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劍寺,是吳哥窟景區(qū)內(nèi)比較著名的一個。也是我們開始吳哥之旅的第一站。寺名來源于阇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圣劍的傳說。阇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城時曾在此居住,這里曾經(jīng)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最重要的節(jié)日典禮都在這里舉行,數(shù)千人供養(yǎng)和維護著這座寺廟
圣劍寺入口
圣劍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繕過。它是在12世紀時,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修建的。據(jù)說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里就成了國王臨時的住所,也就是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在寺中東側(cè)院子里曾有一塊碑銘,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兒子所寫,現(xiàn)存放在angkor Conservation內(nèi)。
圣劍寺規(guī)模宏大,其長方形的圍墻長800米、寬700米。通往寺廟有四條路,在寺廟的門口立著數(shù)尊手拿長蛇攪動乳海的眾神與阿修羅,在東西兩邊,有一列長的砂巖石蓮花墻,而蓮花上曾經(jīng)有佛像,但在濕婆派主持時,他們被毀壞。在圣劍寺東邊入口有一座兩層建筑物,相傳這座房子是用來存放圣劍的,它的圓形支柱很像地中海建筑風格。從中央圣塔開始,四條狹長的走廊向各個方向延伸,并帶拱頂。在圣塔寺的西面和背面則分別供奉著毗濕奴和濕婆的神龕。
門口有 3 座塔,塔的兩邊各有一只巨型的金翅鳥,雙手各抓住那迦的尾巴,雙腳踏在那迦的身上。(為何這兩位天神有如何深仇大恨,原來兩位神之間還有一段恩怨。其實兩位神還有親戚關(guān)系,他們兩人的媽媽是兩姐妹,但是有一天這兩姐妹以眾神攪乳海所獲的神馬高耳的尾巴顏色打賭,負者要成為勝者的奴隸。那迦的媽媽猜黑色,金翅鳥的媽媽猜白色。
實際上那只神馬的尾巴確實是白色的,但是那迦的媽媽利用自己的兒子作弊,命令一些黑色的小蛇附在馬尾巴上裝成馬毛,結(jié)果遠遠看起來神馬的尾巴就像是黑色的,結(jié)果金翅鳥的媽媽淪為奴隸。不久金翅鳥降生,出生時火光沖天,眾神與仙人都非常害怕,誤以為是火神阿耆尼發(fā)怒。后來得知是金翅鳥出世。
金翅鳥發(fā)覺母親居然是蛇族的奴隸,于是金翅鳥跟那迦談好以奪取天神的至寶不死甘露送給眾蛇以換取自由。金翅鳥威力非凡,輕易就打敗了眾神搶走甘露。在返回的路上,金翅鳥與毗濕奴相遇,毗濕奴以兩個條件使金翅鳥答應(yīng)做他的坐騎: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2,地上的蛇類將永遠是它的食物。
金翅鳥知道那迦的媽媽之前耍詐,所以他也不傻,他見到那迦,拿著個空瓶子假裝不小心打翻在地,然后那迦趕緊伸出舌頭去舔,結(jié)果蛇的舌頭就被地面銳利的草割成了兩半,原來蛇的舌頭分叉是這樣來的啊,呵呵。。。從此這兩位神就結(jié)下了宿怨,見面就打,所以見到這樣的雕像就不用奇怪了。)金翅鳥的上面本來還有一尊佛像,不過被阇耶跋摩八世的滅佛運動給鏟掉了。其實在寺廟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得到滅佛運動的痕跡,有些墻面上有佛龕沒卻沒有佛像。
圣劍寺是吳哥古跡群里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之一,而且并不僅僅是個單純的寺廟。除了寺廟,其實還包含行宮和佛學院。據(jù)說當年大吳哥城修建的時候,國王就暫住在圣劍寺。最輝煌的時候,這里住了官員、官員的家眷、傭人,平民共計10萬人。光是裝飾圣劍寺的珍珠就有11萬顆
圣劍寺位于吳哥王城北門外約 2 公里處,占地 56 公頃,寺廟為方形,里外共 4 層,中央有一座浮屠石雕呈十字形往四方放射,直通向寺廟的 4 個入口,每側(cè)入口共有十九道門,外圍有長 800 公尺、寬700公尺的城墻環(huán)繞。長廊的設(shè)計結(jié)構(gòu)是由外側(cè)往內(nèi)側(cè)越來越小,越往中心點,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這應(yīng)該是阇耶跋摩七世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對神的敬畏,運用建筑上的設(shè)計使進入的人必須逐漸地彎腰低頭,越靠近中心,越需要莊重,謙卑。從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不難看出阇耶跋摩七世的用心。
圣劍寺還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筑就是一個兩層樓的建筑。一看到腦袋中便會想到古希臘的神殿,全部以超大圓形石塊疊起來的石柱支撐著,這個在吳哥古蹟中是唯一的,在吳哥王朝的文化藝術(shù)上別具意義。建筑本身雖為兩層,但并無樓梯,是否當初為木造樓梯也無法得知,目前還不知道這兩層樓究竟是用來干什么的,不過當你的照片背景倒是不錯。順便提一下,兩層樓旁邊還有一道非常長的長廊,非常適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