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江邊鳥
早晨7點多從鄭州市區(qū)的紫荊山游客集散地跟團出發(fā),直奔嵩山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西北十多公里處的中岳嵩山南麓,四周群山環(huán)抱,溪水潺潺,翠柏蓊郁,景致幽雅。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與古都洛陽隔山相望。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周圍山巒環(huán)抱,峰峰相連,錯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寺廟處少室山腳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這是少林武術的發(fā)源地,中國佛教禪宗,有“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之譽。
景區(qū)進門處是個牌坊式的三門大牌樓,上書“嵩山少林”四字。一側門楣上寫的是“禪宗祖庭”,另一側門楣寫的是“武林勝地”。游客很多,要檢查身份證和門票,還有健康碼。
從入口處沿著林蔭路徒步到了少林寺,有2公里多,約二十多分鐘。
少林寺的第一道山門就是石牌坊,這也是一個三門牌坊式的牌樓,正中門楣上寫著“天下第一名剎”。石牌坊前有一個舞臺,是少林功夫的表演場所,稱為“英雄少林會”。舞臺一側的墻上是一些武術動作的浮雕。在這里每天都有5場武術表演,我們趕到的時候快上午十點了,9點30分的這一場已經快結束了,圍觀的游客很多。聽說這個少林寺室外武術表演是由河南省塔溝武術學校的專業(yè)表演團隊進行的功夫表演,主要展示少林十八般兵器、少林象形拳、少林硬氣功等經典的少林功夫,演出時長為30分鐘。
過了石牌坊,沿著林蔭道往前走,右側山前是《少林寺武術館》,是一些綠色琉璃瓦的現(xiàn)代建筑。
在小樹林的紅墻中開著一扇門,門楣上寫著“少林歡喜地”。導游說,這是一個體會少林禪茶、靜心修行、交流佛學的靜秘之所,是少林寺聯(lián)系游客和信徒的對外重要平臺。
少林寺的山門就隱藏在一片翠綠的松柏密林中,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八十年代,電影《少林寺》的橫空出世,讓高深莫測的少林武功一夜之間風靡世界,也讓少林寺名聞遐邇。
少林寺山門為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筑,座落在約兩米高的磚臺上,掩映在一片參天古木中。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墻,整體配置高低相襯,十分氣派。門額上有清朝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聽說此山門為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系清代雕刻,顯示了佛門的氣派,又象征著鎮(zhèn)邪與吉祥。山門的八字墻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chuàng)”;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
導游說,寺院宏大,從山門到千佛殿,共有七進院落。
進入山門,便見彌勒佛供于佛龕之中,大腹便便,開口常笑,人稱“大肚佛”、“皆大歡喜佛”。神龕后面立有韋馱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護院神。
過了山門,便是甬道,一條石制甬道從山門到天王殿,甬道的每一塊青石板上都刻有精美的蓮花圖案。相傳,當年釋迦摩尼出生后就會說話走路,他下地后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即生出一朵蓮花,于是七步蓮花便寓意著幸福美滿。據說,凡進入寺廟的人在青石板蓮花上連續(xù)踩七步,日后就會步步高升。
甬道兩旁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如林碑石,故稱碑林。這里有歷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甬道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天王殿,位于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征“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四大天王威武雄壯,它們的職責是視察眾生的善惡行為,扶危濟困、降福人間。天王殿為三間重檐歇山頂?shù)钐?,紅墻綠瓦,斗拱彩繪。殿門外的兩大金剛,傳為“哼”、“哈”二將,職責是守護佛法。
天王殿前,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樹高二十五米,冠幅達三十七米。這顆古銀杏為單株,導游說這棵樹俗稱老光棍,樹齡為一千五百歲,是登封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棵樹。聽說在少林寺建寺之初,寺中僧人在天王殿前兩側栽上了象征吉祥長壽的兩株銀杏,一雄一雌。歲月無情,現(xiàn)僅剩下一雄株存世。它也表明,那時的少林寺,天王殿即山門。
天王殿后是鐘樓鼓樓,兩兩相對,分列左右兩邊,“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建筑史上的珍品。聽說原建筑毀于1928年的兵火,這是1994年重修的。
鐘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zhàn)功;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寺院內古色古香,古磚古瓦古樹,一景一物也是飽經歷史風霜。每一座建筑物都顯得蒼老高深,蘊含深廣。一座建筑群就是一個藝術寶庫,飛梁畫棟層層疊疊。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墻后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并稱為三大佛殿。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墻后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整個建筑結構合理,雄偉壯觀,氣宇軒昂。聽說原建筑毀于1928年,這是1986年重建的。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