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十一篇第十九章:
【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p>
【譯文】
子張問孔子做善人的門道??鬃诱f:做事不留痕跡,不要為行善向而刻意顯露。
【悟道】
無為善之心,行至善之道。
《了凡四訓》強調,善有八種不同的善,即善有真假之分(對人有益為真)、端曲之分(圖名行善為曲)、陰陽之分(公眾皆知為陽);偏正之分(以善助惡為偏)、是非之分(行善不至害人為是)、半滿之分(行善不記于心為滿)、大小之分(存心為天下為大)、難易之分(有錢有勢為善為易),須仔細分別。
善人,指本質善良但未經學習之人。朱子曰,善人質美而未學。既然未學,其道是什么?質美是其天生之質,未學而有其質,故其道是天生之道。
深入理解本章內涵,須參照《論語》第七篇第二十五章中夫子對于善人的評述。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strong>
在夫子看來,其一、人是有差別的,至少有如下幾類人:善人、有恒者、君子、圣人,還有一般的民人,即普通人;其二、圣人的成長順序應該是這樣:善人、有恒者、君子、圣人。
此章重點字眼是“道”。道,一般指方法。問善人之道,是教人為善之道。
如果把“善人之道”理解為“善人的門道”,本章應該有兩種解讀:
其一,子張問孔子做善人的門道??鬃诱f:做事不留痕跡,不要為行善而刻意顯露。
其二,子張問孔子做善人的門道??鬃诱f:若不依循前人的辦法,就不能得到做善人的要領和精神。
何謂之善?“不立善惡,無善無不善,至善”。無為善之心,行至善之道。這或是本章夫子思想之精髓。
如果把“善人之道”的“道”理解為“行為”,本章也可以解讀為,善人不踩著別人的腳印走,能夠有所創(chuàng)新,但學問道德卻難以到家,即難入于圣人之室。
“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善人質美,行為處世,一本天性,故不踐跡,猶謂不依成法;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學問道德到不了深奧處。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語自《聊齋志異.城隍廟》,道出了善惡之辨證法。
“以戒為師”,是佛陀的遺囑。佛家之戒律很多,其根本大戒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也揭示了佛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