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正如其廟號“仁宗”所指稱的,這位歷史上有名的仁君,以及曾經頻繁在我們的初高中課本里怒刷存在感的“文人天團”——歐陽修、范仲淹、晏殊、司馬光、蘇軾等都在年輕世代的演繹下閃亮登場。秉持“正午陽光”一貫精致嚴謹?shù)闹谱黠L格,《清平樂》對于歷史場景的苛求和真實再現(xiàn)、對于有宋一代宮廷制度、禮儀文化的考據(jù)與還原讓其在一眾“不求甚解”的古裝劇中脫穎而出。
譬如劇名《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后也用作詞牌名。詞是宋朝最重要的文學形式,以“清平樂”為詞牌名的詞也存有許多,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詞簡釋》就介紹了宋仁宗時的“太平宰相”晏殊兩首很有名的作品。
其一
紅箋小字。
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云魚在水。
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
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
綠波依舊東流。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葉嘉瑩先生所著《北宋名家詞選講》中對晏殊詞的講解與闡釋,共同了解除了溫潤如玉、含蓄婉麗的詞作外,晏殊詞還有哪種風格?
本文摘自葉嘉瑩先生所著《北宋名家詞選講》第一講
<說晏殊詞>
一般人有一種成見,認為“詩窮而后工”,是說詩人生活要窮苦抑郁才寫得出好詩,清朝一位詞人曾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對于某些作者,這話不無道理,李后主后期詞之所以取得那樣高的成就,曹雪芹之所以寫出《紅樓夢》這樣的巨著,都因為他們確實經歷了自己一家一國的敗亡。司馬遷早在《史記》中就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這對某些作者來說是果然如此的。
可是,對大晏來說,則是一個例外。大晏是一個仕宦顯達的人,他十四歲時就以神童得到宋真宗的賞識,擢為秘書省正字,當他十四歲那年以神童參加進士考試時,“神色不變”,考試完畢,真宗親自給他出了考試的賦題,他告訴真宗這個題目在溫課時就作過了。從此以后,真宗就對他另眼相看了。真宗立太子,就是后來的仁宗,召見晏殊要他入宮陪伴太子,并說其所以選擇他是因為他生活檢點謹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聲色之場。晏殊說不然,自己只是因為家里經濟拮據(jù),才沒有和他們一樣去聽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誠實。
晏殊直上青云,做過樞密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的人就以此認為像晏殊這樣的人能寫出好詞嗎?或以為他的詞是“富貴顯達之人的無病呻吟”。在晏殊的詞中確實很難找到他人詞中常見的牢騷感慨,抑郁悲憤,他的詞集叫《珠玉詞》,他的詞表現(xiàn)得像玉一樣的溫潤,珠一樣的圓潔,沒有激言烈響,而且無需挫傷憂患的刺激,他所流露和抒寫的乃是他珠圓玉潤的詩人的本質。
但是在晏殊的詞集中有一首例外,那便是他的一首《山亭柳》,表現(xiàn)出了與他別的詞不同的風格。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 ?shù)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這首詞寫得激昂感慨,其主觀強烈之情意與他平常珠圓玉潤之風格不大一樣。除去風格的例外值得注意外,它還有一個題目《贈歌者》,這不僅是晏同叔的詞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而且也是在中國詞的發(fā)展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們從溫飛卿講起直到現(xiàn)在,一般詞人的所有作品都沒有題目,即便像韋莊的詞寫得那樣具體真切直接,前面也沒有題目。所以晏殊的這首《山亭柳》加了個《贈歌者》的題目,這在中國詞史發(fā)展上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后來很多人的詞都有了題目,甚至有了說明寫作原因和背景的小序,像南宋姜白石的小序就非常有名。這就說明詞已不再僅是沒有個性的供歌唱的曲詞了,它真的成了文人詩客抒情表意的一種韻文形式了,詞已經詩化了。
古來詩可以贈答,可詞開始時沒人用來做贈答之用,晏殊首先用它“贈歌者”,詞在初起時,本是“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是交給歌伎酒女演唱的歌詞,但現(xiàn)在晏殊寫的卻不再是交給歌者演唱的歌詞,而是贈給歌者的一篇詩歌了,這正是從讓歌伎酒女演唱到用于贈答之間的過渡性產物。
那么,這首詞中有沒有晏殊自己的感情呢?鄭騫先生在《詞選》中這首詞的后面有這樣一句按語,說這首詞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之作,所謂“塊壘”者就是內心中憤慨不平的感情,古人常說借酒澆愁,是用自己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而鄭先生說晏殊是借他人酒杯來澆他自己心中的塊壘,晏殊不直接寫心中的憤慨不平,而是用“贈歌者”的題目借題發(fā)揮。
這首詞的激昂慷慨在他的詞的風格和規(guī)律中是一種變調,作為一位理性的詞人,他不應該寫出像這首詞中這樣激動的感情,可晏殊畢竟是理性的詞人,就在于他把這種激動的感情加了遮掩,借題發(fā)揮,利用這個題目加在了別人的身上。即便是在不得不暴露自己心靈上的傷痕的時候,他也不愿意這樣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別人面前,而是將自己推遠一步。
晏殊的一生仕途順利,青云直上,深得真、仁二宗的信任,但后來也遭受到兩次挫折。仁宗為李宸妃所生,卻為章獻劉皇后以“偷天換日”的辦法據(jù)為己有,后來劉皇后用事,無人敢說明此事,李宸妃卒,晏殊作墓志,只說李宸妃生女一人,早卒,無子。后來劉皇后也死了,《宋史·晏殊傳》載孫甫、蔡襄曾上言晏殊為李宸妃寫墓志不言生仁宗之事,以為晏殊之罪狀。于是,晏殊被罷掉了參知政事,出知亳州,又徙陳州。五年以后,又被召還京,自刑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晏殊出身平民,自奉寒素,生活儉樸,六十多歲時他給其弟弟寫信時,曾談到人老之時要為自己的退路著想,希望晚年有個安居的所在。他曾用了公差為自己修房,被人糾彈,再次罷相。
在《宋史·晏殊傳》中,說當時便有人“以為非其罪”,因為李宸妃的墓志若是他人撰寫,在當時也不會說仁宗為李宸妃所生,而用公差修房,則在當時北宋官僚之中本是常事。
他第二次被罷相之后,出知潁州,后又知陳州、許州,晚年最后是知永興軍,永興軍所在地即今陜西西安、咸陽一帶,這首《山亭柳》提到“西秦”、“咸京”,可知其寫作地點當在永興軍。
在熱播劇《清平樂》的一段故事中,晏殊預知自己將會被貶離京,便提前收拾行裝。時天微雨,他在小院里吟念自己的《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小詞:
小閣重簾有燕過。
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
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的這首詞里雖然可能有因罷相而產生的感慨牢騷,但表面上卻是借歌者之口說出來的。“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有的本子“博”作“薄”,一般人都覺得應為“薄”,乃自謙之詞。像歐陽修的《采桑子·西湖念語》的序文中就說是“敢陳薄伎,聊佐清歡”,“薄伎”者淺薄之才伎也。如果說是“博藝”,這個“博藝”就是眾多的意思,一個人為什么會說自己有眾多的才能呢?這就得看他整個的口氣了,他下面說是“花柳上,斗尖新”,“斗”就是競爭,競賽,“尖”是出類拔萃,“斗尖新”是說我的技能不僅是最好的,而且是最新的,這是很夸張地說出來的,毫不客氣??裢源蠊倘徊缓?,可是在此則不然,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感慨萬千,是悲慨于自己有才伎而不被賞識。前面要揚得越高,后面才跌下來得更重,這首詞的開頭就說“博藝隨身”,寫得很好,有許多人不是靠自己的本領,而是仰仗著家庭、親友的勢力或者是什么法寶的魔力,而這位歌者靠的是自己的本領。所以這“博藝”二字好,“隨身”二字更好。“花柳上,斗尖新”,“花柳”指風流浪漫之事,譬如是音樂的彈奏啦,歌舞的表演啦,他說在這方面他敢和任何人比試,我的才藝比任何人都好,比任何人都新。
晏殊喜歡用“尖新”二字,在《鳳銜杯》詞中也曾有句云:“端的自家心下,眼中人。到處里,覺尖新?!薄凹庑隆笔浅鲱惏屋椭?。下一句“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這個歌者有時偶然學唱當年念奴唱的歌曲,“念奴”者是唐天寶年間最著名的歌者。古人寫歌者歌聲之美,有《列子·湯問》所載“秦青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所以說“有時高遏行云”是說唱歌的聲調之高可以留住天上的行云。下面的“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是說每當這位歌者演唱后,就會得到很多酬贈,就是所謂“纏頭”,白居易的《琵琶行》說:“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說那彈琵琶的女子每唱一支曲子,那些聽歌看舞的少年就不知要爭著送給她多少紅綾的纏頭。晏殊說那位歌者當年也得到過聽眾的欣賞,贈給她無數(shù)的纏頭,而且是最好的絲織品——蜀錦。她覺得這才不辜負她的辛勤。
這首詞上半闋是句句揚起來的,下半闋則漸漸降調,說是“數(shù)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最近幾年奔波往返在咸京道上,得到的是“殘杯冷炙”。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了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雄心壯志,而也就在這首詩中他又寫了到長安之后的遭遇,說“騎驢十三載(有本子作“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記述了自己仕宦不得知賞的境況,京華是帝都之所在,春天是一年之美時,而此地此時,滿懷報國之心的杜甫卻落得“殘杯與冷炙”的地步,“殘杯”是別人喝剩的酒,“冷炙”是別人不吃而棄之的冷肉,所以“殘杯冷炙”是受別人冷落不得重視的意思,是別人給的一點可憐的施舍,這里面對接受者來說有許多悲苦辛酸。我為什么要講杜甫的詩,因為晏殊本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他用的“殘杯冷炙”出于杜甫詩,正透露了一份言外的托意。
下面“衷腸事,托何人”,內心之中有多少心意感情,應該托付給什么人?晏殊是用女子的口吻來寫的,因為他是贈歌者。我在講溫飛卿的詞時就曾說過,在中國舊倫理中,君臣的關系和夫妻的關系是相近似的,男子換在臣的地位就和妾婦一樣并稱臣妾了,就女子而言,是要有托身之所的,《孟子》上說:“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而才人志士也要得到知賞的人,才可以托身事奉,所以古人也曾說過這樣的話,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像一只鳥要找到一棵值得它棲落的樹它才落下來一樣,所謂“鳳凰非梧桐不棲”,好的才人志士要選擇主人并為他做事,也是要依托終身的。而且中國古代對女子注重品節(jié),臣子也注重品節(jié),所以晏殊說這個女子是有“衷腸事”,而不知應“托何人”。相比之下,就可見出陶淵明的了不起,他不向外找依托,他說是“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這便是他在自己的認識之中找到了一個終身不違的依托??偠灾松鸁o論向內或是向外,只要是能找到一個精神的依托都是好事。
“若有知音見采”,她說假如是有一個知音的人能夠理解我,“見采”是被他知用的意思,中國古人所謂的“知音”并不只局限于音樂方面的知音,廣意的是指“知己”,是一個真正欣賞、了解你的人,是一個能在別人的誤解中認識你優(yōu)點的人。如果我被這個知音者選擇、采納,那么,我將唱盡高雅美好的《陽春白雪》的曲子,把自己一切最美好的都奉獻給他。
這雖然是一個歌女的口吻,但這又實在是中國舊知識分子、封建士大夫的傳統(tǒng)品德,即如果有一個人以國士待我,我一定以國士報之。三國時,諸葛孔明之所以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乃是因為劉備的“三顧”與“白帝城托孤”,把國家存亡的大事托付給了諸葛亮,把他當做了全國最可信任的人,他就以一個最可信任的人來報答?!叭松靡恢核蓝鵁o憾!”中國人有這樣的傳統(tǒng),都希望找到一個能夠了解和欣賞自己的人,找到一個知音。《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詩云:“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便寫的是這種情意。
熱播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晏殊這里的“若有知音見采”,“若有”是實無,也就是悲嘆找不到知音。那么你縱然有奉獻的感情,縱然愿意“不辭”,愿意“遍唱”,又有誰接受你的殷勤,接受你的美意?所以就“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可以想象得出,這個歌女在酒筵前唱歌,想起當年得意之時的滿堂彩聲,眼下卻這樣凄清冷落,不禁當即流下了眼淚。
晏殊當時在這個筵席前,可能看到了這個老大傷悲、不得其所的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貶受逐、客居外方的境遇的悲傷。而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如就歌女而言,還有更深一層的悲哀,那就是歌女是“賣笑”的,是要以笑語歡歌博取人家的歡喜、人家的報酬,所以,內心即使有悲歌,眼中有淚水,也要“重掩羅巾”,不能讓人看到。“重掩”,是屢次流淚,屢次擦干。屢次悲哀,而又屢次不能讓人看到悲哀,強作笑顏,這是一種極為深重的悲哀。
晏殊這首《山亭柳》,感慨很深。我們在欣賞當中,像我們欣賞其他作品一樣,征引了許多旁人的詩作、詞作為參照,不是徒然的,因為一定要這樣,你才能把晏殊詞里十分深刻的、沉重的感發(fā)的生命力傳達出來,把中國古典引文中幾千年的感發(fā)生命的傳統(tǒng)表達出來。對這種感發(fā)的生命,以及在這種感發(fā)生命中所傳達的中國古典詩歌中悠久傳統(tǒng)方面的情意的引發(fā)和聯(lián)想,是我們在欣賞閱讀古典詩歌時,所最應當加以細心體會和留意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