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豆丁:
這是爸爸給你寫來的第93封信。
也是爸爸開工之前最后一封信。
今天這封信,爸爸終于要寫小豬佩奇啊。
關于小豬佩奇,可是豆丁曾經最喜歡、現在挺喜歡的動畫片。因為小豬佩奇,豆丁多了關于佩奇的一些玩具,從貼貼紙到毛絨玩具,以致于到了玩具店還是惦記著小豬佩奇。
然而關于小豬佩奇,豆丁最初的印象是來自于那一集《泥坑》,家里人陪著豆丁看這集《泥坑》,也是看到眼冒金星了。
看了下這一集的總觀看量,我們也是有貢獻的啊。
02
看了《泥坑》之后,對于豆丁來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是有泥坑的地方。
下雨天自然不要多說了,吵著要出去,下著雨,也要撐著傘,也不要走遠,就在家門口那一條不長的道路上,找到地面有水處,停下來,雙手向我們伸開,示意我們雙手牽著,然后雙腳定位到泥坑上,不管泥坑的水多水少,先用力本蹦一下再說,然后就是咯咯一陣笑。
回到家的結果就是,褲子、鞋子全部都是泥巴。
其實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鋼筋混泥土中,沒多少機會沾點泥巴,不想我們那會,在農村里,童年都是沾滿泥巴的,那是一種自然的生長方式。
除了雨天室外的泥坑,豆丁在家里也是找了好幾個地方當做泥坑的,一個就是洗腳盆,每一次洗腳,如果是放在臥室洗,那就是水漫臥室了。當然放在衛(wèi)生間,那就隨便漫吧。二是豆丁的洗澡盆,這個簡直就是撒歡跳泥坑的天堂了,現在是用一個大桶洗澡,使勁蹦,反正水蹦都蹦不出來。
03
對于爸爸來說,豆丁跳泥坑,也是有那么一次心理轉變啊,不會吧,連跳泥坑也有以心理轉變。
不錯,確實有,那就是從不怎么喜歡豆丁去蹦泥坑,到覺得豆丁蹦一下也是可以的。
豆丁喜歡去探索,我們作為家長,要去鼓勵,并且創(chuàng)設氛圍。
這個跟著誰學。
對,就是豬爸爸。
在這一集《泥坑》中,有一個細節(jié)對于爸爸觸動非常大。
佩奇和喬治,跳了泥坑,跳得很開心,然后全部都是泥。
回到家,豬爸爸問孩子們干嘛去了,孩子們說跳泥坑去了。
豬爸爸見了孩子們全身沾滿你之后,第一反應不是責罵,而是來一段教科書式的處理:
1、孩子們讓豬爸爸猜一猜他們去干嘛了,豬爸爸是順應,而不是對于當前的現狀進行評價,而且是配合著孩子們去猜,豬爸爸猜了孩子們去看電視了,猜了去洗澡了,最后才慢悠悠猜出孩子們是去跳泥坑。豬爸爸主動去猜的過程,實際上是在緩解孩子們內心緊張的程度(畢竟把自己弄得那么臟)。
2、豬爸爸踩完之后,還是沒有對于孩子們全身是泥的現狀進行點評,而是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現實說出來了:哦,孩子們好臟啊。此時孩子們的自然反應就是自省,佩奇看看自己,說了一句:哦,槽糕。
3、在豬爸爸明確孩子們把自己弄得很臟之后,緊接著就是問題解決,畢竟小豬佩奇他們很小,豬爸爸對著孩子們說:哦,孩子們,這些只是泥,趕緊擦干凈,別讓媽媽看見了??吹經]有,對于豬爸爸來說,關注的焦點一直在全身是泥這件事情,對于孩子們品行是沒有做任何評價的,在孩子面前示范,有泥擦干凈就好,咱們是解決問題的。而那一句別讓媽媽看到,則是讓我們看到了作為爸爸對于孩子獨有的包容。
4、最后,孩子們也是自然而然的邀請豬爸爸豬媽媽,一起去跳泥坑。豬爸爸媽媽欣然答應。其實這是再和孩子們一起探索。沒有變成孩子們受責罵的噩夢,而是變成了一家人的樂園。
在豬爸爸的處理上,其實我們可以學習很多,在孩子出現預期之外的情況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陳述事實,關注問題本身,不評價孩子品行,特別在孩子的品格上打標簽。
2、沒有任何情緒。
3、孩子小示范一些解決方法。
4、最后就是盡可能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有時我們與其去責罵,還不如換一種方式。
其實,面對一些突發(fā)狀況,特別是作為家長的我們,連情況都沒有搞清楚,粗暴處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04
這些槽糕的處理給帶孩子帶來的心理陰影,可能會成為孩子成長中關鍵體驗。
說到關鍵體驗,最近看的中山康?!逗⒆拥男撵`》這本書中,講到了一個非常震撼的例子。
太郎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級,但是太郎,只在家里說話,正常交流,只要一出家門,就不講話,三年多的時間內,在外面沒有講過一句話,是典型的“選擇性緘默癥”。
作者中山康裕是一名知名心理治療師,他接手太郎的治療,因為太郎是不講話的,中山就用了心理治療中的繪畫的方法,發(fā)現了在繪畫中出現一種奇怪的昆蟲,叫著鹿角甲蟲。中山很奇怪,為什么會出現,直到一次與太郎的媽媽交流,才明白。
太郎的媽媽講到:
上幼兒園前,太郎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一次在路邊,太郎就捉了一只鹿角甲蟲,想送給小女孩,但是沒有想到,這嚇壞了小女孩了,恰好一位中年婦女經過,看到這個場景,以為太郎欺負小女孩,過來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痛罵,然后拎著太郎,找到了太郎媽媽,媽媽當時有事情,只是道歉,事后沒有多處理。
但是在那之后,太郎出門就不講話了。
這樣一次經歷就是影響太郎換上“選擇性緘默癥”的關鍵體檢,在這一個關鍵體檢中,太郎的一切言行,在太郎自己看來,都是不符合成人邏輯的,甚至還不符合同齡人的邏輯,中年婦女責罵,媽媽生氣,至此在太郎心里就深深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在眾人面前一定不能亂講話。
其實在太郎這一段關鍵體驗中,施加關鍵性影響作用的是成人的不當處理。(當然最后,太郎在中山的治療下,會說話了)
所以,我說面對小豬佩奇跳完泥坑全身都是泥,豬爸爸的處理就是神處理了。
05
親愛的豆丁,爸爸啰啰嗦嗦了這么多,無非也在暗示爸爸自己,對于豆丁的一些出乎意料的行為,至少保有寬容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