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兒科診斷與用藥
兒病本氣篇——導讀計劃

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一書中,彭子共將兒病本氣篇分為29小節(jié),
導言——1節(jié)
小兒常見疾病的對治方法——21節(jié)
陰虛、內熱、實癥、危癥等——5節(jié)
脈法和指紋法——2節(jié)

    根據信息反饋來看,大家來這里求助最多的依次為小兒發(fā)燒、咳嗽、腹瀉、出疹等疾病,所以本章根據社友們的實際需求和最為關心的問題,將兒病本氣篇原本的閱讀順序做了相應的調整和整合,暫大致分為18個部分。

    這18個部分的導讀順序安排如下:
    一、發(fā)熱,包括中虛發(fā)熱、停食發(fā)熱、外感發(fā)熱、溫病發(fā)熱、感寒停食外治法
    二、咳嗽
    三、疹病、痘病、猩紅熱、大頭溫
    四、腹瀉、腹痛  
    五、蟲病、
    六、風病
    七、痄腮、耳流膿、耳痛
    八、眼病
    九、面紅身癢、倦怠、喉痛
    十、頺疝
    十一、暑病
    十二、疳病
    十三、內熱與內虛
    十四、陰虛
    十五、實證
    十六、危癥
    十七、辨別小兒病癥之虛實
    十八、脈法、指紋法

    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應用兒病本氣篇的內容,這一章導讀的時間和節(jié)奏將會放慢,以便讓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消化、吸收和理解。

    清代名醫(yī)陳士鐸講:醫(yī)道講而愈明,集眾人議論,始可以佐一人見識。倘必人非我是,堅執(zhí)不移,則我見不化,又何能受益于弘深乎。


一   發(fā)熱篇

本篇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63頁—發(fā)熱,74頁—外感,84頁—感寒停食外治法,39頁—病在榮衛(wèi)

    發(fā)熱,又叫發(fā)燒,是孩子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親子健康版塊中求助幾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所以我們今天就從發(fā)燒開始講起。
    當孩子發(fā)燒時,通過社區(qū)的搜索功能可以查詢到:蔥豉湯、黃豆水、淡豆豉水、三豆飲、烏梅白糖水等眾多方法都可以退燒,那么此時你可能會選擇:
       A 以上幾種方法都對癥
       B 將所有的方法都試過來,才能知道哪個對孩子的癥
       C 按照自己以往的偏好來使用
       D 結合社區(qū)的案例,憑感覺采用
    隨后你按照你的思路去實踐,試用了你認為的正確的方法,結果最終卻失敗了。
這樣的例子在社區(qū)有很多。那么接下來這一部分的導讀內容,將教會你:當孩子發(fā)燒時,怎樣合理使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快速退燒。

    先來看63頁的發(fā)熱

    在這一部分,主要向大家介紹了2種發(fā)熱情況1、中虛發(fā)熱2、停食發(fā)熱。這兩種發(fā)熱的名稱可以通俗理解為:孩子中土虛,和吃的多,吃了不消化的東西,積食停食了,都會引起發(fā)熱。所以家長在照顧孩子飲食起居時,要細心觀察孩子,如果平時孩子體質比較弱,容易生病,那基本都是屬于中虛的體質,這種體質的發(fā)熱,可以首先考慮中虛的原因;如果孩子平日胃強脾弱,吃的較多,又常常消化不了,很容易積食,那么這種體質的發(fā)熱,就可以多往積食方面考慮一下。

    然后我們再來看癥狀
    中虛發(fā)熱:手心熱,或者頭身熱。脈象,輕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輕按無力。
    停食發(fā)熱:手心熱、頭身熱,而脈象,重按比輕按有力。停食較重者,舌有黃胎,口有臭氣。
    可以看出,除了停食較重者,舌有黃胎,口有臭氣,可以較為容易判斷是停食發(fā)熱之外。而中虛發(fā)熱,和普通的停食發(fā)熱,其表癥都較為接近,都是手心熱和頭身熱。那么如果無法區(qū)分的時候,彭子告訴我們,要靠脈象來判別,脈象會告訴我們真相。所以家長還是有必要多少了解一些脈象的知識,這個在本章最后會有講解。

    對治方法
    一旦你確定了孩子是因為什么原因引起的發(fā)熱,方法將不是問題,因為書中都有一一備述。
    中虛發(fā)熱:冰糖白糖水,或者黃豆數十粒煎濃湯。
    停食發(fā)熱:淡豆豉數十粒煎濃湯,停食較重者,淡豆豉加重。

彭子強調:
——中虛為小兒脈法的提綱,這句話,可以通俗解釋為:小兒病基本都是源于中虛。
——用平和之藥為小兒用藥的提綱,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治療小兒病,盡量用平和的食品或者藥材。


以上為中虛發(fā)熱與停食發(fā)熱的對治方法,接下來看74頁——外感

    外感有2種情況,1、外感于風,2外感于寒,原理詳見第二章古方上篇——桂枝、麻黃湯章節(jié)。學過第二章古方上篇的朋友們都知道,仲景先師已立有麻黃、桂枝方,可以說對治外感的處方,無出其右,然彭子考慮到小兒經脈稚弱,不能承受麻黃、薄荷等性質猛烈的藥材,故特別提出用以下平和之藥來對癥施治——這也正體現了“用平和之藥為小兒用藥的提綱”。

    首先來看外感的表癥:
    外感于寒:發(fā)熱、鼻塞、身痛、頭痛。
    首先,根據孩子的表癥,并結合孩子最近幾天的生活起居,綜合判斷發(fā)熱的原因,如果是外感于寒,可以用以下對治方法:
    外感于寒:用蔥豆湯或者蔥豉湯,分以下3種情況
    1、用蔥豉湯,蔥頭帶須一個,淡豆豉三十粒為最輕劑量。
    2、如果脈虛氣弱者,用蔥豆湯,即將豆豉改為黃豆。
    3、看舌苔,舌有黃胎,無論潤燥,均用蔥豉湯。

    在本節(jié)里,彭子特意提到:如果鼻不塞,單發(fā)熱,神昏氣微,脈象不明,乃屬于溫病,方用黃豆湯,養(yǎng)木養(yǎng)中養(yǎng)津平熱即可。

【溫馨提示】
——小兒外感,如用麻黃,雖然極少分量,也容易將肺氣沖散,造成喘逆危癥,不惟麻黃不受,薄荷亦受不得。
    這句話在提醒各位,在為小孩選藥時,務必要讀一下說明書,看其中有沒有麻黃和薄荷,如果有,則要慎重考慮是否必須服用。
——黃豆湯治療發(fā)熱在此處是第二次出現,一次是因中虛而發(fā)熱,這次是只病疏泄不病收斂的溫病發(fā)熱,雖然引起發(fā)熱的根本原因不同,但是兩者均導致了膽經相火不降,從而發(fā)熱。

接下來看84頁——感寒停食外治法。

    顧名思義,就是彭子對于偶遇外感于寒或者停食不消化的孩子,還提供了一個外治的方法給我們。
    方法:
       1、用熱毛巾,搓扇子骨中間的脊柱兩旁,方向為左升右降,須用力擦至皮下,然后暖臥即通。
       2、蔥頭搗爛,加麻油少許,搓擦,忌風。

【溫馨提示】
——老人停食,如果不能用消食藥,方法1最適宜。

再回過頭來看39頁溫病篇——病在榮衛(wèi)。

通過回顧這一章,我們主要關注2個問題,1、講講烏梅白糖湯和三豆飲的使用方法,2、外感于感寒使用蔥豉湯和溫病使用蔥豉湯的意義有何不同。

烏梅白糖湯、三豆飲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療溫病引起的發(fā)熱。

單純溫病且病在榮衛(wèi)時,引起的發(fā)熱有以下癥狀:
初起頭痛、身痛,先惡寒后發(fā)熱,發(fā)熱之后但熱不寒,精神倦怠、神志昏迷,舌無胎,脈象虛浮燥極模糊,輕按多,重按少,或者脈虛小。

對治方法:
烏梅白糖湯:適合具有以上癥狀,脈象虛浮燥極模糊,輕按比重按有力,發(fā)熱大者。
【處方】肥烏梅5枚,白糖2兩(現在的60克左右)
三豆飲:適合具有以上癥狀,脈象虛小者。
【處方】黃豆、黑豆、綠豆各三錢

如果以上癥狀都有,但發(fā)熱之后仍兼惡寒,就是感寒溫病了。
烏梅白糖湯癥狀+發(fā)熱之后仍兼惡寒=烏梅白糖水方+綠薄荷1、2錢   
三豆飲癥狀+發(fā)熱之后仍兼惡寒=三豆飲方+薄荷5分-1錢

【溫馨提示】
——本屬于烏梅白糖湯癥狀,但小便長者,因忌用烏梅,故改用三豆飲加倍煎服。
——本屬三豆飲癥狀,小便短少者,加白飯豆三錢,以利濕氣

再來看溫病中蔥豉湯的使用。

溫病中,對蔥豉湯的使用是這樣說明的:溫病脈虛、身乏、身痛、發(fā)熱惡寒,是兼感寒溫病。蔥豉湯:蔥頭三五個,淡豆豉五錢,不加鹽,煎服。

【溫馨提示】
——本節(jié)有關烏梅白糖水、三豆飲、蔥豉湯的處方及加減,均是大人的用量,如是小兒,用量應酌情減半或者更少。

如果有些社友還沒有弄明白溫病的具體含義,可通過本版置頂帖第三章導讀,進行學習和了解。

一、對發(fā)熱篇的思考和應用

基礎知識
1、熟練記憶黃豆湯、冰糖白糖水、淡豆豉水、蔥豉湯、烏梅白糖湯、三豆飲適用疾病的表癥。
2、在本篇中有2處發(fā)熱的癥狀,都使用了黃豆湯來退燒,請分別列舉出來,并說明為什么都使用黃豆湯。
3、烏梅白糖湯和三豆飲都是用來治療溫病發(fā)熱,病在榮衛(wèi),這兩個處方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4、使用烏梅的禁忌癥是什么。

思考題
1、通過這一篇的學習,你將怎樣判斷自己的孩子或是家人該用以上哪一種退燒方法。
2、三豆飲除了用來治療溫病發(fā)熱,病在榮衛(wèi),還可以調整身體的哪些功能,可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3、如果本來屬于烏梅白糖湯或者三豆飲的癥狀,卻用了蔥豉湯,姜糖水,艾葉水泡腳等方法,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情況發(fā)生。

拓展提高
1、社區(qū)里有很多發(fā)熱的病例求助帖,你試著用本篇學習的內容,去分析、去辯證、去給出對治方法。(注:鑒于我們尚處于學習階段,暫僅限于在本帖的跟帖中探討)

【本篇小結】

    這一部分給大家介紹了冰糖白糖水、黃豆水、淡豆豉水、蔥豉湯、烏梅白糖湯、三豆飲共6個治療發(fā)熱的食療方,和2個感寒停食的外治方法。

    大家首先要將以上各處方的適用癥狀牢記在心,在孩子發(fā)熱的時候一一對應,并回憶孩子的生活起居,有沒有受到外界風、寒、暑、濕、熱、燥、飲食、情感、疲勞等方面的刺激等,再結合孩子平素的體質,思考一下當下的節(jié)氣,當無法決斷的時候,學會借助脈象,這樣綜合辯證,就可以大大提高診斷治療的有效率。這種綜合辯證的方法同樣適用于以下各篇章。


第二部分——咳嗽——見67頁

咳嗽的具體含義——有痰為咳,無痰為嗽

社區(qū)里,求助最多、最讓媽媽們頭疼的就是咳嗽了,很多孩子的咳嗽都是反反復復、久治不愈,跟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發(fā)炎、發(fā)燒、哮喘等糾纏在一起,讓孩子備受折磨,家長飽受疲憊和擔心。

在這一節(jié)里,彭子大致講解了7種引發(fā)咳嗽的原因及一系列的對治方法。

一、肝木失養(yǎng)上沖——咳嗽:

1、【處方】冰糖、大棗肉各2錢,當歸、芍藥、苦杏仁、枇杷葉各5分

2、【癥狀】無痰干咳,或者有痰而脈細沉,與左脈較右脈細者

3、【原理】該咳嗽是由于肝木失養(yǎng),而后上沖肺家,造成的咳嗽,如果僅僅調理肺家,不顧肝木和中氣,必使中氣、津液更傷,木氣更沖,致生他患。

4、【治療思路】補中+潤養(yǎng)肝木+潤降肺金

              陰虛的補中——冰糖、大棗

              養(yǎng)肝——當歸、芍藥

              潤降肺金——苦杏仁、枇杷葉


【溫馨提示】
——小兒咳嗽脈細者,用豬肺煮湯,養(yǎng)肺即愈

二、肺金枯燥——不能生水以養(yǎng)肝木——咳嗽

1、【處方】扁豆、山藥各1錢,生阿膠、枇杷葉各5分

2、【癥狀】無痰干咳,左脈必比右脈細,右脈若細,肺傷更重,鼻梁必青

3、【原理】因肺金枯燥,不能生水以養(yǎng)肝木,引發(fā)咳嗽。

4、【治療思路】補中生金+潤肺降肺
              故補土生金——扁豆、山藥
              滋津液降肺金——生阿膠、枇杷葉

【溫馨提示】
——小兒病以全不用生姜為妥,因小兒臟器薄弱,受不住生姜辛散之力,唯寒吐時,可以用生姜汁少許,降胃膽肺極佳。
——小兒咳而瀉綠糞者,山藥、阿膠并用亦能醫(yī)治。

三、脾肺虛弱——咳嗽

1、【處方】扁豆、山藥各1錢,小棗2枚,半夏、杏仁、桔梗、陳皮各3分

2、【癥狀】咳聲不干,脈不沉細??梢酝ㄋ桌斫鉃椋嚎嚷曋杏刑?。

3、【原理】由于脾肺虛弱引起的咳嗽。

4、【治療思路】補土生金+補脾肺津液+降肺除痰理氣
              補土生金——扁豆、山藥
              補脾肺補津液——小棗
              降肺除痰理氣——半夏、杏仁、桔梗、陳皮

四、中氣虛寒、肝木失養(yǎng)比較嚴重——日重夜輕之咳嗽

1、【處方】八珍湯——黨參、茯苓、白術、炙草、當歸、芍藥、川芎、熟地各5分或1錢。

2、【癥狀】咳嗽,日重夜輕,脈象必浮虛。

3、【使用須知】以上三種咳嗽,用了以上方法不見效果,可用八珍湯。

4、【調理思路】大補中土以降肺經,資助血液以降膽經,膽經降,肺經自降,其咳自止。
              故溫補中土+養(yǎng)血潤肝降膽=同時降肺經
              補中土虛而不寒——四君子湯:黨參、茯苓、白術、炙草
              潤養(yǎng)肝木降膽經——四物湯:當歸、川芎、熟地、白芍


五、肝膽病熱——充塞肺家——日輕夜重之咳

1、【處方】四逆散——枳實、柴胡、白芍、炙草各5分

2、【癥狀】干咳,氣緊而喘,脈象沉澀有力,半夜交寅(凌晨3點-5點),病必加重,且煩。

3、【原理】肝膽病熱,充塞肺家。

4、【治療思路】清熱、舒木郁+補中氣+通降肺氣
              清木熱、舒木解郁——柴胡、芍藥
              溫補中氣——炙草
              通肺氣、清肺熱——枳實

六、肺燥——日輕夜重之嗽

1、【處方】麥冬3錢,花粉、半夏、杏仁、桔梗、陳皮、生甘草各1錢,細辛5分

2、【癥狀】咳嗽,日輕夜重,咳在下半夜,痰中帶水,脈象,不沉澀,而沉中兩部現弦者

3、【原理】肺燥金結,將水聚于胃間

4、【治療思路】因咳的原因在肺燥
              故潤肺開結、清肺熱+降肺逆、化痰理氣+補中氣+溫水寒
              潤肺開結、清肺熱——麥冬、天花粉
              降肺逆、化痰理氣——半夏、杏仁、桔梗、陳皮
              補中氣——生甘草
              溫水寒——細辛

七、外感于寒,衛(wèi)氣閉住內斂之熱——咳嗽

1【處方】麥冬、紫菀、炙草各2錢

2【癥狀】咳嗽,無痰干咳,或者有痰脈沉

3【原理】外感于寒,衛(wèi)氣閉住內斂之熱,導致的咳嗽,此方有麻杏石甘湯之法變通而來,用麥冬代替石膏,紫菀代替麻黃。

縱深閱讀——麻杏石甘湯

見82頁——實證篇

如咽痛而兼咳喘,發(fā)熱,(脈象)熱有根底,重按扔熱(實),只有昏睡,并無煩躁,或兼瀉黃沫,小便或長或短,是為麻杏石甘湯證。用生石膏、杏仁泥、炙甘草、麻黃絨各5分,一服病愈即止。此證,面色必不紅,脈必沉實,舌根舌中必有干黃胎為據。

見106頁——外感喉痛篇

此癥惡寒,微發(fā)熱,卻惡寒特別之甚,而體痛,舌有黃燥胎,口臭,喉痛極劇,脈象緊而有力,或沉細有力。惡寒,脈象沉緊有力,為必要證據。乃外感風寒,衛(wèi)氣閉住內斂之熱之證,方用麻杏石甘湯,麻黃2錢,杏仁3錢,炙草1錢,生石膏3錢,熱服即愈。麻黃開衛(wèi)氣之閉以舒肺而止身痛,杏仁降肺潤肺,生石膏散熱結以止喉痛,炙草補中氣,如口臭而舌苔厚膩,時時欲嘔者,加生大黃5分火1錢,以清胃間濁熱乃愈。脈沉緊有力,衛(wèi)閉熱結之象,麻杏石甘湯之據。

【本篇小結】

本篇一共講了7種小兒常見咳嗽的治療方法。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

——咳嗽的原因并非都是肺金的問題,可能是肝木失養(yǎng),可能是脾肺虛,可能是肝膽木熱,可能是腎水寒,所以如果一咳嗽就從理肺的思路去治療,一定是有一些咳嗽治不好的,這也正是沒有萬能止咳藥方的原因,這一點學醫(yī)的人是要明白的。

——在這一篇的學習中,關于咳嗽的判別,脈象往往提供最確切的證據。

——在以上7個處方中,都有補中或補土的藥物,由此可見,治療咳嗽,補中或補土是不可或缺的。

——久治不愈的咳嗽基本都是源于內傷,如果僅用消炎藥、抗病毒藥,清火藥、止咳藥(非治咳),來消滅咳嗽的表癥,而內傷卻得不到徹底的治療,咳嗽以及由咳嗽引發(fā)的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發(fā)炎等,將永無寧靜之日,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復發(fā),而且頻繁使用抗生素、寒涼清火的藥物,會敗脾寒中,“人生于火,死于寒”,如果一直這樣寒涼下去,腎陽和脾陽是會早晚被攻伐殆盡的。同理,如果不分寒熱,一味的用溫藥、燥藥來對治,結果也是損陰、耗津,使虛勞咳嗽更加嚴重。故用藥不得不慎!

【對咳嗽篇的思考和應用】

一、基礎知識
1、將本篇7種咳嗽的表癥、脈象牢記在心。
2、夜重日輕的咳嗽,在本篇中介紹了哪兩種情況,請分別陳述。
3、對于肝木失養(yǎng)上沖之咳,和肺金枯燥,肝木失養(yǎng)之咳,可以兼用哪種食療方法來調理。
4、八珍湯適用于哪種咳嗽。
5、小兒病在什么情況下用生姜較為適宜。

二、思考題
1、根據本篇的延伸閱讀:麻杏石甘湯,請你分析: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麥冬、紫菀、炙草一方。
2、對于單純受風寒引起的咳嗽,你有什么好方法。

三、拓展提高:
請看下面這個案例:那天,孩子放學了,玩的很瘋流汗了,給他衣服脫了可能進了風,又沒有搽汗,可能進了風,我接他回家途中又給他吃了點蘋果,喝了點冷的豆?jié){,然后由于一點事情一路哭著回家,晚上回家沒有鼻涕,直接咳嗽了。后來我給他吮痧,加梨子花椒水喝了之后,早晨和晚上10點左右咳嗽幾聲,不想我有兩天不在家,又在外面玩了出汗,回來洗了澡,等我回來咳嗽加重了。請問面對這樣一個小病號,你該如何處理。

第三部分——猩紅熱、大頭溫、疹病、痘病

本篇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74頁—猩紅熱、75頁—大頭溫、77頁—疹病、80頁痘病

首先,從猩紅熱開始講起,今年從新聞報道得知,猩紅熱似乎比較流行,社區(qū)也有一些媽媽因為孩子患有猩紅熱而向社區(qū)求助,那么究竟什么是猩紅熱呢?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猩紅熱是溫病中最虛之病。也就是說能得猩紅熱的人身體一定是很虛的,所以在用藥或者調理方面要格外注意,不要傷到病人本已很微弱的中氣。

猩紅熱有以下特征,可以供大家鑒別:
一、表癥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是這樣描述的:
1、咳嗽而作嚏;2、目紅含淚,常欲閉而不開;3、欲吐;3、咽痛;4、有時作瀉,雖瀉而小便仍利;5、發(fā)熱;6、面色紅而污、氣微神怠,脈微小而急。

現代醫(yī)學是這樣描述的:猩紅熱早期咽部充血、扁桃體紅腫,表現為發(fā)熱、咽痛、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一般發(fā)燒24小時內出現皮疹,開始于耳后,頸部,上胸部,一日內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鮮紅色,針頭大小,有些象“雞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壓時,可使紅暈暫時消退,受壓處皮膚蒼白,經十余秒鐘后,皮膚又恢復呈猩紅色,這種現象叫“掌印”?;純耗樕习l(fā)紅但不出疹,與紅色的顏面相比,口唇周圍及鼻尖常顯得蒼白,俗稱“環(huán)口蒼白圈”。此外,舌乳頭紅腫,很象鮮紅的楊梅,故稱它為“楊梅舌”,這時檢查患兒的嗓子,可看到扁桃體充血明顯,有時還能看到膿性滲出。這些都是猩紅熱的特殊癥狀。皮疹經3到5天消退,疹消后會有不同程度的脫皮,呈米糠樣脫屑,或大片的脫皮。

那么為什么把這種病起名叫做猩紅熱呢?
《圓運動》中是這樣寫的:如冬令不寒,或聞雷聲,大氣的風木不能養(yǎng)足,便即泄動,小兒木氣稚弱,同氣相感,疏泄起來,如木氣強足的疏泄,即發(fā)熱出汗,皮肉血色并不作猩猩臉面的污紅色;木氣疏泄無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則作猩猩臉面的污紅色,世即稱為猩紅熱。

對治方法:
一、普通情況:自病初起以至復原皆用四豆飲。
             方用:四豆飲:黃豆20粒、黑豆、綠豆、白飯豆各15粒。
二、特殊情況:1、如果確認是猩紅熱,但小便短少,是為脾濕,
               方用:黃豆60粒+山藥2錢。
             2、如服用1中山藥黃豆方,小便仍不利,則不止脾濕,還兼有腎虛,
               方用黃豆60粒+山藥2錢+巴戟天5分處方
原理:詳見《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本小節(jié)

【溫馨提示】
——巴戟天,溫補腎氣,需右手脈微乃可加也。

所以,孩子是否得猩紅熱,首先要看表癥,是否有很多癥狀與書中描述的相符,然后再看面診,來確定孩子究竟是木氣強足的疏泄,還是木氣無力的疏泄,再接著觀察小便,最后可以掌握一下脈象,隨后決定采用上面哪一個處方,這樣基本就不會誤診了。

再來看77頁——疹病

每到春季,就到了疹病的高發(fā)期,之后還會有手足口病、皰疹型咽峽炎等等,其實這些都應該是屬于疹病的范疇,山藥社區(qū)親子健康版塊,很早就開始向社友們推薦《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中疹病調理的方法,經過社友們反饋,效果良好。家長們可以好好學習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以便做到有備無患。

疹病分為木氣疏泄正常和木氣疏泄不及兩種情況。
一、木氣疏泄正常時:
表癥:
1、發(fā)熱甚盛,2、面色充足,3、小便清利,4、大便不瀉,5、疹出成粒,色紅飽滿,膝下都有。
脈象:右脈較左脈盛。
方用:四豆飲,煎服。如果右脈重按充足,四豆飲中飯豆換成淡豆豉,即可。
【溫馨提示】
——只要發(fā)熱,不論疹點已出未出,始終只用次方。
——冬令寒冷、冬不聞雷,大氣中木氣根深,來春小兒疹病,多為疏泄正常之癥。唯有身體陽虛之小兒,則偶有不及之癥。

二、木氣疏泄不及時:
表癥:1、發(fā)熱不盛,2、面色萎弱,3、昏迷不醒,4、疹出不紅,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悶難出,6、小便短少,7、若加吐瀉,脈遲肢冷,極易死亡。
脈象:右脈微于左脈,或左右左右兩平而虛微不旺,或者右尺無脈。
方用:1、巴戟天四豆飲,于四豆飲中加巴戟天5分至1錢。
     2、桂附地黃丸也可斟酌使用。
【溫馨提示】
——須脈微、神敗色黯、右尺更微,才可用巴戟天,否則,如果誤用,會將木火補起、變成滿腹邪熱,充塞肺家,危害不小。
——冬令不寒又聞雷之地,巴戟天之癥乃多。

注意,木氣疏泄不及的表癥,以小便短少為主要特征。

以上為木氣疏泄正常與不及時的不同表現,但是疹病同時還有另外一些癥狀可以參考:如咳嗽、眼含熱淚、耳朵冷、發(fā)熱、昏睡等。

疹病的預防和治療 疹病預防的食療佳品——葡萄干
——葡萄干溫補肝腎,性極平和,在疹病高發(fā)期,適宜經常服用,可有效預防出疹。
——如果出疹時,每天服用1錢,最保平安,7日痊愈。

疹病的不治而愈之法——靜養(yǎng)
——凡疹病,只要不發(fā)生內傷、吐、瀉惡癥,不必吃藥,靜養(yǎng)7日,自然即愈。
——切忌食用白木耳、魚肝油、雞蛋、牛奶等等的動陽食品。
——不可用涼藥,寒涼的食物。

疹病咳嗽的食療佳品——黃豆白菜心的使用方法
方用:白菜心黃豆飲,黃豆50粒+白菜心1個,煎服。
小兒出疹時,如果存在:
1、以咳嗽為先發(fā)癥狀,此咳嗽為干咳無痰,服用白菜心黃豆飲,其咳即止,疹病亦隨之不起,即使有出疹,也會很順利。
2、疹病初起,咳而發(fā)熱者,白菜心黃豆飲自始至終,多服自愈。
3、如果麻疹已經痊愈,依然有咳嗽困難的現象,單服白菜心黃豆飲特效。
4、疹后如想服掃毒藥者,可服白菜心黃豆飲,清肝肺之熱,妙在平淡二字,最適合木火病氣,咳嗽即止。
原理:黃豆白菜心,養(yǎng)中養(yǎng)木養(yǎng)金,平熱熄風,清肝肺之熱,最適合木火病氣。

【溫馨提示】
——疹病期間,不論是靜養(yǎng)或者是采用治療疹病的方法,均不可用動陽食品,不可用寒涼的藥品,不可吃寒涼的食物。

疹病壞病的治療——巴戟天四豆飲、加減保元湯
什么是疹病的壞病
1、現代西醫(yī)治療疹病的思路是消炎和清熱解毒,而這些往往都是寒涼的藥物,一些患疹病的小孩,往往在輸液后,病情會加重,如腹瀉,嘔吐、疹出不透等等。
2、近代中醫(yī)則認為,小兒出疹,乃胃熱胎毒外發(fā),所以治療思路以托毒、升散、疏泄、清涼為主,往往造成肝木疏泄過度,肺金全不收斂,津液干枯、涕淚俱無、熱加聾啞、煩躁不寧,睡、則警惕,食則吐出等壞癥。
3、還有的出疹小兒,被醫(yī)生誤用溫補之藥,致將木火補起,充塞肺家,危害不小。
以上3種情況,均可稱為是疹病中的壞癥。

對治方法:
1、誤用寒涼藥,誤用升散藥,用巴戟天黃豆飲補救。黃豆60粒+巴戟天2錢
2、誤用溫補藥,用黃豆白菜心水補救。白菜心1個+黃豆5、60粒
3、如果疹病痊愈后,自汗大虛,面色灰暗,神衰食少,元氣難保,方用加減保元湯。加減保元湯:黨參1錢,白術、炙草、干姜、巴戟天、當歸、黃芪各5分,紅棗兩枚煎服。

【溫馨提示】——疹病的壞病采用以上對治方法時,無需四豆飲也可以。

80頁——痘病

痘病和疹病的相同之處:都是木氣偏于疏泄之病

痘病和疹病的區(qū)別之處:
1、看表癥:
痘?。洪_始時患者可有微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咳嗽或輕度腹瀉等癥,常不被重視。發(fā)熱的同時或于發(fā)熱1-2天后開始出疹,皮疹先見于軀干、頭部、逐漸延及面部,最后到達四肢。皮疹分布以軀干為多,呈向心性分布,而且從斑疹->丘疹->水皰->開始結痂,短者約6-8小時,皮疹發(fā)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水皰稍呈橢圓形,大小不一,表淺,似浮在表面,常伴癢感使患者煩躁不安。一般1-3日內,皰疹從中心開始枯干、結痂,再經數日后,痂蓋自行脫落,脫落后不留疤痕。因皮疹分批出現,故在病期中可見各期皮疹同時存在,此起彼伏,參差不齊。**痘,其癥狀較兒童嚴重,表現為高熱持續(xù)不退,全身癥狀嚴重,皮疹融合成片,并發(fā)癥易見如肝炎、肺炎等,應加以注意。

疹病:初起時很像感冒,有發(fā)熱、咳嗽、流鼻涕、流眼淚、眼睛紅、怕光、咽疼,其中以口眼癥狀為突出。在出疹前24-48小時見到克氏斑,即小白點周圍有紅暈,位于兩頰。過2~3天后,在口腔頰黏膜,可見散有繞有紅暈的細小白色斑點,這些針尖大小的小白點是麻疹早期的特有的現象,發(fā)燒3-4天后可見皮疹,出疹期高熱、咳嗽、流淚、流鼻涕等癥狀更加明顯,發(fā)高燒可達40℃左右??梢娖ふ钭远蠹邦i部開始,漸及前額及頰部致全身,皮疹為致瑰色丘疹,大小不等,多如小米及高粱米粒大小,疹間可見正常皮膚亦有不同程度融合,色漸加深,呈暗紅色。如果沒有并發(fā)癥,見疹3天后,熱度逐漸下降,皮疹以出疹順序逐漸消退(先出先退),留有褐色斑痕及細微脫屑,經1—2周完全消失。有經驗的人把麻疹發(fā)病過程概括為“燒三天、出三天、回四天”。

2、看發(fā)病原理:痘病為木氣疏泄,金氣大敗;疹病為木氣疏泄,金氣雖敗還沒有大敗,故疹病比痘病在處理上要簡單些。

痘病的對治方法
1、普通情況:用四豆飲,初起用四豆飲去綠豆為佳。
2、特殊情況:痘不旺者,加山藥2錢以補肺氣。 如癢者,加巴戟天1錢以補腎虛
3、痘病的敗癥:
表癥:痘出成片不成粒,頂塌、根散、漿稀。
方用:巴戟天+四豆飲,或者加炒黃芪8錢、當歸2錢


【溫馨提示】
——疹病始終是木氣之事
——痘病初則木氣之事,繼則衛(wèi)氣之事,衛(wèi)氣大敗,收斂不復,故痘病后期多用黃芪以補衛(wèi)氣。
——麻疹忌用黃芪,黃芪只適用于衛(wèi)敗之癥,不適用于榮熱之癥。

75頁——大頭溫

大頭溫:顧名思義,發(fā)熱頭腫,共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普通情況:
表癥:發(fā)熱頭腫
脈象:浮洪
方用:烏梅白糖湯。烏梅2枚+白糖1勺,煎服。
二、特殊情況:
1、肺熱較實。
表癥:發(fā)熱頭腫,氣粗做喘且渴,舌心有黃白厚胎。
脈象:緊滯
方用:四豆飲+天花粉、竹葉、枳實各5分,煎服。
2、腎虛
表癥:頭腫、熱微、足冷,面色不勻,鼻梁、唇環(huán)青黃,不思飲食。
脈象:沉微或沉按無脈
方用:古方腎氣丸,處方參見:第二章—古方上篇—腎氣丸
注意:如果耳內有水泡,不可刺破,肺金收斂,水泡自消,如刺破,是將木氣疏泄上來的元氣消散。

面診——面紅,鼻梁、唇環(huán)青黃
面紅,鼻梁、唇環(huán)青黃,是中土大敗之象,此等虛癥,舌心皆無黃胎。小兒當春溫之時,凡感一切時氣病癥,但見面色不勻,面紅,鼻梁唇環(huán)青黃,無論何病,先以豬腰湯補益脾腎,待青黃退后,再按癥施治。

溫?。喊l(fā)熱+流清涕
方用:扁豆、山藥各1錢+綠豆50粒,煎服。
處方原理:冬春發(fā)熱,為木氣偏于疏泄,金氣不能收斂者,山藥、扁豆,收肺、養(yǎng)中,綠豆,清肺熱以收清涕,兼養(yǎng)木、養(yǎng)中。此方之山藥,功不可沒,山藥助金氣之收斂,以平木氣之疏泄。

【溫馨提示】
——舌心有黃胎,胃家有熱,溫病以胃熱為順。

接下來這篇,將著重講解小兒的大小便病和腹痛。
  
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64頁——大小便病、67頁——腹痛。

在本篇里,彭子再次強調:初學治小兒病,用食物不用藥,治效之后再學用藥,便知用藥之危險。小兒病理簡單,都是藥治壞的,最可惡的是認小兒是純陽之體,有胎毒,肆用一派苦寒、傷火、消散、傷氣之藥,將小兒治成死癥。小兒乃稚陽體,中和之至,然后成胎。
小兒的藥用錯即出禍事,故鴨蛋、山藥、扁豆、黃豆、白糖、淡豆豉皆是小兒至寶。

以上我們應時刻謹記。

一、小便忽然短少

開篇第一句總領全文,請大家牢記:小便忽然短少,即系脾土濕,中氣虛,須燥濕補土補中,用山藥扁豆最好,不可重用白術橫烈之品。

小便短少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表癥1、單小便忽然短少,
表癥2、小便短、大便泄而發(fā)熱,
處方:山藥、扁豆各1、2錢
原理:燥濕、利尿——>瀉止、尿利——>發(fā)熱自退。

如果有以上的表癥,又正逢時行溫燥病起之時。
處方:山藥、扁豆1、2錢+黃豆2、30粒

注意:尿少、便泄、發(fā)熱,雖咳嗽不可加降肺藥,只須熱退泄止,咳即自愈。

以上諸癥,脈象的共同點:服山藥、扁豆之脈,必虛浮。如脈沉實,便非虛癥,黃豆也不可用。

二、大便綠色
1、寒癥的大便綠色
表癥:大便綠色,一日數次,日久不愈,即土敗風起。
方用:肉桂阿膠,或者白術阿膠。
注:有阿膠,白術可用。
脈象:中沉兩部必較微。
【溫馨提示】
——小便短忌用阿膠。
2、哺乳期的嬰兒,如無他病,大便綠色,是大人的乳汁不好,換食罐頭牛奶,或者麥粉,或者大米粉煮稀糊吃,1、2天,大便即黃。
【溫馨提示】
——如果大便是綠色的,鼻梁山根還現青色,則需一面食牛奶面糊,一面食生阿膠1錢,自愈。
3、熱癥的大便綠色
原理:肺金熱而肝木失養(yǎng),導致大便綠色。
食療方:炒熟糯米粉,或糯米稀粥,補肺陰以平熱。
方用:天花粉、生甘草、薄荷,5分。
脈象:必沉而不虛
[溫馨提示]
——鼻梁色青者多有此癥。青,乃木氣失養(yǎng)之相。

三、半夜大便

方用:鴨蛋調勻蒸熟拌飯自愈。

脈象:六脈或沉或細而現陰虛諸病。

原理:小兒半夜大便,最泄元氣,此陰液不足,不能滋養(yǎng)肝木,半夜陽升,木氣疏泄。

【溫馨提示】
——鴨蛋養(yǎng)陰,諸藥不及而無大弊,多調尤佳。

四、小便短赤和清長

彭子強調—小兒小便短赤非熱,清長非寒,尤須徹底認識。

小便短赤非熱的原理
1、中虛土濕,木氣下陷,不能疏泄,故小便短。
2、中虛土濕,木火下陷,故小便赤。
3、木火下陷、中氣遂寒,運動停滯,上焦相火降不下來,燒熱發(fā)作。
以上剖析了:小便短赤、伴有發(fā)熱,并非實熱的原因。

小便清長非寒的原理
1、里熱實,土氣燥,木氣疏泄,故小便長。
2、里熱實,土氣燥,木火不陷,故小便清。
食療方:多食豬肝,潤補肝木。肝木補足,疏泄不偏,小便自減。
處方:阿膠白術,土木雙補。

如小便赤為實熱者,必有實熱的外癥,可以鑒別:
1、燒熱不退,2、舌有干黃胎,3、口臭,4、便秘,5、脈象沉實有力,6、小便不長不短微帶茶色。

【溫馨提示】
——濕熱病,小便短赤,虛熱。
——傷寒,小便清,病在表;小便赤,病在里,赤也是虛熱。
——少陰寒病,小便極短而清如水,乃為下焦無火,此病極少。

五、大小便完全忍不住、欲解即下,或者大便瀉下不知,小便自下不覺,皆是中虛木熱,養(yǎng)中氣清木熱即愈。

六、腹瀉

1、停食腹瀉
表癥A:停食者,糞白夾水,瀉而有屁,屁有短時,也有長時,瀉后神氣照常。
表癥B:腹瀉兼吐,如所吐之物并非原食,而是未完全消化的酸臭的食物,精神不憊。
處方:淡豆豉,50粒,濃煎。
如豆淡豉無效,用平胃散加減:蒼術、厚樸、梔仁、神曲、麥芽,生甘草、白芍、當歸各3分煎服。
服法:小便一利,水瀉即止,切莫再服。
表癥C:水瀉,如連瀉不止,腹響腸鳴,必系停食。
處方:擯榔5分,烏梅1枚,消食達木即愈。
【溫馨提示】
——如只用平胃散,而不加白芍、當歸養(yǎng)津液,加梔仁以清肝熱,多有服后肺肝的陰液傷耗而不能食的情況發(fā)生。

2、熱瀉
表癥:瀉出金黃,也有屁,屁有短時,有長時,也夾水,瀉后神氣照常。
處方:單用梔仁1、2錢。
綠豆湯亦有效,最好。

3、脾虛之瀉
表癥A:腹不響、腸不鳴,稀糞無水,其色灰黑,一滑即下,不象水瀉射遠有屁,瀉后倦怠、神萎、面黃,不速止住,其死甚速。
處方:山藥、扁豆各2錢,白術5分,干姜、炙草各3分,小便一利,瀉即止住。
表癥B:如有表癥A中的癥狀,又兼吐,而且吐的是原食不化,此種情況,中氣易亡,最危險。
方用:理中丸1、2錢,煎湯,分2次服,才能挽回。

4、肝寒之瀉
表癥:稀糞夾水,糞帶綠色。
處方:肉桂5分,阿膠2錢以溫木氣,止疏泄即愈。
【溫馨提示】
——小便短,忌服阿膠。

5、瀉而腹痛
瀉后痛止,是停食。
瀉后仍痛,是脾虛。處方:白術3錢,白芍3分,橘皮3分,補土舒木。

七、停食不瀉
表癥A:停食,不瀉,日久必腹脹干燒。
處方:神曲、麥芽,當歸、白芍,白糖各5分。
表癥B:有表癥A中的癥狀,且日久積深,腹必脹滿,按之覺痛。
處方:大黃3分,附片1分。
或者,加減黃龍湯:大黃、厚樸、枳實各1錢
                 元明粉5分
                 黨參、白芍各2錢
                 當歸、柴胡、炙甘草各1錢

八、食停不化
處方1、宜用紅、白糖以建中氣,使中氣旋轉,脾胃自然運化,脾胃運化,食物自消。
處方2、扁豆1錢,藿香5分,降胃養(yǎng)胃。
處方3、白糖3錢,普通茶葉5分,泡服即愈。適用于食停不消化,且反酸。
【溫馨提示】
——燒焦的食物最傷脾胃,所以不要用糊藥消食。
——山楂等藥傷胃,如可不用,盡量不用。

九、通過大便的性狀判斷孩子體質
1、大便先稀溏,最后成條,是熱滯。
2、大便先成條,后稀溏,是脾土虛寒,宜補脾土。
3、大便燥結,菠菜或者青菜,或者紅薯黑豆煎濃湯,服用。

腹痛

本節(jié)主要講了2方面的內容:
1、常見腹痛的種類及對治方法。
2、冬至到小寒2個節(jié)氣之間,易于發(fā)生的2種腹瀉的醫(yī)理和對治方法。

首先來看腹痛的種類及對治方法
注意:這里講的腹痛,跟上一節(jié)大小便病中提到的腹痛,區(qū)別在于:這節(jié)里的腹痛,是以腹痛為最突出的癥狀,而上一節(jié)中的腹痛多為伴隨癥狀,即伴隨腹瀉、發(fā)熱等出現的癥狀。這一點在辯證中還需要大家仔細體會。

本書中介紹了3種引起小兒腹痛的原因:1、停食;2、蟲痛;3、寒痛;
1、停食:通過以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停食會引起發(fā)熱,會引起腹瀉,如果停食不瀉,時間久了,還會引起腹脹、干燒;這一節(jié)又學習了,停食還會引起腹痛。
停食引起的腹痛,必然帶有停食的主要特征:口有酸臭味,有的人會發(fā)熱,有的人則不會。
對治方法主要依據是否發(fā)熱,而在處方上有些加減。
具體為:不發(fā)熱,淡豆豉3、50粒,濃煎服以消食;發(fā)熱,則在前方的基礎上加白糖以養(yǎng)中氣。

2、蟲痛:蟲痛對我們來講,相對較為少見,所以先來了解一下蟲痛的表癥。
表癥:能食,而面黃肌瘦,腹痛忽痛忽止,下嘴唇內有白點。
脈象:弦細,或弦洪而大小緩急不定。
處方:春夏,用烏梅丸1枚、花椒5粒煎服以養(yǎng)蟲,腹痛自止。
秋冬,用生白芍、生甘草,各1錢以清木熱,腹痛自止;或者用使君子肉2枚以下蟲,腹痛乃止。
醫(yī)理:蟲,是肝木熱氣所生,殺蟲,實際上是消殺肝木的陽氣。春夏,陽氣升發(fā),主要在肝木與心火,中下陽氣較少,如果此時殺蟲,太傷人身之陽;在秋冬時節(jié),陽氣沉降至中下焦,此時殺蟲對人身之陽傷害較小。所以,彭子的思路:春夏時節(jié),先采取方法,止腹痛,然后在秋冬時節(jié)殺蟲,這樣對人體的傷害最小。
同時彭子還提到:如果不知道蟲是肝木的陽氣所生的原理,會出現一直用打蟲藥,一直有蟲可打,最后把人給致死的情況,就是緣于用蟲藥將肝陽消滅殆盡,所以這個道理,不可不知。

3、寒痛:在引起腹痛的這3種原因里,寒痛是最少的。
表癥:肢冷、不食;或者額心冷、不食。
處方:桂附地黃丸1錢,或者艾葉3分煎服。

下面介紹冬至和小寒之間常見的2種小兒腹瀉。
1、木燥傷津,疏泄偏勝的水瀉
表癥:水瀉,口渴欲飲,小便甚長。
處方:阿膠1、2錢+山藥2、3錢
阿膠——養(yǎng)木燥
山藥——收疏泄、補土氣

2、風木大動,疏泄偏勝的水瀉
表癥:病痢兼瀉黃水,一日數十行,有時瀉出也不知道;不渴;小便或有時利。
脈象:左右均弱,似乎無脈。
處方:阿膠3錢+白術2錢+山藥2錢+肉桂5分
阿膠——養(yǎng)木燥,平疏泄
白術、山藥——補土氣,收疏泄
肉桂——溫肝陽

【溫馨提示】
——在冬至到小寒這個節(jié)氣之間,因為宇宙大氣的木氣開始萌動,所以此時要特別注意疾病跟人身木氣的關聯性。
——《金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本節(jié)講解的2種肝木偏于疏泄的腹瀉,均在養(yǎng)肝的同時,注重補土氣,收疏泄。

思考題:

1、小便忽然短少,意味著什么。請說明小便短、大便泄而發(fā)熱的醫(yī)理。
2、怎樣理解小便短赤和清長。
3、脾虛腹瀉之嘔吐和停食腹瀉之嘔吐,怎樣區(qū)分。
4、停食會引起那些疾病及癥狀,怎樣區(qū)分和對治。
5、大小便病篇中的腹瀉和腹痛篇中的腹瀉,有何不同,怎樣區(qū)分。

蟲病

通過上一部分的導讀,我們了解了小兒腹痛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體內生蟲引起的,那么接下來,我們趁熱打鐵,來專門學習一下蟲病。

本節(jié)第一句:小兒蟲病,不可用下蟲之藥??傤I全文。
那么為什么不可用下蟲之藥呢?
彭子講:蟲乃人身肝木陽氣化生而成。土濕木郁(生熱),然后蟲生。蟲被攻下,肝陽即敗。造化之氣,木生火長,金收水藏,人身肝木之生氣消滅,必枯弱羸瘦,不能長命。

蟲病如何辯證
蟲病的表癥:
本節(jié)羅列了以下幾點1、腹痛面黃;2、舌現紅點;3、甚則唇之內出現小白點;再加上腹痛篇中提到的蟲痛外癥:能食,面黃肌瘦,腹痛忽痛忽止。
蟲病的脈象:
本節(jié)提到的脈象是——脈來大小遲數不均。
腹痛篇中的蟲痛脈象——脈弦細,或者弦洪,大小緩急不定。
綜合以上的內容,為蟲病的辯證要點。
但是,也有小兒忽然發(fā)熱嘔吐,有時煩躁,左脈現洪急不寧之象,也是蟲病的現象。

蟲病的對治方法
處方:
1、烏梅丸調理自愈。烏梅丸詳見《圓運動》古方上篇。
2、花椒5分,烏梅二枚,溫調木氣,亦效。此方在腹痛篇中出現過,此處的處方用量比腹痛篇中的較為多一些。
3、甘草2錢,熟白蜜4錢,鉛粉1錢,下蟲。此方用于:蟲病,口吐涎水,心痛如咬,脈洪大之時,此證為當下之蟲證,也就是說,當這些癥狀出現的時候,這個體內的蟲,就需要打下來了,要用此方。
4、知柏地黃丸、桂附地黃丸各1錢,花椒5粒,烏梅1枚,煎服,蟲即自下。
5、如用4中的方法,仍然腹痛,用使君子5枚下蟲。注意,偏熱之地,秋后內熱生蟲,小兒黃瘦,可用使君子3枚,下蟲一次,下蟲后,常吃黃豆為妥。

【溫馨提示】
——烏梅花椒治蟲病之不足,使君子治蟲病之有余。
——殺蟲不如防蟲,防蟲不如使蟲少生。肺熱、肝熱,蟲生之源,食糖、食雞、食蛋魚面,皆能熱肺熱肝,只需少食,蟲便少生。

怎樣用使君子下蟲:
《本草新編》:使君子,用之以治小兒傷食生蟲甚妙,以其不耗氣也,而大人用,未嘗不佳,但宜用鮮,不宜用陳,用熟而不宜用生,入藥之時,宜現煨熟,去殼口嚼咽下,以湯藥送之,始能奏功。

思考題:

1、烏梅花椒治蟲之不足,使君子治蟲之有余,具體應怎樣理解。
2、在腹痛篇中講到:蟲痛,春夏用烏梅花椒以養(yǎng)蟲,秋冬用生白芍、生甘草以清木熱,或者使君子下蟲,其分季節(jié)來進行不同的對治,請說明原因。
3、蟲病要怎樣綜合治理。

風病

在本節(jié)里,主要介紹了1、小兒發(fā)熱抽搐;2、小兒急驚風;3、小兒慢驚風;4、附子理中地黃湯。

先來看一下小兒發(fā)熱抽搐。
1、醫(yī)理:引起小兒發(fā)熱抽搐的原因,一是中虛木氣疏泄,相火不降引起發(fā)熱;二是相火不降引起津傷、木燥,導致風動。因為小兒木氣稚弱,仿佛一顆小樹一樣,有點風吹火熱的,馬上就能反映出來,所以小兒發(fā)熱,相對來講,容易引起抽搐。找到了發(fā)熱抽搐的原因,就能夠用適合的方法進行調補,思路為:顧中氣,養(yǎng)木氣,平疏泄,收相火。
2、處方:四豆飲。
黃豆20粒,黑豆、綠豆、白飯豆各15粒,水多煮爛、煎成即服,不可過夜。
尿長忌飯豆。
另,小兒風病的表現,除了抽搐之外,還可能表現為兩目上視,這也是風木上動的表現,同樣用四豆飲最效。

小兒急驚風
表證:無病,忽然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眼歪斜。
處方:四豆飲。
醫(yī)理:相火不降,熱傷津液,肝膽二經,升降不和,則成急驚。可以理解為:驚風不必非得和發(fā)熱同時發(fā)生。急驚風為熱。

小兒慢驚風
1、如果久瀉不食而抽搐,面色青黃,為木虛土敗。補土調木養(yǎng)血顧中,可望挽回。
方用:附子理中地黃湯+神曲+益母草,輕服多用可效。
2、如果久病食減而抽搐,為木旺土虛。此時肝脾津液已經枯竭,腸胃腠理必有積滯,如用燥熱之藥,不能健脾,反而橫肝,所以慢驚風,雖屬寒,卻不能用燥熱藥。
方用:山藥、扁豆各1錢,
      巴戟天、淫羊藿各5分,
      當歸、芍藥各3分
      神曲、厚樸、橘皮各3分

附子理中地黃湯——前人治慢驚之法
在本段里,寫到慢驚的原因:木枯克土,金逆火散,乃成慢驚??梢岳斫鉃椋搅寺@風的時候,人身的肝木、肺金、脾土、中氣,都存在問題了,所以要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調整,才能有效治愈慢驚。

再來看附子理中地黃湯。
附子理中地黃湯其實就是:附子理中湯+六味地黃湯。
附子理中地黃湯補火土,六味地黃湯潤金木,這味溫而潤的藥湯,再加上神曲和益母草,就能解決以上提到的各種問題,慢驚風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附子理中地黃湯還可以用下面這個方法制作:
附子理中丸5分,六味地黃丸1錢,益母草1分,神曲2分,煎水調服。這樣相對來說,就比較方便一些了。

【本篇總結】
——針對小兒木氣稚弱,因而多發(fā)的木氣病,四豆飲是最善之法。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豆飲針對木氣病很適合。
——本節(jié)提到“此為治小兒發(fā)熱病第一要方”,本句話應結合上面一句來理解,是因為小兒多發(fā)木氣病,所以使用的頻率相對來講是比較多的,但并不意味著,只要一發(fā)熱,感冒,就要用豆飲,還是要辯證施治。
——在本篇的學習中,彭子再次提出了,治虛勞的方法:總以降肺膽,收相火,運中氣為主。因為中宮建運,血氣自生。雖然黃芪補氣,當歸補血,合二為一,似乎為直接補氣血之絕配,然而,黃芪性升,當歸性散,與肺膽的收降的方向相反,有可能破壞人體的圓運動,對于虛人,多有服用當歸、黃芪后,出現腫脹、黃熱的現象,這些都是相火被升、被散的外證。此為不得不知。
——本篇中,出現了木虛、木旺、木枯等字眼,彭子講:木虛、木旺、木枯是一回事,木虛生風則旺,疏泄傷津則枯。

思考題

1、大家都知道,三豆飲、四豆飲,可以退熱,請說明應當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2、引起急驚風和慢驚風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3、治慢驚風的附子理中地黃湯和山藥扁豆方,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耳流膿

——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71頁

本節(jié)主要針對耳流膿、耳心痛、耳癢這三種外證,做了解讀。

本節(jié)第一句:小兒耳病流膿,耳心痛,方用桂附地黃丸5分至1錢煎服,此乃腎氣虛膽經不降之故。該句統(tǒng)領全篇。

小兒耳病流膿、耳心痛等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膿清為寒,大便不實、面色浮紅,可桂附地黃丸、韭菜汁合用。
方用:桂附地黃丸5分至1錢,煎服。
韭菜汁滴耳內,連滴數次亦愈。

二、膿稠為熱,小兒體氣充足,大便3日一次,面無浮紅之色,宜用清熱為治。
方用:山藥、扁豆各1錢,天花粉、生甘草、綠薄荷各3分,煎服最效。

三、耳前后腫,項不能活動者。
方用:桂附地黃丸5分至1錢+益母草1分

四、耳癢
方用:龍井茶1、2分清膽熱。

五、耳痛
凡病,睡醒病不減或者稍加,為熱實;病減皆中虛、陽虛,耳痛亦然。耳痛的原因為膽熱。
方用:淡豆豉湯,或者黃豆湯,清膽熱。

思考題:
1、在本節(jié)中講解的耳癢和耳痛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分別對治。
2、益母草的功效如何。為何在桂附地黃丸中加益母草來治療耳前后腫、項不能活動者。

討論:
1、本節(jié)第一段提到:耳前后腫,項不能活動者,加益母草1分,你認為此處這個“耳前后腫,項不能活動”是指和耳流膿同時出現,還是可以單獨出現的癥狀。


痄腮

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81頁

痄腮——現代醫(yī)學病名為:流行性腮腺炎。
現代醫(yī)學這樣描述流行性腮腺炎:本病前期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體溫中度增高、頭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腫大常是本病的首發(fā)體征,持續(xù)7--10天,常一側腮腺先腫,2--3天后對側腮腺亦出現腫大,有時腫脹僅為單側,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擴大,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有疼痛及觸痛,表面皮膚不紅,可有熱感,張口、咀嚼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重。腫痛在3--5天達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紅腫。同側咽部及軟腭可有腫脹,扁桃體向中線移位;喉水腫亦可發(fā)生;上胸部亦可出現水腫,軀干偶見紅色斑丘疹或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給患兒帶來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難忍,少數病人的胰腺、腦膜、腦、肝和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本病對機體的嚴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發(fā)癥,應高度警惕和防治并發(fā)癥。

看一看《圓運動》是怎樣解讀痄腮的:
一、春季發(fā)生的痄腮
外證:惡寒發(fā)熱,或者不惡寒發(fā)熱。耳后或腮下腫而硬。
脈象:重按虛微。
方用:巴戟天、甜蓯蓉各1錢
麥冬、龜板、鱉甲、地丁、昆布、海藻各5分
厚樸、半夏、沙參、橘皮各3分
紅棗3枚
——如惡寒發(fā)熱,舌有膩胎,以上處方再加薄荷、桑葉各5分,溫服即愈。
——如痄腮初起時,只服一味黑豆湯,即愈。
——本方并治瘰疬初起和耳流膿。

醫(yī)理:痄腮為春令木氣疏泄之病。木氣不足,疏泄一動,向上升去,不能向下降來。耳后腮下為膽經下降之路,故結聚于此不能散,瘰疬、耳流膿的原理與痄腮的原理相同,故痄腮之巴戟天、蓯蓉方同樣適合于瘰疬初起和耳流膿。
此種病春令甚多,只關系到經絡的部位,所以病甚輕。現代醫(yī)學不知道痄腮的醫(yī)理,因此不知補益木氣助其升降,妄用寒涼、升散的藥物,敗中氣,中氣虛,則升降更滯,最后弄到只有開刀才能解決,或者是引發(fā)肝、腦膜、胰腺等嚴重并發(fā)癥。所以各位學習《圓運動》的社友們要知道這一點。

二、秋季發(fā)生的痄腮
與春季發(fā)生的痄腮區(qū)別在于:脈象,必重按不虛。
方用:天花粉、天冬、橘皮、杏仁、炙甘草,薏仁各1錢。
醫(yī)理:乃金氣燥結,收斂不能下達的原因,病在金氣,不在木氣,故潤燥開結而降肺氣,兼補中氣即愈。
疹子發(fā)生于秋季,也用這個處方。


本帖最后由 我愛陽光 于 2011-5-20 07:21 編輯


思考題

1、請查詢地丁、昆布、海藻、鱉甲的功用,并說明為什么要用到這些藥材。
2、秋季的痄腮和春季的痄腮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疹子發(fā)在秋季,也用花粉天冬方。

實證
——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82頁

彭子在<兒病篇——脈法>中曾經提到:小兒無論何病,只有中虛和內熱兩門。那么小兒病是不是就沒有實證了,在82頁實證篇中,彭子寫到:小兒也有實證,但是實在一部分。
接著,彭子列舉了幾種屬于小兒實證的情況。

一、麻杏石甘湯證
外證:1、咽痛而兼渴喘;2、發(fā)熱;3、只有昏睡,并無煩躁;4、或兼泄黃沫,小便或長或短;5、面色必不紅;7、舌根舌中必有干黃胎。
脈象:脈必沉實。
方用:生石膏,杏仁泥,炙甘草,麻黃絨各5分。
對于引起此癥的原因之一,彭子提到患麻疹時誤服升散藥,傷損津液,津傷熱起,有病成此證者。

二、大承氣湯+黃豆證
外證:1、舌苔燥黃有底;2、口臭目閉;3、渴而能飲;4、二便全無;5、腹?jié)M;6、病人腹部拒按;
脈象:脈沉
方用:大黃、枳實、玄明粉、厚樸各5分或者1錢,黃豆3錢。
如果有以上外證,唯病人腹部并不拒按,脈實,則上面的處方用量可以用少許,以消積滯。
對于引起此證的原因之一,彭子提到:如果患麻疹初期,誤服了溫補之物,會病成此癥。

三、胃家燥熱證
外證:發(fā)熱咳喘,渴能飲水,舌胎必有白粉,或者舌有黃胎。
如符合脈象1:沉實,或沉細有力,或右脈實于左脈
方用:生枳實,小梔仁各數分,清去燥熱,發(fā)熱、咳嗽與渴皆愈。
如符合脈象2:不甚實者。
方用:山藥、扁豆各1錢,生枳實,小梔仁各數分。
對于引起此證的原因之一,彭子提到:汗出傷津,或誤服燥藥傷津,所致。

四、大便燥結或不下證
1、大便燥結,舌無黃胎,別無熱證,是為陰結。陰結者,陽氣不足,不能化生津液。方用桂附地黃丸,每次服用5分,補陰中之陽,陰陽化合,自然津生糞潤。獨參湯冷服亦可,醫(yī)理:氣能生津。
2、小兒大便3-4日不解大便,卻無他病。此為腸中津液不足,可用淡豆豉數分至1錢濃煎溫服,以通潤之,自然大便。

思考題:

1、本篇中“小兒也有實證,實在一部分,不在全體”這句話如何理解?
2、總結:如麻疹誤服升散藥,可用那些方法解決。
麻疹誤服溫補藥,可用哪些方法解決。
3、總結:針對大便結燥不下,到目前為止,已經學過哪些方法可以對治,請分別說明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4、請總結本篇中列舉的實證病中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辨別小兒病之虛實
——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83頁

彭子在<實證>一節(jié)中曾經強調:診斷小兒病,總以看舌苔為要,萬不可不看明舌苔,隨便下藥。這一點各位同學要牢記。

那么,在本節(jié)中,彭子首先以兩種小兒舌胎為外證的要點,講解怎樣辯證疾病。
一、小兒舌有黃胎,為胃間燥熱
此證,其舌苔必系干黃,又兼渴而能飲,脈象必中沉有力,綜合以上的外證再加上脈象的佐證,才表明可以用涼藥、消滯藥。
二、小兒舌尖有胎,舌根舌心無胎,其胎即無干黃,只現雜色污濁濕潤之象。
此證,必不渴飲,夜臥必甚煩躁不安,其脈必輕按微小,重按尤虛,或者右脈比左脈微小。
方用:桂附地黃丸蜜丸者2錢,水丸者1錢,煎服即安。
醫(yī)理:舌尖之胎只現雜色污濁濕潤之象,乃腎陽寒敗,不能化生心火所致,舌尖屬心,心火澌寒,不能宣通,故現雜色污濁濕潤之象。

緊接著,彭子又進一步講解引起小兒夜間發(fā)躁的2個原因:中下陽虛和食滯。
一、中下陽虛
也就是上一部分剛剛介紹過的:關于舌尖現雜色污濁濕潤之象中提到的桂附地黃丸證。
二、食滯
如何區(qū)分是食滯引起的、還是中下陽虛引起的夜間發(fā)躁。
1、可以根據脈象來判別
食滯的脈象:必重按沉實,只需消食顧脾即可。
中下陽虛的脈象:輕按虛小,重按尤虛,或者右脈較左脈微小。
2、通過舌苔、口氣來判斷
中下陽虛:舌中、舌根無胎,舌尖現雜色污濁濕潤之象;
食滯:可能會現黃胎,且口有酸臭味。

在本節(jié)第三部分,彭子介紹了因誤用藥引起的一些壞證的補救方法。
一、小兒感冒發(fā)熱,誤用寒涼藥,熱仍不退,反而昏睡不醒。
脈象:此證脈象必浮虛或者微小。
方用:黨參、白術、茯苓各1錢,炙草5分、干姜3分
醫(yī)理:此證為寒藥傷中,脾胃大敗之癥。

二、小兒如誤服他藥,忽然風動。
在這一部分中,彭子有兩處講到的處方:
1、是回春丹或者化風丹2-3厘化水灌之+附子理中地黃湯;
2、是附子理中地黃丸1錢、六味地黃丸2錢,同煎服亦可,不必盡服,黃豆50粒濃煎溫服。

醫(yī)理:在本節(jié)中,彭子再次提到了風病的原因:小兒身體,至于風動,腎經脾經之陽,已隨肝木的風,沖出肺經、胃經陰氣之外,脾腎陽亡,肝腎陰消,圓運動即將解體,危險殊甚,故一面用回春丹或者化風丹通竅,一面用附子理中地黃湯,溫回脾腎之陽,養(yǎng)回肝腎之陰,使五行的圓運動仍恢復升降之舊,此方真可謂造就小兒身命之療方。

【溫馨提示】
——附子理中丸和六味地黃丸,各用多少,按脈象的陰陽多少配用,以六味丸稍多為妥。

思考題

1、本節(jié)中提到的小兒風動和風病篇提到的小兒風病有何不同,請說明用藥方面為何會有不同的選擇。
2、查詢化風丹和回春丹的功效,結合本節(jié)內容,談一談自己有何體會。

暑病
學習資料——參見《圓運動》76頁
夏天就要到了,我們就介紹一下暑病的常識,希望各位家長能好好領悟和揣摩,以便做到有備無患。
在兒病篇中,一提到暑病,彭子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當夏暑發(fā)生之時”,這個就點明了:暑病、暑病,顧名思義就是暑天才得的病,這個病是和節(jié)氣相應的,所以各位要在暑天碰到以下癥狀時,要先考慮是否是暑病的可能。那么哪些癥狀跟暑病對應的呢?書中第二句緊跟著講“忽然發(fā)熱、頭痛、欲嘔者”,大概小兒暑病以這三個癥狀較為常見了,所以彭子在本書中首先講到了這三個外證的要點。這三個外證有一個共同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就是集中在頭面部。大家總說辯證很難,難嗎?就拿這個暑病來講,無非是看孩子的癥狀是不是符合以上三點,再看一看當下的節(jié)氣是否是暑天,然后就可以向暑病的方向考慮了,這個就是辯證,沒什么好難的,關鍵是看你有沒有耐心來讀完這篇文章,并一一對應孩子的癥狀罷了,如果書擺在這里,也不去看,也不去對照,只想知道答案,恐怕永遠都得求醫(yī)而不能求自己了,所以要獨立,就得下功夫,就得花心思,否則,你得到的永遠是別人的東西,永遠不是你的,永遠得依賴別人。
剛才是說了點題外話。
那估摸著可能是暑病了,怎么辦呢?書中給出了處方:藿香5分至一錢,扁豆1錢至2錢。那有人總是問:老師,1錢、1兩、1分是多少?。窟@個在圓運動版塊中有一個帖子是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大家要發(fā)揚學習精神,多看,多研究,多搜索。如果實在找不到在哪里有答案,再來問也不遲。
但是有的小朋友不僅有發(fā)熱、頭痛、欲嘔的癥狀,還有小便短大便瀉,且口渴,也就是還加上了大小便病,這個時候只用藿香和扁豆力度就不夠了,還要再加用“冬瓜自然汁以止渴利尿”。什么是冬瓜自然汁呢?就是“冬瓜蒸的汁”。那如果沒有冬瓜,就用滑石1錢代替冬瓜也是可以的。但相比之下,冬瓜最好,用在這個病里是沒有一點弊端,也就是最安全的。所以彭子老人家的意思:這個病還是要首選冬瓜。另外他提到西瓜也不錯,所以如果沒有冬瓜的話,大家也可以試試西瓜。在實證篇中,彭子一再強調:凡小兒之病必須要看舌苔,所以給寶寶斷病,千萬不要忘了看舌苔這一項,舌苔能提供給我們好多信息。好了,你看了孩子的舌苔,發(fā)現,呦!寶寶的的舌苔怎么是干黃苔,這個時候,各位家長請注意了,此時這么多癥狀加在一起,舌相又有干黃苔的話,就代表寶寶胃間有燥熱,此時,要在前面處方的基礎上加用:生枳實、炒梔皮各3分即可以去除這個積熱。壇子里,總是有人問關于舌苔辨證的問題,通過今天的講解,大家要明白,單憑舌苔是不能做出一個處方的決定的,舌苔一定要放在其他外證里,才能做一個綜合的決斷。
第一段最后一句話,彭子也講到:“黃豆湯一味,治小兒暑天發(fā)熱、欲吐,特效?!彼詫τ诎Y狀初起,或者是癥狀比較輕的小孩,不妨先從黃豆湯做起,如若不效,再用其他的處方。
隨后,彭子又講了暑病的脈象:“虛病之脈,重按無有,暑脈之虛,按至中部,比較定些,稍不留意,即放過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家如果有興趣為孩子把脈,要細細品味純虛病之脈和暑病之脈有何區(qū)別,而這個區(qū)別是比較細微的,即虛病之脈,重按基本沒有了,暑病之脈,按至中部還是會有。
本節(jié)最后,又講到了外感發(fā)熱,大概意思是暑天除了暑病也有外感發(fā)熱的病證出現。先是復習了第二章古方上篇中的內容:“無論大人小兒外感發(fā)熱,總是《傷寒論》桂枝湯榮氣疏泄,膽經不降,用芍藥的原則,外感惡寒身痛,總是《傷寒論》麻黃湯,衛(wèi)氣閉斂,肺經不降,用麻黃的原則?!钡牵?,重點在這里,大家要注意!“但是,芍藥敗火,麻黃散氣,小兒均不可用,唯用黃豆、黑豆以代芍藥,用蔥頭,豆豉以代麻黃,豆類又能顧中,功效既大,流弊全無,此為小兒外感最妥之法?!?/font>
彭子他老人家可愛就在這里,一件事反復的說,反復得提,就拿這個麻黃湯、桂枝湯來說就是這樣,可以讓我等學子在不同的時期看到相同的話語,會有不同的領悟,真是妙哉,妙哉!
就拿我舉個例子吧,昨天看到這篇,還在想:這黃豆黑豆代芍藥,蔥頭、豆豉代麻黃,那是不是還要再加上冰糖、大棗、生姜,杏仁等的,才能配成麻黃桂枝各半湯呢,今天在寫導讀的時候,忽然發(fā)現了,后面還緊跟著一句:“豆類又能顧中”,嗨!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說這里面的豆類已經起到了炙草、大棗、生姜等的補中、補津的作用了嗎?
另外,在這一段文字里,彭子強調“外感發(fā)熱為桂枝湯,外感惡寒身痛為麻黃湯”,所以可見,區(qū)分外感是由于榮氣疏泄還是衛(wèi)氣閉斂,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是發(fā)熱和惡寒身痛。
所以,沒有誰比誰更聰明,只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
那么,各位聰明的家長,通過這一節(jié)學習,你有沒有發(fā)現以前自己沒有領會的意思呢,如果有,則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和探討。

思考題

開放式探討:通過最近學習兒病篇的內容,你又有哪些新的領悟。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兒病篇——內熱與內虛:

。。。。若睡著后,飯后,兩腮發(fā)紅,左右不勻是為內虛,須服十全大補丸3-5分諸癥乃愈。

睡著與飯后,兩腮發(fā)紅,睡著生相火,飯后則胃中生陽,相火與陽生而不能藏,則浮而出現于面。榮衛(wèi)的氣血不足,中氣又虛,不能運化,不能使左右的榮衛(wèi)升降調和,故左右的紅色偏多偏少也。

平日面紅亦為中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