。中國扇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 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經(jīng)數(shù)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已發(fā)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迭,二折扇可自如敞開收迭。
西漢時期,對稱"合歡扇"(又稱宮扇、紈扇、團扇),其形尚圓,合歡扇特點是面素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面成圓形或橢圓形,用薄絲絹糊成。
中原一帶所制紈扇最為考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紈扇。漢時十分流行這種紈扇,并賦詩頌之,如班婕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
此種對稱式團扇出現(xiàn)后,歷代沿用而不衰,并成為我國傳統(tǒng)風格的扇型。
折扇,古稱"聚頭扇",或稱為撒扇,或折迭扇,以其收攏時能夠二頭合并歸一而得名。南宋時,折扇的生產(chǎn)已有相當規(guī)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宮內(nèi)工匠仿制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制作,促進國內(nèi)扇子發(fā)展。
爾雅 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睆倪@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tǒng)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
秦漢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絲織的絹素,由于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
宋以后,折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chǎn)折扇,題字作畫亦興于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后風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