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仁德在,因材施教惠澤長。
《論語》第六篇第十九章: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譯文】
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之人,可以講授高深的學問;而中等資質以下之人,不可講授高深的學問?!?/p>
【悟讀】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中人:天賦平平,智力中等的人才;上:指高深的學問。據(jù)此,本章一般的解讀是:孔子說,“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p>
按照夫子的理論,人活著,應該“志于道,據(jù)于德”,即在任何時候,都要追求道與德,有規(guī)范,不放縱;“依于仁”,即做事要符合仁,仁者愛人;“游于藝”,即一個人應該具備多種技能和愛好,風雅使人有趣。
在孔子看來,人的智力天生存在聰明和愚笨的差別,他將人大致分為三類:上智,中人,下愚。
中人,處于利根和鈍根之間;語,告知;上,指性與天道。
夫子的弟子,年齡地位才智閱歷等參差不齊,各不盡同。于是,本章的深層理解是:夫子主張,教育要因人才智,量為語之,循循善誘,由下而上,由摘葉尋枝到直截根源(性與天道),由鈍根器到中根器再上到利根器,有次第有步驟,一步一腳印地協(xié)助他們心靈成長,成為君子和大人。
本章也流露出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細讀《論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教導弟子的時候,孔子善于區(qū)別對待。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問“仁”時,他的回答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
優(yōu)秀的教師,絕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是“育人而不知,誨人而不覺”,因材施教,循循善道,如此,方能惠澤綿長,成為一代教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