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漫隨流水去,處世有道先修德。
《論語》第一篇第六章: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應做一個孝子;在外闖蕩,應做一個良民。必須做到謹言慎行,誠實可信;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應當隨和,親近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在做好這些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可以學習文獻?!?/span>
【悟讀】
一個人的素養(yǎng)和修為,往往體現(xiàn)在不經(jīng)意的點滴之間。
作為教育家,孔子極其重視道德教育。本章孔子給了年輕人一個“成長線路圖”,張居正贊之為“萬世之明訓”。對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認為應當從倫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其次,學習待人接物,做到嚴謹守信;這些根基打好后,再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
這里揭示的人生之深刻道理是:修德為本,學文為末。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于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一個對父母和長輩都不尊重的人,可以說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謹而信”,是孔子在告誡年輕人,做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處處小心謹慎。
“泛愛眾”,是提醒年輕人要有著廣闊的胸襟,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保持著友愛的態(tài)度。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還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學些文化知識了。不管你有什么夢想,盡可放飛。
孔學的人生第一課便是做人,這是德育優(yōu)先原則。這一教育思想,在今日社會依然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德高才淺,只是對社會貢獻大小的問題;無德有才,則可能會是危害社會的問題。
對于人生的修為,鬼谷子也提出“內以養(yǎng)志,外以識人”的思想。內以養(yǎng)志,一是強調人生的目標和方向;二是外求不明,反思內心;三是與自己和解。外以識人的關鍵是了解人心和人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做人的教育。
年輕人的成長,更應該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