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畫皮難畫骨,察其所過知其人。
《論語》第四篇第七章: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類別)。觀過,斯(則,就)知仁(通'認(rèn)”)矣?!?/p>
【譯文】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就可以知道他的道德情操?!?/p>
【悟讀】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人前笑談,人后中傷;識人察人,學(xué)問一門。關(guān)于察人的論述,林林總總。本章孔子給出了一個頗為特別的識人技巧,即通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來了解他的德行。
本章的解讀難點在一個“黨”字。常見的是把“黨”理解為類別。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釋道,“黨,類也”,接著他引用了程頤的話“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意為不同類型的人所犯的錯誤也會不同。君子的過失常在太厚道,小人則在過于刻?。痪拥牟垡部赡茉斐蛇^失,小人的錯誤則由冷漠產(chǎn)生。兩者有明顯的差別,差別的關(guān)鍵是出發(fā)點,君子的出發(fā)點是基于好心,而小人則存心不良?;谶@種理解,本章的解讀就是,孔子說:“人所犯的錯誤,有不同的類型,通過分析錯誤出發(fā)點的不同,就可分辨出仁與不仁,也就可以分清楚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從心理學(xué)上講,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他心靈的外現(xiàn)。有什么樣的心靈,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和行為。
許多的有識之士就是通過觀察首領(lǐng)的過錯,擇主而行。隋末亂世,群雄并起,涌現(xiàn)了許多起義領(lǐng)袖,其中著名的有李密、竇建德、李淵等,以李密勢力最大。但后來,許多杰出人才都離開李密,轉(zhuǎn)投李淵。他們之所以這樣抉擇,是從李密所犯過錯對其做出判斷的。瓦崗寨本是翟讓所創(chuàng),翟讓見李密才高志大,便推李密為主。后來李密便設(shè)計誘殺翟讓的全家和親信。雖事出有因,但李密此舉,顯得有失道義。不少瓦崗英雄由此認(rèn)清了李密的真面目,轉(zhuǎn)投李淵。
第二種理解把“黨”解釋為朋黨。結(jié)黨就會營私,人之過也,則多來源于私利,通過分析人所犯過錯的根源,就可以知道此人是不是有仁德的人。基于這種理解,本章解讀為,孔子說:“人所犯的過錯,都是由于其結(jié)黨所產(chǎn)生的偏私思想引起的,看清楚過錯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知道成為仁德之人應(yīng)該怎樣去做。”
看不透的偽裝,猜不透的人心,弄不明的感情,讀不懂的心靈。有人甚至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謊言的世界里。時代在進(jìn)步,物欲在橫流,這是一個復(fù)雜多變的世界,這也是人性使然。
面對世間的真真假假,首先我們要有一雙慧眼,去認(rèn)清一個人;其次,最重要的是做真實的自我。
也許我們不能做到像李白那樣率性而為,但我們至少要活出真實的自我,不欺人,更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