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猛然覺得我們是幸運的
王奕
有幸讀到梁衡先生寫的《把欄桿拍遍》,剛開頭便被他的文筆迷住,嘖嘖稱奇,接著更是深深沉醉在辛棄疾充滿豪情卻又壯志難酬的一生中。
對辛棄疾知之甚少,只是時常在書中見到他的詞,聽老師講評一二。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讀了辛棄疾的詞,更是讓我感受到了對辛棄疾人生的思想,一個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先生筆下的他是那樣高傲的一個人,那樣有豪情的一個人,可現(xiàn)實殘酷地將他手中的鋼刀利劍折碎,他只剩下羊毫軟筆,他再也不能像他想象的那樣受盡戰(zhàn)火洗禮。
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機會,重新征戰(zhàn)沙場,報效國家。他的心比天高,比火更加熱烈,比鳥更期待展翅高飛!他憋著一股沖勁,一股想奮力向前沖的勁,一股使不完的勁!他也曾組練過軍隊,也上書過治國方略,也有著更加憂心如焚的心!
可他想過的,做過的,竟只不過是他的一廂情愿,這讓他怎么甘心?可他終究義無反顧,于無聲處響驚雷。他雖然一生都沒有得償所愿,但是最終他將那抱負,將那不甘全都寫進了詞中,他擁有了另一種價值。
“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chǎn)生一個辛棄疾!”這也是對辛棄疾的一聲敬佩與欣賞罷。
先生字里行間的無限真情,想必是對他的惋惜罷。也同樣在閱讀咀嚼時傾佩先生淵博的學(xué)識與見解,先生與我們也與辛棄疾不同,我們生在了愿意欣賞挖掘我們的時代,一個不同于辛棄疾的時代。
猛然覺得我們當真是幸運的。
連嘆一口氣都是詞
張蔚希
梁衡評價辛棄疾,說他的詞及這個文人在歷史中有獨特的地位。他年紀輕輕就上場殺敵,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fù)失地??伤沼幸磺恢練?,又能向何處使呢?朝廷不喜歡他,皇帝忌用他,官員排擠他,后人譏笑他,歷史歪打正著把他逼成了文人。他時而備受折磨,時而被甩在一旁,終于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都是詞。
梁衡說他的詞是用刀劍刻成的,是蘸著血和淚寫成的,他本是一個可以征戰(zhàn)沙場的英雄,但他的努力認真在別人看來好像就是一場笑話,他太過了,惹來誹謗,我是在不懂這樣的人為何如此受排擠,也許是生不逢時,他到死都不知道為何不愿收復(fù)失地。
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馳騁沙場的,但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這樣的悲憤之心有誰知道?在梁衡的文章里,我仿佛看到了辛棄疾,他的勇猛,他的悲憤,他的不甘……
悲壯得蕩氣回腸
李沈欣
讀罷《把欄桿拍遍》,辛棄疾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文武雙全,可以說是全面發(fā)展,偉岸的身軀中鑲嵌了一顆赤膽忠心。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lǐng),內(nèi)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zhí)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
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xiàn)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zhàn)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备锌跋氘斈?,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惫P走龍蛇,淚灑宣紙。
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鞍褏倾^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zhàn)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翱烧l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chǎn)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為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桿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用生命去熱愛
魏子凝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庇∠笞钌畹木褪沁@首詩,把辛棄疾坐在書桌前,仍念想著沙場的點點滴滴表達得酣暢淋漓。
原以為辛棄疾只是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沒想到他的詩的背后蘊含著血與淚換來的故事。沒想到一個血氣方剛,欲戰(zhàn)敵寇的一代少年英雄,無法再去血戰(zhàn)沙場,更沒想到就算無法身臨其境也要拿筆墨當槍。
人總得發(fā)揮一點價值,而這價值的初心就是那顆愛國的心,即便受到打壓受到嘲諷都無所謂,因為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國家強大?;蛟S我曾經(jīng)不了解辛棄疾,但是此刻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愛國,它不是嘴上說說,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在危難之際同生共死,用生命去熱愛。
是誰醉里挑燈看劍
閔嘉諭
初次讀梁衡老先生筆下的人物,便有一種親近。在此之前,淺面了解過辛棄疾,讀了文章后,讓我更深地了解他。
辛棄疾為了光復(fù)大業(yè),他又說服了耿京南歸,親自聯(lián)絡(luò)??墒虑椴]有他想象的那樣簡單。耿京死后,辛棄疾大怒,想要收復(fù)失地。
失去了鋼刀利劍的辛棄疾,只好用軟筆淚灑宣紙,用歷史留下悲壯的吶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是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是誰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把欄桿拍遍?這不就是文武雙全的辛棄疾,煙柳斷腸處,載不動的許多愁,時時糾纏著他,放不下的心卻成了他一生的“心結(jié)”……不僅佩服梁衡老先生的廣博學(xué)識,更是驚嘆辛棄疾的人生坎坷。一段段歷史扣人心弦。他文武雙全,可到最后卻淪落到報國無門,在被貶途中去世。歷史留下的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讓人心如刀割。于聲聲字,行行淚,滴滴血里,我更加理解于敬佩辛棄疾。
辛棄疾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些什么疾???他啊,只不過有塊心病: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以筆為劍,蘸墨賦詞
王嘉睿
辛棄疾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武將出身,上過戰(zhàn)場,手刃過敵人,稱得上文武雙全了。他生于亂世,以武起事,最終以文為業(yè),卻一生陷于政治。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辛棄疾的《破陣子》,耳熟能詳?shù)囊皇自~,以前只覺得氣勢磅礴,深入了解后,才在“可憐白發(fā)生”中嘗到了他的苦澀、無奈與悲憤。被逼南渡的辛棄疾遠離戰(zhàn)場,失去了鋼刀利劍,他執(zhí)起那只羊毫軟筆,以筆為劍,蘸墨賦詞。
他的詞有橫掃千軍的氣勢,卻也字字直戳人心,他的詞里有對現(xiàn)實的失望,對自我的嘲笑,對理想的渴望?!霸篃o大小,生于所愛”——愛即生怨,他對國家愛得深沉,也怨朝廷的不作為;“物無美惡,過則成災(zāi)”——辛棄疾太“貪心”,他盡職盡責,想為朝廷、百姓做好每一件事,卻沒有“點到為止”的“覺悟”,而招致誹謗,遭到朝廷的厭煩,最終,成為一枚時用時棄的“棋子”。
辛棄疾空有豪情壯志,而無用武之地,只好將心事、心病、心意寫入詞里。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但是某些辛詞說是婉約派也不為過。他的佳作《摸魚兒》細致委婉,惜春之情與相思之苦巧妙地詮釋了官場上的不得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辛棄疾卻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他有隨時上戰(zhàn)場的覺悟,卻在用與棄的夾縫中苦苦求生。
他的一生可歌可泣卻也可憐可悲,無處揮灑的熱血從筆鋒流出。作為政人,他是不幸的;作為武人,他是不起眼的;命運將他逼成了文人,也讓他名留青史。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讓我重新看到了一位把“欄桿拍遍”的愛國將軍和愛國詞人。
點評:
這一組文章是讀梁衡先生名作《把欄桿拍遍》的感想。上面六位同學(xué)的讀后感都準確地把握了辛棄疾的愛國心與英雄氣,同時結(jié)合詩句來解讀,從而給習作增添了幾分韻味。
讀后感要寫出別具一格,其實是有難度的,那就需要跳出所讀文章本身。王奕同學(xué)發(fā)出感慨“猛然覺得我們當真是幸運的”,如果展開多說兩句就更好了。嘉諭同學(xué)在習作結(jié)尾從辛棄疾的名字來寫他的“心病”,頗有趣味,別具一格。(夏天)
點擊下面標題,可閱讀名師教作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