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世家(七)隴西郡—京兆房—西平堂李氏世襲考
1、少典
2、黃帝軒轅氏(少典子,為根祖 )
3、昌意
4、顓頊(遠祖)
5、大業(yè)
6、女華
7、皐陶
8、伯益
9、思成(伯益子)。
從第七世皐陶開始任理官(法官),子孫世襲之,遂以理為氏,理氏為李氏的前身,皐陶被奉為李氏血緣始祖。
10至32代不詳,故省略。
33、理征
34、利貞
35、昌祖
36、彤德
37、慶
38、承
39、碩宗
40、顯
41、夔爽
42、環(huán)鼎
43、爵
44、寅龍
45、熙宏
46、堯性
47、輝
48、連順
49、乾
50、耳(即“老子”,為李氏之名祖)
51、宗
52、同
53、兗
54、躋
55、恪
56、洪
57、興族
58、曇。
第三十三世理征為理氏家族的最后一任世襲理官,自三十四世利貞開始,改理為李,李利貞為李氏得姓始祖。
59、崇
60、瑤
61、信
62、超
63、仲翔
64、伯考
65、尚
66、廣。
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曾經(jīng)向西開拓,討伐西戎,于秦昭王二十八年(西元前279年)始設隴西郡,郡治在狄道城(今甘肅省臨洮縣),以秦國官員李曇的長子李崇(第五十九世)為首任隴西守,掌管一郡行政和軍事,今甘肅臨洮還有李崇當年主持興筑的秦長城遺址,雖然李氏與隴西在此前已早有淵源,但歷史上奉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
李崇之子李瑤為狄道侯;李瑤之子李信在秦國統(tǒng)一六國戰(zhàn)爭中領軍滅燕,為隴西公;李信之子李超為西漢將軍、漁陽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討叛羌,寡不敵眾,戰(zhàn)歿;李仲翔之子李伯考奔喪,葬父于狄道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李仲翔之墓尚在今甘肅臨洮,是隴西李氏現(xiàn)存最早的祖墳。
李伯考之子李尚為成紀令,是以又有成紀李氏為隴西李氏支系;李尚之子李廣,史稱“飛將軍”,悲劇英雄,然后隴西李氏家世有所沉浮,但史不絕書。
67、敢
68、禹
69、丞
70、先
71、長宗
72、君況
73、本
74、次
75、軌
76、龍(?。?/font>
77、艾
78、雍,艾子,字杰熙,為晉朝濟北 、東莞二郡太守
79、倫,丹陽房始祖。
七十八世雍的另一支柔傳七代(柔一79、弇一80、昶一81、李暠—82、歆一83,重耳—84,熙—85、天賜—86、虎—87、昺—88、淵)至唐高祖李淵。
80、李?
81、李?
82、撫
83、文度,西涼安定太守,入魏把家安在京兆山北(今屬河南)。
84、權,仕后魏為河、秦二州刺史,封杜縣公
85、崇義,后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封武康縣公
86、詮,隋朝趙郡太守,封臨汾襄公,子二,達節(jié)、傅節(jié)
87、達(達節(jié)),隋太守。子四:長李端;次子李靖字藥師,唐封衛(wèi)國公,生二子:德謇、德獎。李德謇,為將作少監(jiān),封衛(wèi)國公;三子客師,右武衛(wèi)將軍封丹陽郡公贈幽州都督;幼子正明,唐右威衛(wèi)大將軍
88、端,字藥王,唐東郡守梓州刺史,封永康公。子二:長子李修志幽州都督;次曰修行
89、修行,唐汝州刺史都尉
90、元慎,唐贈洛州刺史
91、芝,贈右翊府中郎將贈隴州刺史。配張氏,贈清河郡夫人
92、嵩,隴右節(jié)度副史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洮州刺史。配劉氏贈彭城郡夫人
93、思恭,洮州刺史冀軍史,贈幽州大都督。配高氏,贈齊國夫人
94、欽,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隴右節(jié)度經(jīng)略副使,死后贈太子太保,葬臨洮西坪山欽王灣。配王氏,贈代國夫人。一子曰晟
95、晟,字良器,為西平忠武王,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縣)人,生唐玄宗開元丁卯(公元727年)正月一日,年十八由武功官至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食邑一千五百戶,賜京兆府萬年縣永崇里第涇陽上由延平門園林女樂八人,德宗御制紀功碑太子親書立石東渭橋。貞元四年詔封先世立五廟,五年九月賜圖形凌煙閣,貞元癸酉(公元793年)八月初四日薨,壽六十七,贈太師,謚“忠武”,十二月十六日葬高陵縣(陜西)奉政原。配張氏,贈肖國夫人,先卒,繼配鄭國夫人杜氏祔焉。
96、李憲,嶺南節(jié)度史,系李晟第十子。
晟為隴西郡西平堂始祖,其子憲為隴西遷贛始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