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hild Deserves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朵朵
最近女兒不好好吃飯,每一頓飯都將近一小時的磨蹭,中間還夾雜著故意把飯菜拋灑到地上,今天晚飯更是離譜的把整個碗推翻在地,壓抑了近一個禮拜的怒火一下子揭竿而起,直接抱出坐在餐椅里的女兒訓斥完打了手心關進了臥室。
兩歲的女兒是第一個叛逆期到了嗎?在我怒火未消還在費解時,就聽見女兒在里面哭的撕心裂肺,嘴里還喊著“壞媽媽,壞媽媽,討厭媽媽“,這時真是忍不住又想進去收拾她一頓。
老公見狀立刻進去安撫了女兒,直到晚上睡覺他才說:這幾天寶寶一直喊著去果果家,你一直答應卻沒有實施,兩歲的孩子肯定都有自己的思想了,所以她的不聽話,故意和你對抗也只是表達了對你無視的不滿。
老公說完我才意識到,半個月前我和一年多沒見面的老同學相約去了她家,她的女兒果果比我女兒大一個半月,兩個小姐妹也是出生后第二次見面,第一次兩人還都沒有過百天呢,在同學家里那兩天兩個小姐妹玩得特別好,就連晚上睡覺都不愿各自回房,臨走時兩個都哭了,都不愿意分開。
然后我為了安慰女兒說:過幾天還會帶她再來果果姐姐家;同學也是那樣安慰女兒,其實也是隨口一句安慰的話,因為兩地相隔四十多公里,而且平常都很忙難得相聚,所以我自己就壓根沒當一回事。
后來為了每次哄女兒吃飯,喝水,不看電視都會對她說:如果你乖乖聽媽媽的話我就帶你去果果姐姐家。每次都湊效,這簡直是一道聽話咒語,。
心里雖然隱約感覺這樣的小欺騙不好,但也想著從其他地方再彌補她,就是沒想到混淆承諾的結果比拒絕更可怕。
我輕易的許諾又不守信,才導致女兒的情緒化愈演愈烈,她在委屈和不解中變得焦躁同時也是對我失去了信任。
我發(fā)小今年都快三十歲了,還是滿屋子的各種芭比娃娃,更是至少一月發(fā)了工資至少買兩三個的速度來填充自己的芭比團,一開始我以為她是一個芭比收藏者,她說,從她大學畢業(yè)后掙的第一筆錢開始就養(yǎng)成了買娃娃的習慣,談不上特別喜歡,但就是總有一種不買就無心再干其他事的習慣。
久而久之書架上,柜子里,抽屜里,置物盒里到處都是娃娃,既舍不得送人也戒不掉不買,留著吧占地方也沒有用,最后不僅是負擔,更成了一種浪費,但她就是戒不掉對娃娃的擁有欲。
后來才知道,她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想要一個和鄰居姐姐一樣的芭比娃娃,她父母說她期末考試如果進全年級前十名就給她買一個一模一樣的娃娃,在校排名就是中游的她就更賣力的為了那個想要的娃娃而更加勤奮和賣力。
期末考試她年級第八,當她興沖沖的把成績單捧到父母面前時,一個學期的等待和盼望卻在接過禮物的那一剎那煙消云散,原本說好的芭比娃娃卻成了三本作文大全,父母對她說這三本書的價錢是芭比娃娃的四倍,這才是一個優(yōu)秀小學生應該得到的獎品。
她沒有辯駁,也無法表達她的不滿;接受,她就是優(yōu)秀的,不接受,她就好像就不再優(yōu)秀。
道德綁架和父母的失信,讓芭比娃娃在她心里生了根發(fā)了芽,然后遇到“財務自由“的合適季節(jié),心里的花就開了,從此便被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畸形購買欲控制。
父母的失信給孩子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其一生,副作用卻是因人而異的各不相同。
我們一直在教育孩子的如何“守信”,但忘了“契約精神”不是“服從”,更不是“管理”,它是一種需要雙方遵守的一種隱形關系,單方終止或違約最終都會使結果與目的相悖。
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這句話已經快說爛了,誠信律己的父母絕對不會教出失信的孩子,“身教”永遠比“言傳”有力量,我們遵著言而有信的路走,不用轉身都知道孩子踏著自己的腳印在慢慢跟上來。
我們今天因為其他事情耽擱了對孩子或他人的承諾,明天就不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言而有信做到如我們期望的人中龍鳳。
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父母,只管做好自己就行,孩子復制的能力是超出想象的,言出必行的父母未來肯定能得到一個堅守契約精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