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腔位于中耳的中心部位,是埋藏在顳骨內的含氣腔室,其內容納聽小骨鏈。鼓室腔的壁分為五個部分:頂壁、底壁、前壁、后壁、內壁、外壁。
a.形態(tài)和大?。?/strong>鼓室腔在冠狀面和橫斷面圖像上均呈不規(guī)則的雙凹透鏡狀,前后徑和上下徑分別約為12.62mm和15.24mm,內外徑較短,在鼓膜臍部最小僅為2mm左右。鼓室容積僅為1~2mL。b.分部:鼓室腔分為鼓室和上鼓室2部分,鼓室大致與鼓膜的位置持平,占整個鼓室腔高度的2/3左右;上鼓室大致在鼓膜上緣以上,又稱上鼓室隱窩,約占鼓室腔的上1/3左右。a.頂壁:亦稱天蓋(baldaquin),為薄層的密質骨板,一般厚度約為0.5~1.4mm,厚者可達2~3m,嚴密分隔鼓室與中顱窩。頂壁向后延續(xù)移行為乳突竇頂壁。偶有頂壁骨板發(fā)育不全時可由結締組織代之,另外頂壁與顳鱗之間的巖鱗裂在小兒顱骨未骨化時裂隙較大,中耳炎可經此自鼓室蔓延至顱內。b.底壁:又稱頸靜脈壁(jugular wall),較薄時與下方的頸靜脈球僅隔一層紙樣骨板。甚至在少數(shù)個體中僅有1層纖維結締組織或黏膜,當頸靜脈球疝入鼓室腔內時,透過鼓膜可窺見鼓室內藍色的頸靜脈球,稱藍色鼓膜(blue drum)。偶爾頸靜脈球明顯上突形成頸靜脈球高位。CT/MRI檢查時應仔細觀察和報告,避免中耳手術時傷及頸內靜脈。c.前壁:也稱頸動脈壁(carotid wall),前壁上半部為肌咽鼓管開口,此開口分為上部的鼓膜張肌半管和下部的咽鼓管半管,兩者之間有不完全的骨隔為匙突。后者也成為尋找面神經的重要標志。前壁的下半部為頸動脈管后壁。咽鼓管為咽部炎癥擴散至中耳的重要途徑。d.后壁也稱乳突壁:有一口、一凸和兩個窩。“一口”即最上方直徑約為5mm的乳突竇入口。“一凸”為外半規(guī)管凸(prominence of 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為乳突竇入口內緣的半圓形隆起,“兩個窩”即砧骨窩(incudal fossa)和隱窩,前者在乳突竇入口的下方,容納砧骨短突,因此窩恰位于面神經管水平段與垂直段拐角的外側,故成為術中保護面神經的重要解標志;隱窩是砧骨窩下方凹凸不平的區(qū)域,中耳炎性肉芽或膽脂瘤均可潛藏于此,如不徹底清除可導致炎癥經久不愈。e.內壁:又稱迷路壁((labyrinthine wall),內側壁上有一岬、兩窗和一凸?!耙?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岬”是指鼓岬是耳蝸底圈形成的丘狀隆起?!皟纱啊奔辞巴ゴ昂臀伌?,前庭窗又稱卵圓窗,位于鼓岬的后上方,前后徑約為3.15mm,上下徑約為1.68mm,被鐙骨底封閉;蝸窗也稱圓窗,位于前庭窗的下方,被蝸窗膜所封閉;后者也稱第二鼓膜,是植入電子耳蝸的入路,前后徑約為1.11mm,上下徑約為1.04mm?!耙煌埂睘槊嫔窠浌芡梗擅嫔窠浌芩蕉涡纬?,位于前庭窗的外側和水平半規(guī)管的前方。f.外壁:也稱鼓膜壁(membranous wall),下方大部分為鼓膜,上方小部分由顳骨鱗部形成鼓室上隱窩的外壁。
1.鼓室上隱窩;2.乳突竇;3.上鼓室;4.乳突竇向后下方延伸;5.乳突竇入口;6.耳蝸;7.內耳道;8.前庭;9.水平半規(guī)管。
圖①、圖③、圖⑤和圖⑦為兩側上鼓室的橫斷面圖像,圖②、圖④、圖⑥和圖⑧分別為圖①、圖③圖⑤和圖⑦中左側上鼓室的放大圖像,顯示兩側上鼓室的解剖結構。上鼓室由最上方的上鼓室頂部和其下方的上鼓室下部構成。上鼓室頂部:實際上為上鼓室隱窩,其腔隙略狹窄且不規(guī)則,周圍由細小乳突蜂房包圍,向后開口于乳突竇,乳突竇為鼓室之外的1個大而獨立的孤立蜂房,兩者的上方為鼓室蓋(見圖①至圖④)。上鼓室下部:為真正意義上的上鼓室,因為這里是錘骨和砧骨主體及兩者關節(jié)和附帶的肌肉、韌帶所在的空間,內側壁為水平半規(guī)管和面神經管,外側壁為少量蜂房和外耳道頂。后方有1個狹窄的乳突竇口通往乳突竇(見圖⑤至圖⑧)。
1.錘骨柄;2.砧骨長腳;3.鐙骨;4.鼓室;5.外耳道;6.耳蝸;7.頸內動脈管
圖①和圖③為兩側鼓室的橫斷面圖像,圖②和圖④分別為圖①和圖③中左側鼓室的放大圖像。鼓室的內容:鼓室是錘骨柄、砧骨長腳和鐙骨等所處的空間,前者向外伸向鼓膜臍部,后者向內并以鐙骨連接前庭。錘骨柄在后,其連接的鼓膜不易顯示;砧骨長腳及其所連接的鐙骨在前,緊靠在前庭窗上(見圖②和圖④)。鼓室的四壁:鼓室下部的內側壁自前往后依次為耳蝸、前庭和半規(guī)管,為迷路側;外側壁上方小部分為顳骨鱗部,下方大部分為較難顯示的鼓膜;向前內通往咽鼓管(見圖②和圖④)。
1.鼓室底;2、外耳道;3.下頜骨髁狀突;4.鼓骨;5.乳突;6.頸內動脈管;7.咽鼓管骨部。
圖①至圖④為鼓室底部的橫斷面CT圖像,顯示鼓室底解剖。鼓室底部是鼓室下方的深淺不一的隱窩樣結構,下方與頸靜脈球毗鄰。鼓室底部的參考標志:前方有頸內動脈管、咽鼓管和下頜骨頭等,提示為鼓室底層面。臨床意義:鼓室底位置最低,前面經因鼓管與鼻因相通,感染極易經因鼓管進入鼓室,并在此最低處產生分泌物堆積和細菌滋生,加之此處骨質參差不齊,形成鼓室下隱窩,不利于分泌物和感染物質引流,從而常常成為中耳炎的發(fā)源地。
圖4 鼓室腔—矢狀面和冠狀面
1.上鼓室;2.鼓室;3.內耳道;4.迷路;5.乳突;6.外耳道;7.下頜骨髁狀突;8.莖突;9.面神經管降段。
圖①為兩側鼓室腔的冠狀面重建CT圖像,圖②為一側鼓室腔的矢狀面重建CT圖像。
冠狀面和矢狀面重建CT圖像所顯示鼓室腔的表現(xiàn)基本符合我們在橫斷面CT圖像上所見。鼓室腔的冠狀面表現(xiàn):圖①顯示兩側鼓室腔基本對稱,均表現(xiàn)為自外上方向內下方略微傾斜的長方形空腔,錘骨頭和砧骨體位于上方的上鼓室內,錘骨柄和砧骨長腳則向下伸入鼓室內。鼓室蓋和鼓室腔底均可清晰地顯示。鼓室腔的矢狀面表現(xiàn):圖②顯示圖像位于錘骨頭層面的上鼓室內,其下方的鼓室部分與外耳道可出現(xiàn)一定的重疊。鼓室與外耳道的前方為下頜骨髁狀突,后方為莖突和面神經管降段。CT圖像是對以骨骼和空氣為主的鼓室腔進行觀察的最佳手段。①橫斷面圖像應為主要的觀察平面,可以清晰而全面地了解鼓室腔的整體形態(tài)、分部和前后內外壁的細節(jié)。②冠狀面和矢狀面圖像可對鼓室腔上下壁進行補充觀察,并且進一步了解鼓室腔的形態(tài)和分部。①鼓室各壁的解剖結構細節(jié)是觀察鼓室的重點和難點,特別需要注意面神經、頸內動脈和頸靜脈球等的所在和經過的具體位置。②鼓室是中耳炎發(fā)生的第一站,在急性感染之后的慢性中耳炎期,慢性炎癥和膽脂瘤形成過程中,鼓室周圍的上鼓室、乳突竇、鼓室腔的各個隱窩等鼓室周邊結構和窄小縫隙、隱窩或死腔,可能成為細菌的滋生地或感染的策源地,因此應當成為影像學觀察的重點區(qū)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