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守宮砂”中的“守宮”,是守女性的子宮。
“守宮”最早出現(xiàn)于《爾雅》,其中的守宮,與蠑螈、蜥蜴等爬行動物混為一類。其中的宮,指的是房屋居所,壁虎因常攀附于墻壁,而被視為看守房屋的瑞獸,故被成為“守宮”。
最初的“守宮”,只是指壁虎這類爬行動物,與女性的貞潔并無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枷鎖越來越多,便將“守宮”轉化為了“守宮砂”,成為了女子貞潔的象征。
關于古代守宮砂的制作,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將守宮放在容器中飼養(yǎng),喂其朱砂,等其全身通紅便搗碎成泥,得到的紅泥便是守宮砂。還有一種說法是守宮的爪上有一塊天生的朱砂,取出即可制成守宮砂。
古代的很多人家,在女兒出生幾個月時,便在女兒的身上點上“守宮砂”。不論是富貴人家的千金,還是普通百姓家中的小家碧玉,身上都會點有“守宮砂”。
在點了守宮砂后,女子若未經(jīng)房事,可一直不掉,但一有房事則自行脫落。因此,守宮砂成了判斷女子是否失貞的重要標準。
相傳,明朝的永寧公主在太監(jiān)的安排下嫁給了一個患有癆病的公子。她還沒有與丈夫圓房,其丈夫便因重病去世了,此后她便一直守寡到27歲。在永寧公主去世后,宮女為其擦拭身體,發(fā)現(xiàn)她至死都是處子之身,手臂上的守宮砂依然鮮艷。當時的人們知道后,既同情其悲慘的經(jīng)歷,也稱贊她為丈夫守貞的節(jié)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