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詞學思想論略
明代詞學被稱為“中衰”,其衰不僅表現(xiàn)在詞的創(chuàng)作方面,還表現(xiàn)在詞學理論和批評方面。與清代波瀾壯闊的詞學思潮、詞學批評和詞學理論的建樹相比,明代則顯得冷寂得多。因而明代的詞學思想多被忽視,乃至于很少被人提及。然而作為詞學史上的一環(huán),明代上承宋元,下啟清代,自有其歷史地位。對明代詞學的考察不僅有環(huán)補詞學史的意義,而且對認識號稱“中興”的清代詞學亦有不可或缺作用。
一、嚴守詩詞之別
詞本為音樂文學,是配合燕樂的曲子詞,這是與古近體詩的根本區(qū)別。但詞體在有著深厚詩學傳統(tǒng)的文人手中,逐漸向詩的風格、氣質靠近,北宋蘇軾“以詩為詞’,即是典型的一例。南北宋之際,李清照特別強調(diào)詞“別是一家”,也正是針對這一現(xiàn)象而提出的。南宋之后的詞壇上,保持詞體特性和詩詞一體就成為二種不同的傾向,并時常爭論交鋒。明代詞壇上的詩詞之辨也是一個熱門話題,占據(jù)主流地位的是嚴守詩詞之別、突出詞體特性的主張。明代較早比較詩詞特性之別的是何元朗,其《草堂詩余序》云:樂府以皦逕揚厲為工,詩余以婉麗流暢為美。即《草堂詩余》所載,如周清真、張子野、秦少游、晁原叔諸人之作,柔情曼聲,摹寫殆盡,正詞家所謂當行、所謂本色也。
此語指出了樂府詩的“皦逕揚厲”與詞的“婉麗流暢”的風格差異,旨在強調(diào)詩詞文體的區(qū)別。何氏之論得到了明代詞家的廣泛認同,王世貞、孟稱舜皆引用此語。明人還通過比喻對詩詞的特性加以區(qū)別。如徐士俊說:
蓋詩之一道,譬如康莊九逵,車驅馬驟,不能不假步其間;至于詞,則深巖曲徑,叢竹幽花,源幾折而始流,橋獨木而方度。[1]
李東琪則以“詩莊詞媚”[2](606)加以概括。所謂“莊”和“媚”的內(nèi)涵較為豐富,既指題材內(nèi)容,又指風格韻味。上引何元朗之言,以“柔情曼聲,摹寫殆盡”作為詞體的“當行”、“本色”,作為對詞體風格的概括,對于詞體特色的這種認識明人多予認同,如張綖說:“詞尚豐潤。”[3]毛晉說:“詞尚綺艷。”[4]皆可見出明人對詞體特性的強調(diào)。明人論詩詞文體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詩言志,詞言情,指詩詞在題材內(nèi)容上的差別。詩體是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以表現(xiàn)文人社會性的思想情感——即所謂志——為顯著特征。而詞體自進入文人之手就被賦予了個體性的色彩,以描寫閨襜秀幃的“私情”為主。雖然有宋代蘇軾等人以詩為詞的嘗試,詞的題材有所擴大,但詩詞題材內(nèi)容的差異還是明顯存在的,明人則將這種差異加以強化。明人常謂“詩情不似曲情多”[5](461),詞曲“貴情語不貴雅歌,貴婉聲不貴勁氣”[6]。王世貞也說:
《花間》以小語致巧,《世說》靡也;《草堂》以麗字取妍,六朝逾也。即詞號稱詩余,然而詩人不為也。何者,其婉孌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奪嗜。[7](P385)
不僅以為詞體言情為特點,且認為所言之情乃“婉孌”之情。周永年則以“綺靡”來概括詞體所言之情,《艷雪集序》云:
《文賦》有之曰:“詩緣情而綺靡”。夫情則上溯風雅,下沿詞曲,莫不緣以為準。若“綺靡”兩字,用以為詩法,則其病必至巧累于理。僭以為詩余法則,其妙更在情生于文。故詩余之為物,本緣情之旨,而極綺靡之變者也。從來詩與詩余,亦時離時合。供奉之《清平》,助教之《金荃》,皆詞傳于詩者也。玉局之以快爽致勝,屯田以柔婉取妍,皆詞奪其詩者也。大都唐之詞則詩之裔,而宋之詞則曲之祖。唐詩主情興,故詞與詩合,宋詩主事理,故詞與詩離。士不深于比興之義,音律之用,而但長短其詩句,以命之曰“詞”,徒見其不知變耳。
西晉陸機《文賦》中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詩學命題:“詩緣情而綺靡”,雖然這是從文體特色的角度立論,把詩與賦、碑、誄、銘等文體相區(qū)分,但也涉及到對詩體本質的認識。“詩緣情”與傳統(tǒng)的“詩言志”相比,去掉了政治教化色彩,更加重視了詩人個體情感的作用。“詩緣情而綺靡”是特殊時期對詩體的認識,成為與儒家詩教有所偏離的詩體觀。(1)周永年由“詩緣情”進而論及“詞緣情”,并特別強調(diào)“綺靡”二字屬之于詞,以“綺靡”為詞體特性,可見其對于詞體特征的認識已趨于偏頗。楊慎云:
大抵人自情中生,焉能無情,但不過甚而已。宋儒云:禪家有為絕欲之說者,欲之所以益熾也。道家有為忘情之說者,情之所以益蕩也。賢圣但云寡欲養(yǎng)心,約情合中而已。予友朱良矩嘗云:“天之風月,地之花柳,與人之歌舞,無此不成三才。”雖戲語亦有理也。[8](P467)
楊慎亦持詞言情的觀點,他更為明確地指出他所說的情,乃指“風月”、“花柳”、“歌舞”,即指詞所言之為艷情,與周永年之說如出一轍。
第二,詩雅詞俗,指詩詞風格上的差異。王世貞《藝苑卮言》說詞“柔靡而近俗也”。所謂近俗,就是指要適應下層讀者或聽眾的欣賞習慣,曲調(diào)柔靡,語言通俗易懂。詞體近俗是明人的普遍認識,如俞彥《爰園詞話》云:“(詞)古拙而今佻,古樸而今俚,古渾涵而今率露也。”“佻”、“俚”皆俗的表現(xiàn)。這種近俗的理論是對南宋以來以張炎《詞源》為代表的雅正理論一大反動,并使詞學史上主俗論達到高峰,其影響及于明末清初,如李漁《窺詞管見》雖云“詞之腔調(diào)則在雅俗相和之間”,但其主旨仍是倡俗反雅。李漁又說:“詞之最忌者有道學氣,有書本氣,有禪和子氣。”并認為:“所不能盡除者,惟書本氣耳。”其近俗的觀念與王世貞一脈相承。(2)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明人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熱衷體現(xiàn)俗的特點。王昶《明詞綜序》說:“永樂以后,南宋諸名家詞,皆不顯于世,惟《花間》、《草堂》諸集盛行。至于楊用修、王元美諸公,小令中調(diào)頗有可取,而長調(diào)則均雜于俚俗矣。”其主要表現(xiàn)正是后世所批評的“以曲為詞”。“明自劉誠意,高
與創(chuàng)作傾向相一致,明人在理論上排斥以詩的風格入詞。萬歷間人毛映曾選輯唐宋人及明代楊慎等人之詞為《詞的》四卷,其《凡例》和《序》闡明了其選詞標準,《詞的·凡例》說:“幽俊香艷,為詞家當行,而莊重典麗者次之。”《詞的·序》進而強調(diào):“旨本浮靡,寧虧大雅;意非訓詁,何事莊嚴。”以“香艷”、“浮靡”為詞體的當行本色,批評的矛頭指向由宋代以來以詩為詞、以莊嚴典重為詞的傾向。管貞乾《古今詩余序》說:“今人莊語、雄語、經(jīng)濟語、金華殿中語,畢竟不如情致語為流暢。今文臺閣體、碎金體、誥詔羽檄體,天才人才鬼才三絕之體,畢竟不如風流體為駘蕩。”以“情致語”、“風流體”為詞體本色,表現(xiàn)出明人排斥其他文體對詞體影響而追求詞體特性的主張。
二、崇婉約抑豪放
在詞學史上明人最早提出了關于婉約、豪放風格的劃分,并以此區(qū)分正變。此后婉約、豪放就成為人們區(qū)分詞人、詞派風格的較為簡明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價值。首先提出婉約、豪放之分的是嘉靖間人張綖。張綖,字世文,號南湖居士。張綖詞學以嚴于音律、和諧流暢為要求,對本鄉(xiāng)先賢、以聲情并茂聞名的秦觀特別推崇。張綖在《詩余圖譜·凡例》后附識云:
按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故東坡稱少游今之詞手;后山評東坡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3)
婉約本是晚唐以來文人詞的傳統(tǒng)風格形態(tài),是為詞體的本色。豪放一詞本為唐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品,從北宋起常用于評詞。如蘇軾《答陳季?!窌?,在稱贊陳季常的新詞“詩人之雄”后,又批評其“豪放太過”。之后,宋人對蘇軾詞風的評論亦常用此語,如朱弁《曲洧舊聞》曾評東坡詞“若豪放不入律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說蘇軾“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宋人使用豪放一詞,內(nèi)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具有與傳統(tǒng)詞風相對立的雄奇、奔放、陽剛、高曠甚至不協(xié)音律、恣意縱橫之意。明代張綖以婉約、豪放將詞體風格劃為二體,雖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詞體風格的多樣性,卻簡明地突出了詞體主要的二種風格形態(tài),因而得到了詞學家的普遍認同。張綖之后明人常以婉約、豪放及正變來劃分詞人、詞體風格。如王世貞云:
言其業(yè),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矣,詞之正宗也。溫、韋艷而促,黃九精而險,長公麗而壯,幼安辮而奇,又其次也,詞之變體也。[7](P385)
清初王士禎還將張綖所說的“詞體”發(fā)展為“詞派”,進而論及詞學流派領域,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如果姑且不論以敦煌詞為代表的民間詞的風格形態(tài),后世詞體風格以“綺聲之祖”《花間集》所代表的風格為典范,婉約則成為詞體不言而喻的傳統(tǒng)風格。明人以婉約為正、豪放為變的正變論,指出了詞體的傳統(tǒng)風格和發(fā)展演變,因而具有較高的詞體認識價值。
明人在區(qū)分婉約為正、豪放為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重正輕變、崇正抑變的主張。張綖在區(qū)分婉約、豪放二體之后,進而提出“以婉約為正”,而稱豪放“要非本色”,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王世貞亦云:
詞須宛轉綿麗,淺至儇俏,挾春月煙花于閨襜內(nèi)奏之,一語之艷,令人魂絕;一字之工,令人色飛,乃為貴耳。至于慷慨磊落,縱橫豪爽,抑亦其次,不可作耳。作則寧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7](P385)
將豪放風格視為等而次之,加以排斥。徐師曾亦云:
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詞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否則雖極精工,終乖本色,非有識者所取也。[ll](P165)
雖然徐師曾也認識到“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承認有其價值,但在尊崇正體的觀念影響下仍加排斥。對詞體正變的取舍態(tài)度,不免影響到明人對豪放風格產(chǎn)生一定的偏見,對詞史及唐宋詞人的認識也必然產(chǎn)生偏頗,如對南宋詞人辛棄疾豪放風格的認識,如王驥德《曲律》說:“詞曲不尚雄勁險峻,只一味嫵媚閑艷,便稱合作,是故蘇長公、辛幼安并置兩廡,不得入室。”這種極端的態(tài)度實不可取。清人謝章鋌即對明代此種弊端加以批評:“專奉《花間》為準的,一若非《金荃集》、《陽春錄》舉,不得謂之詞,并不知尚有辛、劉、姜、史諸法門。”[9](P3433)
當然,明代詞學家亦不乏對豪放詞風持有正確態(tài)度者。如孟稱舜對明人獨崇婉麗,排斥豪放的態(tài)度提出批評。當有人說“蘇子瞻、辛稼軒之清俊雄放皆以為豪而不入于格”時,孟稱舜表示激烈的反對:“予竊以為不然!”并指出:
蓋詞與詩、曲,體格雖異,而同本于作者之情。古來才人豪客,淑姝名媛,悲者喜者,怨者慕者,懷者想者,寄興不一,或言之而低徊焉、宛孌焉;或言之而纏綿焉、凄愴焉;又或言之而嘲笑焉、憤悵焉、淋漓痛快焉。作者極情盡態(tài)而聽者洞心聳耳,如是者皆為當行,皆為本色。寧必姝姝媛媛,學兒女子語而后為詞哉!故幽思曲想,則張、柳之詞工矣,然其失則俗而膩也,古者妖童冶婦之所遺也;傷時吊古,蘇、辛之詞工矣,然其失則莽而俚也,古者征夫放士之所托也。兩家各有其美,亦各有其病。然達其情而不以詞掩,則皆填詞者之所宗,不可以以優(yōu)劣言也。(4)
詞以表達情感為本,而情感又有各種表現(xiàn)形態(tài),淋漓痛快亦是情感的一種,自然應是詞體風格所包容的。此序立論并非正統(tǒng)的儒家說教,而是基于“作者之情”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分析透辟,極具理論說服力。這是一篇明代不多見的具有較高價值的詞學理論文章。說明在明代詞學衰微時期,理論進步的潛流依然存在。
三、“小道”、“卑體”的詞體觀
詞為“小道”、“卑體”是宋代流傳下來的詞體觀念,雖然有不少詞學家努力尊體,但在正統(tǒng)文人的文學觀念中,詞體仍然不能與傳統(tǒng)的詩文相提并論。在明代詞體更受輕視,突出表現(xiàn)在一些文壇大家對詞體的排斥?!豆沤裨~話·詞話》下卷引“丁景呂曰:盡謂填詞能損詩骨,近代何、李大家亦不肯降格為之。往日薛行屋侍郎曾語李昌垣學士,勸勿多作,以崇詩格。”錢允治《國朝詩余序》亦云:“成、弘以來,李、何輩出,又恥不屑為。”何、李即明代前七子的領袖何景明和李夢陽。他們對詞體嚴加排斥的極端態(tài)度,對明代文人產(chǎn)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明代人對本朝的文學創(chuàng)作常持批評態(tài)度,如徐士俊說明代“詩讓唐,詞讓宋,曲又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絞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12]所謂“《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絞絲》”,是指明代各地方流行的俗調(diào)俗曲。徐氏此語是批評明代文學創(chuàng)作俚俗之風盛行,高雅文體衰落。明代在正統(tǒng)文體的詩文領域,先后興起了幾次復古和反復古思潮,旨在恢復傳統(tǒng),扭轉頹風,應該說態(tài)度是積極而嚴肅的。但是在對待詞體的態(tài)度上,明人卻顯得輕慢和隨意。如后人所評“明已來詞纖艷少骨,致斯道為之不尊”[13](P4428)。萬歷年間“詞家亦皆不痛不癢篇什”[14](P804)。反映在詞學觀念領域,明人受傳統(tǒng)詞體觀念的影響,普遍存在著輕視詞體的思想。如楊慎《詞品》仍稱詞為“小技”,“填詞于文為末”。陳霆《渚山堂詞話》也說詞是“小道”,“詞曲于道末矣,纖言麗語,大雅是病”。俞彥《爰園詞話》則說“詞于不朽之業(yè)最為小乘”。明人甚至把詩體成就不高的原因也歸罪于詞。胡應麟《詩藪》云:“宋以詞自名,宋所以弗振也;元以曲自喜,元所以弗永也。”明人對詞體持排斥的態(tài)度,俞彥《爰園詞話》云:“佛有十戒,口業(yè)居四,綺語、誑語與焉。詩詞皆綺語,詞較甚。山谷喜作小詞,后為泥犁獄所懾,罷作??尚σ病>_語小過,此下尚有無數(shù)等級罪惡。”北宋法秀和尚斥戒黃庭堅作詞的故事是正統(tǒng)思想排斥詞體的極端例子,俞彥雖試圖有所改變,卻仍不能擺脫“綺語小過”的陰影,反映出明人深受傳統(tǒng)詞學觀念束縛的心理狀態(tài)。
言及明代文人對詞體的認識,有一則文征明的故事頗耐人尋味。文征明,號衡山。為人溫良恭儉,素負清名,因而主吳中詩壇三十余年。作為正統(tǒng)的文人士大夫,他甚至杜絕了一般文人花間柳巷狎妓的“風流”,而顯得方正保守,但他的詞作卻仍是艷麗香婉一格。沈雄《古今詞語·詞話》下卷記云:
衡山待詔性本方正,不與妓接。吳門
如果掩去作者姓名,將此詞(尤其是下片)置于北宋柳永所謂“淫詞”中,亦幾不可辨。然而此詞卻出自文征明這個寧死也不染指“風流”的正人君子之手,簡直匪夷所思。明人認為作詞與為人、立朝乃至言志作詩是完全不同的。詞言情,所言之情又是與自己性情無關的“空中語”,換言之,寫詞與自己的人格品行是分離的,這正表現(xiàn)了明人輕視詞體的認識。
“小道”、“卑體”的詞體觀,至明代達于極致,并影響于后世。如清代初年,詞學復興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詞為小技”的觀念依然盛行。清初陳維崧曾聽一客議論別人:“此公人品頗足傳,恨其生平曾作詞曲耳。”[15]以作詞為有損人品,可見鄙視詞體的觀念仍根深蒂固。從清初詞壇名家彭孫遹詞集所名《延露詞》亦可見一斑。“延露”一詞見于《淮南子·人間訓》,馬融《長笛賦》云:“延露、巴人。”高注:“延露,鄙曲也。”彭氏不以鄙曲名其詞集為丑,表面看是不避鄙褻的自謙,深層仍是詞為“卑體”的詞體意識使然。(5)
四、對明代詞學思想的反思
明代詞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明代是思想文化急劇動蕩的時期,傳統(tǒng)觀念不斷受到?jīng)_擊。明代城市經(jīng)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社會享樂思想迅速膨脹。文人們也醉心于“花晨月夕,詩壇酒社,賓朋談宴,聲使翕集”[16]的生活,置酒高會,歡歌佳麗,縱情聲色成了官僚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這就刺激了娛樂業(yè)的繁榮。在這種背景下,曾被宋人賦予“娛賓遣興”色彩的詞體觀被明人進一步強化,明人對詞體所持的“小道”、“俗體”等觀念都與此相聯(lián)系。
《草堂詩余》在明代的盛行對明人詞學觀念的影響亦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原因。《草堂詩余》是一部南宋人編輯的詞選,《直齋書錄解題》題為“書坊編集”?!恫萏迷娪唷吩谀纤文?、元時并不突出,到了明代,在適宜的時代條件下,極度繁盛起來。對明代這種《草堂》獨盛的局面,連當時人都感到困惑不解,明末的毛晉說:宋元間詞林選本,幾屈百指,惟《草堂詩余》一編,飛馳幾百年來,凡歌欄酒榭絲而竹之者,無不拊髀雀躍;及至寒窗腐儒,挑燈閑看,亦未嘗欠伸魚睨,不知何以動人一至此也。[17]
《草堂詩余》若干卷,向來艷驚人目,每秘一冊,便稱詞林大觀,不知抹倒幾許騷人。[18]
《草堂詩余》體現(xiàn)了較強的審美傾向性,從所選作品的風格看,絕大多數(shù)是婉約艷麗之體,其他風格均遭排斥,即使所選辛棄疾詞,亦皆婉約之作,為人所稱道的豪放詞皆棄而未收;姜夔詞風清空騷雅有別于婉麗柔曼而另具情貌,也一概不取。(6)這種對作品風格選擇的傾向性,影響到明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明人何元朗《草堂詩余序》正道出了個中底蘊:
《草堂詩余》所載周清真、張子野、秦少游、晏叔原諸人之作,柔情曼聲,摹寫殆盡,正詞家所謂當行,所謂本色也。……觀者勿謂其文句之工,足以備歌曲之用,為賓燕之娛樂。
何氏之語揭示了明人喜好《草堂詩余》的原因是因為多“婉麗流暢”、“柔情曼聲”之作,并可作為宴賓娛樂的歌本。由此可見明人尚婉約秾麗的淵源所在。
總體來看,明代詞學理論著述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量均遜于清代,在理論價值上甚至不及宋代。近代詞學家趙尊岳指出:
明人填詞者多,治詞學者少,詞話流播,升庵、渚山而已。升庵餖饤,仍蹈淺薄之習;渚山抱殘,徒備補訂之資。外此弇州、爰園,篇幅無幾,語焉不詳。即散見詩話雜家者,亦正寥寥可數(shù),以視兩宋論詞,剖析及于毫芒,金針度之后學,賞音片句,宸賞隨邀,紅豆拈歌,士林傳遍者,相去奚啻霄壤。至其漫跘雌黃之習,好為浮煙漲墨之詞,以自炫其品題,以自張其壇坫,若若士之評《花間》,升庵之評《草堂》者,徒為蛇足,莫盡闡揚,惡札枝言,徒亂人意。而諸家之相互標榜,徒事浮諛者,益更自鄶無譏。制義之毒,攔入詞林,空疏之弊,充夫翰海。是則一朝學術之不振,非獨所責之于詞章,而詞學之衰,亦終無可為諱者也。[19]
趙氏對明代詞學的尖銳批評代表了后世詞學家的普遍認識。然而我們亦應認識到,明代詞學理論和批評成就不高是較之宋代和清代而言的。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批評理論,都有一個積累、發(fā)展的過程,明代在詞學發(fā)展的歷史中不僅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階段,而且自有其地位。如前所述,明代開辟了一些詞學研究領域,提出了不少詞學范疇,對一些詞學論題還展開了爭論,在爭論中詞學理論得到了發(fā)展,如對詞譜、詞韻的研究,對詞的起源、詞史發(fā)展等問題,尤其是對詞體特性、詩詞之辨的認識,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僅舉清人的有關論述即可見一斑:
先著《詞潔序》:
詩之道廣,而詞之體輕。道廣則窮天際地,體物狀變,歷古今而猶未窮。體輕則轉喉應拍,傾耳賞心而足矣。
謝章鋌《眠琴小筑詞序》:
言情之作,詩不如詞,參差其句讀,抑揚其音調(diào),詩所不能達者,宛轉而寄之于詞。讀者如幽香密味沁入心脾焉,詩不宜盡,詞雖不必務盡,而盡亦不妨焉;詩不宜巧,詞雖不在爭巧而巧亦不礙焉。[20]
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以上數(shù)例皆為精辟之論,亦常為人所引,如將明清詞學家的闡述加以比照,則淵源自見??梢哉f明代雖云詞學“中衰”,但亦自積累發(fā)展,并為清代詞學的“中興”以及詞學理論的蓬勃興盛打下了基礎。
注 釋:
(1)“詩言志”與“詩緣情”在內(nèi)涵上有繼承關系。參閱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1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參閱孫克強《清代詞學的雅俗之辨》,載《學術月刊》2003年第3期。
(3)《增正詩余圖譜》明刊本及萬歷二十九年游元涇???。參見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297頁,齊魯書社1984年。
(4)《古今詞統(tǒng)序》。按:此序中從“故幽思曲想”至“亦各有其病”一節(jié),又見陳繼儒《詩余廣選序》。
(5)參閱饒宗頤《論清詞在詞史上之地位》,載《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1994年。
(6)《草堂詩余》不取南宋部分詞人的詞作,后人有二種解釋:其一,時間因素。如宋翔鳳《樂府余論》云:“《草堂詩余》,宋無名氏所選,其人當與姜堯章同時,堯章自度腔,無一登入者。其時姜名未盛,以后如吳夢窗,張叔夏,俱奉姜為圭臬,則《草堂》之選,在夢窗之前矣,中多唐五季北宋人詞,南渡后亦有稼軒、利考之、史邦卿、高竹屋、黃叔晹諸家,以其音節(jié)未變也。”其二,風格因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竹屋癡語》:《草堂詩余》于“竹屋亦止選其〔玉蝴蝶〕一闕,蓋其時方尚甜熟,與風尚相左故也”。
參考文獻:
[1]徐士俊.付雪詞序[A].沈雄.古今詞話·詞評:下卷[z].(所引文字稍異.)詞話叢編: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王又華.古今詞論[A].詞話叢編: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張綖.淮海居士長短句跋[A].明刊本.
[4]毛晉.淮海詞跋[A].宋六十名家詞.
[5]楊慎.詞品:卷二[A].詞話叢編: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6]茅一相.題《曲藻》后[z].
[7]王世貞.藝苑卮言[A].詞話叢編: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8]楊慎.詞品:卷三[A].詞話叢編: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9]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九[A].詞話叢編:第四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鄒袛謨.遠志齋詞衷[A].詞話叢編: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文體明辨序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12]徐志俊.古今詞統(tǒng)[M]參評語.崇禎刻本.
[13]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A].詞話叢編:第五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沈雄.古今詞話·詞話:下卷[A]引.詞話叢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l5]蝶庵詞序[A]引.陳迦陵文集:卷二[M].
[16]列朝詩集小傳: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毛晉.草堂詩余跋[A].詞苑英華[Z].
[18]毛晉.竹齋(黃機)詩余跋[A].宋六十名家詞[z].
[19]趙尊岳.惜陰堂明詞叢書敘錄[J].詞學季刊,3卷(4號).
[20]謝章鋌.賭棋山莊文續(xù):卷二[M].
摘 要:明代詞學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嚴守詩詞之別,強調(diào)詩言志、詞言情和詩雅詞俗;在風格的取舍上,崇尚婉約,貶抑紊放;“小道”、“卑體”的詞體觀居主流。明代詞學思想上承宋元,下啟清代,對清人的詞體觀影響較大。作為詞學史上的一環(huán),明代詞學思想自有其歷史地位。
作者簡介:孫克強(1957—),男,河南省開封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