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書感悟
丁玉海名師工作室8組 陳潔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是一本對我很有啟發(fā)的書,特別是對我重新理解“項目式學習”有很大幫助。全書圍繞逆向設計的定義、如何設計、怎樣實施進行闡述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例說明,對我們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給了有效實踐指導作用。
逆向設計不同于我們的傳統教學設計理念,而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確定預期的目標,要達到什么目的,從學習結果來倒推,用什么方法來檢驗目標的達成,如何把目標分解成小的任務或活動,這樣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達成來進行,學習更有效。逆向設計的實踐,本書提供了設計模板,分三個階段描述,讓初學者更易入手。
本書的3-6章主要說明了,如何為逆向設計確定教學目標。那么,何為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本書一個關鍵點是“理解”,是對本書逆向設計中學習目標如何確定的詳細說明。“理解”不只是知道,而是能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中,要“超越信息本身”,本書提出的理解六側面: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充分說明理解是多維的,是復雜的,有不同的類型和深度。只有理解了“理解”,才能為教學設計設定更有效的目標,才能讓學習接近“大概念”,指向核心問題的解決。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基本問題,讓學習更關注大概念,讓教學避免走入基于活動設計或基于傳授知識的設計誤區(qū)。教學目標要根據“遷移”任務來制定,要圍繞大概念和核心知識來設計。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圍繞大概念、基本問題和核心評估任務,把教學單元放在一個更大、更連貫、更結構化的課程中進行教學設計的方法。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問題設計的模板,為課程設計者從容易實現的問題轉到有質量的核心問題提供了支架。另外,基本問題在教學中何時用,如何使用,也給出了范例。
第7-8章介紹了如何檢驗預期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這也是逆向設計的第二個階段。它沒有像常規(guī)教學設計一樣,直接考慮教學活動或過程,而是圍繞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來驗證目標的完成情況,讓學習目標可測、可見,一方面讓課程設計者回看目標制定的合理、有效,而且也促使目標真正落地,有效果。
例如,在學習了營養(yǎng)學相關知識后,怎樣評估學生“理解”了,常規(guī)提問、練習或測驗,只能評測到部分書面概念或條目,進行反饋,卻無法知道學生對如何進行健康飲食,自己或家庭飲食結構是否合理,如何調整,不同人群飲食的考慮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這就需要用理解六側面的評估表進行對照分析,會更加全面。
評估不只有練習與測驗,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為學校、家庭或特定人群來設計食譜,也可以是就某個飲食現象展開討論、辯論會,還可以對某地區(qū)、人群的飲食做相關研究等。評估的人群也不只有老師評價,可以增加學生的自我評價、家長或相關參與人員(同學或專家)的評價,角色是多元的。評價的時間點既有最終結果的評價,也有學習過程中評價;既有對知識理解的評價,也應該包括對學習態(tài)度、學習狀態(tài)、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評價。當然也包括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本書還介紹了評價量規(guī)的設計與使用,量規(guī)的使用,如對學生寫作作品評價,如果只有簡單的好、優(yōu)秀,會讓學生無法改進和提高。這就需要對“好”的相關指標來說明和量化,如“好”包括內容合理,新穎有趣;結構合理,首尾呼應;合理運用修辭方法,生動有趣……等具體指標,會讓評價更精準、更有效。
第9-10章思考了設計什么樣的學習活動能促進理解,增進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本書提出了設計中要關注WHERETO要素,即:
W--確保要達到的目標。
H--吸引學生并保持他們的注意力。
E--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經驗、工具、知識。
R--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教師對設計的反思。
E--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并評價他們。
T--根據學生需求、興趣和風格量體裁衣。
O--組織教學以發(fā)揮最大的和有效性。
理解永遠不能通過“灌輸”實現,教師的作用就是設計正確的體驗。教師的身份是學習的設計師、學生學習的同伴、學生作品的評估者。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通過把問題、任務和活動,補充教材內容,選擇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是地圖,也不是行程安排,而是在一個有明確目標的旅行中起支持作用的旅游手冊。
第11-13章主要介紹了一個好的逆向設計是如何修煉的。好的教學設計是反復修改出來的,只有充分研究學生,不斷實踐嘗試,在反思中調整,才能形成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本書還強調了要從宏觀的角度思考教學,從具體知識學起,但要著眼于大概念,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作為課程設計者,教師要時刻考慮,一切教學活動為教學目標服務。
本書最后一章,為我們指出,逆向設計真正應用是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并為我們列舉了常常出現的困惑與困難,以及解決方法。但再好的理論或建議,不去實踐都是空談,那就讓我們篤行實踐,不斷推進教學向深度學習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