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年前原初的太陽誕生,第一縷光芒經(jīng)過了8分鐘的旅程,照到了最初的地球上,那個時候地球的轉(zhuǎn)速非常的快,一天不到12個小時。
35億年前,在原始海洋里面誕生了地球上的第1個細胞。
沐浴了50億年的溫暖陽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化石能源都來自于太陽的熱量。
》目前,太陽正值壯年時期,這就是所謂的主序星時期!
在主序星中,太陽屬于黃矮星。
太陽的直徑是139萬公里,但是讓太陽發(fā)光發(fā)熱的能量,來自于太陽表面下48萬公里的太陽核心區(qū)。
核心區(qū)的直徑35萬公里,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高達3000億個大氣壓!在如此巨大的壓力和高溫下,氫原子核要經(jīng)過一系列被稱為質(zhì)子鏈的反應,才能合成氦原子。
兩個質(zhì)子,先合成一個氫的同位素氘,同時釋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電子中微子;再由氘和一個質(zhì)子合成一個氦3,氦3最后合成氦4。
太陽的核反應區(qū)只占了半徑的1/4,隨著時間的推移,核反應區(qū)的氫越來越少。而在太陽外部的氫元素沒有辦法通過對流補充到核反應區(qū)。
把核反應區(qū)隔開的是太陽中間的一層,被稱作輻射層。
》輻射層,是阻止恒星核燃料用盡的禍首,也是讓宇宙中能夠誕生文明的推手。
如果恒星把所有的燃料都用盡,就意味著第1代恒星燒光以后。宇宙中遍布了白矮星、黑洞、中子星,沒有新的氫燃料供第2代和第3代恒星誕生。
即使超新星爆炸拋出來的物質(zhì)會形成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也只能圍繞著恒星尸體運行。
而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的母恒星太陽,是第3代恒星。
》輻射層占了太陽半徑的45%。
在太陽輻射區(qū)溫度比核心溫度低一點,一些原子能夠保留一部分的核外電子,這些完整的原子能夠吸收能量,并且儲存一段時間以后作為新的輻射發(fā)射能量!
這就好像在一個坐滿了人的體育場,如果足球運動員不小心把球踢上了看臺的人群中,坐在座位上的觀眾,會把球一次次的傳遞到最前排,然后再扔回到賽場里面,而不是拿個球直接走到賽場里面扔給球員。
在輻射區(qū),太陽的能量隨機的從一個原子傳遞到另外一個原子,有的時候向外移動,有的時候向內(nèi)移動,有的時候向左移動,有的時候向右移動,從核反應區(qū)發(fā)射出來的伽馬光子擺脫輻射區(qū)需要17萬年。
》大于0.3倍太陽質(zhì)量的恒星才會有輻射層。
紅矮星之所以能夠燃燒很長的時間,不僅僅是因為核反應的速度緩慢,而且由于沒有輻射層,只有對流層和核反應層,所以能夠用盡全部的核燃料。
第1代和第2代恒星爆炸以后,把重元素和沒有燃盡的氫元素同時拋進了太空中。重元素形成了地球,氫元素形成了太陽。
第1、2代恒星沒有燃盡的核燃料,照亮了地球上的文明。
五十億年后,太陽會在一聲驚天的大爆炸中,把重元素和50%氫元素重新拋回到太空。
這些留下來的氫元素,將用來照亮地球文明后的又一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