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揚鞭自奮蹄,窮理盡性不忘學。
《論語》第七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加(通“假”,給予)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
孔子說:“給我增加幾年壽命,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去學習《易經》,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p>
【悟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本章體現了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學精神。據傳,孔子晚年非常愛好讀《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
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讀文章。我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活到老、學到老”的經典故事。
昔晉平公對樂師師曠說:“我欲學,年已七十,恐是遲了?!睅煏缯f:“何不燃燭?”平公不滿曰:“焉有臣子戲弄君主的?”師曠是個盲人,說:“盲臣焉敢戲君。我聽聞,少時好學,如早晨之陽光;壯時樂學,如中午之陽光;老時愛學,有如蠟燭之光。燭光中行走與昏暗中摸索,孰好?”平公贊曰:“善”。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笨鬃永狭说臅r候喜歡《易經》,無時無刻卷不釋手,出行都要把易經帶在包里。
至于孔子為何學《易》,何晏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
許多的專家對《周易》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解讀,得出的結論是,《周易》之精髓在三字。其一,上。強調的是人要向天學習,要有不斷向上的精神和勇氣。其二,止。止是“上”加一豎,告訴我們在不斷前進時要知道止于何處,切忌貪得無厭,得隴望蜀。其三,正。正是“止”上加一橫。“一”,代表道,是行為的約束,告訴我們做人要規(guī)規(guī)矩矩;正的上下各一橫,又表示做人要頂天立地。
在前面的《論語》悟讀中,我們知道,夫子之所以成為千古圣人,不在于他的忠信,而在于他的好學。
人生的每一筆經歷,都在書寫著自己的簡歷。人在江湖,心在天堂。人生之要,一曰干凈,二曰向上。原本以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回頭看看,都有著無法細數的刻度。自己拼出來的東西和別人送來的東西,意義往往大不相同。任何江山、事業(yè)和地位,都是拼出來的。
學習,應該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