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趙老師值周,晚上回來比較晚,女兒豆丁睡前基本是我陪的。英語打卡、繪本閱讀、數(shù)字學習之后,我和女兒在睡覺之前,還會有一小段談話。
有時女兒會讓我講故事,有時女兒也會主動聊起幼兒園的事情。
前天的睡前,在我給豆丁講完故事之后,豆丁看著我,“爸爸我還有一件事情?!?/span>
“你說吧?!?/span>
“爸爸,我想哭?!?/span>
“那你哭吧。”
豆丁隨即哭出了聲音,我想這個時候,讓豆丁哭一哭,先把擠壓的情緒釋放一下。
況且,這一段時間,剛好在讀情緒繪本《哭了也沒有關系》。豆丁還在嘲笑自己是一個愛哭鬼。在讀這本繪本中,是讓孩子明白,內心難受,哭出來沒有關系。
哭是很正常的。
“豆丁,你有難過的事情,哭出來,沒有關系的?!?/span>
我邊上等待了一會,等豆丁哭聲漸小,問豆丁,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豆丁就告訴我,是在幼兒園里面做手工,沒有完成,沒有完成的就不能玩區(qū)域。
我大致明白豆丁的意思了。
“豆丁,你想玩區(qū)域。對嗎?"我試圖明確豆丁的想法。
“爸爸,是的,很長時間沒玩了?!?/span>
“很長時間沒玩了?!拔依^續(xù)重復豆丁的話,之前,多篇文章中,我對于女兒的情緒引導,都是在用標記情緒,把背后的情緒說出來?,F(xiàn)在用到的一個技巧,則是重復孩子講的最后一句話。重復最后一句話,然后等待孩子自我覺察。
“是的,爸爸,很久沒玩,很想玩。但是有幾次也是玩的?!憋@然豆丁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玩過了,不是一直沒有玩。
“是因為你沒有完成手工,所以不能去玩對嗎?"
"是的,貼紙?zhí)嗔?,我貼不完。"
“貼不完,但是你很想貼完,是嗎。?“
“是的,爸爸,我想貼完,明天,我要快一點?!?/span>
當說到這里的時候,豆丁已經停止哭泣了,因為上面簡單的重復,已經讓豆丁去思考行為本身了。在上面過程中,我不給建議,不告訴豆丁該怎么做。
在整個談話中,情緒的疏導是第一位的,而能夠自己慢慢說出來,已經疏導一半了。
昨天晚上,我回到家,帶豆丁在外面走路,豆丁對我說,爸爸,今天我快一點了,沒有這么慢了。
前一段時間,看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的《鄭淵潔的家庭教育課》,里面講到如何維持良好的家校溝通,鄭爺爺提供了一個視角,那就是通過孩子與學校建立聯(lián)系,鄭爺爺?shù)木唧w做法就是,每天孩子回到家里,就讓孩子講幼兒園里面發(fā)生的事情,老師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同學們在干什么,等等,但是有一條底線必須遵守,孩子無論說什么,都不與老師交流反饋。
其實,當時我看到這里的時候,非常疑惑,這有悖于常理啊。但是換一個視角,確實如此。如果你把孩子對你說的內容與老師做交流,那就是在出賣孩子,一次就夠,孩子下一次再也不會跟你說實話了?,F(xiàn)在為什么那么多孩子與家長關系那么僵,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在家里說一點學校的事情,家長就馬上通到老師那里,第二天,老師就找到孩子。
所以,鄭爺爺?shù)淖龇ǎ瑧摳鄰挠H子關系維系上來看的。
我自己也是這么做的,老師不反饋,說明孩子在學校里面基本還是過得去的,如果老師反饋,那我作為家長肯定配合。豆丁跟我說的,所有關于學校的話,我沒有跟老師說過半句,因為總的來說,關鍵需要家長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