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中醫(yī)的脈診左右手的確是不同的,簡單說左手是心,肝,腎,右手是肺,脾,命門。
中醫(yī)號脈常取寸口,即切壓腕后橈動脈淺表部位以體察脈象變化的脈診方法。
臨床意義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解剖部位較淺,其搏動在正常情況下浮沉大小適中,在病變時反應敏感容易感知。同時大量的文獻都以寸口診法為主,形成了寸口診法在脈診上的特殊地位,幾乎成為脈診的唯一方法。
理論依據(jù) 《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認為肺朝百脈,寸口為肺臟經(jīng)脈所經(jīng)部位,五臟六腑之氣皆匯于此,手太陰肺經(jīng)與足太陰脾經(jīng)相通,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五臟六腑氣血的變化,均可從寸口反映出來。營氣與衛(wèi)氣循行全身50周而會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脈象的變化,既可了解機體正氣盛衰和營衛(wèi)氣血運行狀況,又可判斷病邪對臟腑的影響。
寸口分部與相配臟腑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橈骨莖突為標記,其稍向內(nèi)方的部位為“關”(又稱關脈),以橈骨莖突至腕橫紋橈側端的部位稱為“寸”(又稱寸脈),從橈骨莖突至其后(肘端) 7分處為“尺”(又稱尺脈)(見圖診脈寸關尺部位圖)。寸、關、尺三部,又按左、右手分,共為六部脈。其相配臟腑是:左寸:心(膻中);左關:肝、膽(膈);左尺:腎(小腹);右寸:肺(胸);右關:脾胃;右尺:腎(小腹)。這種相配方法,是根據(jù)《內(nèi)經(jīng)》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規(guī)定的,也就是上部脈(寸脈)候軀體上部(心、肺、胸部),下部脈(尺脈)候軀體下部(腎、小腹)。此外,也有不分寸、關、尺,但以浮取、中取、重取等指力輕重區(qū)分,左手脈診心、肝、腎,右手脈診肺、脾、命門。
這種方法,用于危急病證或年老體虛病人。
寸口診法的基本要領 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y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醫(yī)生均勻的呼吸和每次切脈必需以50動(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少于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見平脈),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
診脈的時間以清晨(平旦)為最佳。清晨時,病人體內(nèi)外環(huán)境比較穩(wěn)定,氣血運行情況較少受到干擾,此時切脈容易鑒別脈象的異常變化。一般在診脈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調(diào)勻呼吸,使氣血運行均勻平和則可。
體位 宜正坐或正臥,手臂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關節(jié)背墊上布枕(即脈枕)。
切脈方法 首先要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橈骨莖突)內(nèi)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壓脈搏。醫(yī)生用左手切病人右手,用右手切病人左手。
部位取準后,三個手指可用同樣的力量按切脈搏,以了解寸關尺總體的脈象稱為總按;也可用一個指頭按切某一部脈,重點體會某部脈象的變化稱為單按。單按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時,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時,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經(jīng)常配合使用。此外,切脈時常用指力的輕重體察脈象。具體方法主要有:舉,又稱浮取或輕取,用較輕指力按在寸口脈皮膚上,適用于診取浮脈類脈象。按,又稱沉取或重取,用重力按至筋骨間,適于診取沉脈類脈象。尋,又稱中取,指力適中,不輕不重,適于診取緩脈等。
診脈時,醫(yī)生呼吸要自然均勻,稱為平息。用醫(yī)生一呼一吸(稱為息)的時間,計算病人脈象的至數(shù)(脈搏次數(shù))。每次診脈須滿50動,以觀察脈搏節(jié)律和脈搏是否有停搏歇止的情況。一般切脈時間以3~5分鐘為宜。
寸口脈象的臨床分類與診斷步驟 寸口脈象主要分為平脈、病脈、怪脈。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其形態(tài)三部有脈,一息四至(相當于每分鐘78~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柔和有力,節(jié)律一致,有胃、神、根(見平脈)。病脈,反映疾病變化的脈象,有28種,臨床上可通過其脈位(以指力輕重浮取、沉取)、至數(shù)、形狀和氣勢(脈搏力量的強弱,來去的態(tài)勢)體察,分析相
應的體內(nèi)病變。怪脈,又稱為真臟脈、死脈、絕脈、敗
脈,多見于疾病后期,說明臟腑功能衰竭,陰陽嚴重失
調(diào),脈律不齊、極快或極慢,無柔和勻調(diào)之感。而脈象胃、
神、根的有無盛衰,則是這三類脈象鑒別的關鍵。寸口
診法一般先定脈位,然后計次數(shù),辨形狀,最后分辨脈
搏態(tài)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