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招商銀行的番茄炒蛋視頻刷遍朋友圈,片子中一句“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廣告語,泛著濃濃的煽情。而我和很多網(wǎng)友一樣,并沒有過多感動,反而對中國式教育投入深深悲哀。
視頻內容大意是:中國學生伊恩,來到美國留學的第8天想請朋友吃一頓有中國特色的料理——番茄炒蛋??墒窍洛伹?,他疑惑了:先放番茄,還是先放蛋?于是打電話求助國內的媽媽。爸媽馬上制作視頻進行教學,這頓飯贏得了美國同學們的贊揚。但是聊天的時候,當朋友問起,中國和美國的時差是多少小時?他才記起來,12個小時的時差,爸媽給他拍視頻的時間是清晨4點……
近幾年,慈母蠢兒的廣告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低級的煽情手法就好比用眼藥水讓你流淚。
而這段“番茄男”的視頻更是讓人不吐不快??赐甑谝粫r間想到的,就是現(xiàn)在備受社會抨擊的媽寶男。媽寶男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能力的缺失。20來歲的男人,遇到生活中的問題,不是想怎樣自己解決,而是首先向家長求助。而且,“番茄男”去的是美國,又不是難民營,在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隨便搜一下,實用菜譜遍地都是,何必遠渡重洋地找媽“喝奶”?這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談何精神之獨立,思想之自由呢?
放眼望去,社會上的“番茄男”真不在少數(shù),這和自小對孩子的教育有著直接關系。
目前,《爸爸去哪兒5》節(jié)目正在熱播。節(jié)目中孩子任性、愛哭、自私的行為時有發(fā)生,而吳尊對孩子的教育受到一致好評。吳尊出生在文萊的貴族世家,對孩子的教育并不因家世顯赫而驕縱,而是不斷提醒孩子要節(jié)約、自立、友愛。就像網(wǎng)友評論所說,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貴族與暴發(fā)戶的區(qū)別。
媽寶男的大量涌現(xiàn),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大家對其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其實,聽媽媽話、斷不了奶等都只是表象,究其本質,就是自私。
骨子里的自私,讓他們不會且更不愿負責任。他們心中只有自己,遇到問題,首先想到求助一手締造他們的父母;成家后,將妻子永遠視為外人;生子后,千方百計逃避做父親的責任。他們任性而為、躲避困難、冷漠冷血,一切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所有錯誤,都是別人的錯誤。
更可怕的是,他們這種逃避與不負責任,都打著“孝順”的幌子。累了,躲到娘家;煩了,去找媽媽。當丈夫,當父親,哪有只作兒子來得輕松和愜意。但他們真就孝順嗎?自私的人心里怎么會真的有別人,娘家只是避風港而已。
番茄男之所以成為番茄男,和家長教育的偏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國人對好孩子的定義有著明顯偏差,把一個多元的合格孩子評判標準變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學習好,只要學習好就一白遮百丑。孩子小時,諸事包辦不撒手,不讓他承擔對自家的責任;長大后,諸事干涉不放手,不讓他承擔對小家的責任。一家不顧,何以顧天下?即使活到80歲,媽寶男仍然是媽寶男,骨子里的自私改變不了。
常言道,慈母多敗兒。社會是現(xiàn)實的,20歲的媽寶,可能被人評價不成熟;40歲的媽寶,在人眼中就難免變態(tài)。媽寶可怕,更可怕的是不自知的父母。在深夜起來錄制視頻的父母甘之如飴,自己的世界再大,也大不過孩子的世界。那孩子的世界呢?在別人已經開始揚帆的時候,自家的孩子還在岸上哀嘆水的溫度,還在等著父母造船劃槳。一個被家庭、被社會需要的人,最起碼的品格是自立,心中無他人、心中無世界,怎么會為其所接納和包容?
醒醒吧,正在培養(yǎng)一代媽寶的父母們,即使你受虐上癮,也要想想,“番茄炒蛋”的未來。
上一篇:舊日風流:半個饅頭VS玫瑰夢
佳麗約你一起看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