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遇事喜歡抱怨。
下雨了抱怨天氣,工作量大抱怨老板;
抱怨孩子不夠聰明、聽話,抱怨伴侶不夠勤快、體貼;
看別人好像永遠都那么幸??鞓罚醋约旱纳钅哪亩疾豁樠邸ぁぁぁぁぁ?/span>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作“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抱怨所帶來的的負能量,會遮蔽一個人積極看待事物的眼睛,情緒消極、容易暴躁,往往會把事情變得更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我們時常會覺得生活不如意,才經(jīng)常抱怨,但是有的家長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也經(jīng)常抱怨。
媽媽,你不愛我了!
媽媽,小朋友來家里玩,你總是對別人比對我還要好!
媽媽,今天我和小伙伴一起玩,他真壞,搶走我的玩具還不讓我玩!
作為家長來說,不要認為孩子抱怨就是一件小事,一旦他們養(yǎng)成長期抱怨的習慣,那么對其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或許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喜歡抱怨,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找到一個可以傾訴情緒的突破口而已,并沒有必要小題大做。
但是事實上卻證明了,那些喜歡抱怨的孩子們,在成長之后往往會帶著一種不利的情緒。
步入職場之后的他們由于非常喜歡指責他人,自己的問題反而沒有得到解決,所以這樣會導致他們在職場之中人緣十分的差,甚至成為他人排擠的對象。
孩子為什么經(jīng)常抱怨?
如果父母對周圍的環(huán)境持有一種非常樂觀、非常積極的態(tài)度,那么這樣的孩子也是非常的樂觀的,遇事不會抱怨。
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理應是沒有任何煩惱的地方,他們就應該快快樂樂。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譬如挨了老師的批評,或者跟小伙伴有了意見不合的時候,孩子內(nèi)心敏感,有時候是通過抱怨來向父母傳達“求助”的信號。
還有一些小朋友的抱怨,純粹就是為了博得父母的關注,因為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陪他們,于是孩子通過“抱怨”的語言來吸引家長的關注。
當孩子抱怨某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抱怨。很多的家長以為和孩子一起抱怨,自己就能夠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上,孩子就不會孤單,但是這種做法無疑是能夠讓孩子抱怨的次數(shù)增加的。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習慣性抱怨時,總是想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趕緊給孩子看動畫片,轉移陣地,恐嚇威脅,或者提出某些條件進行交換。
這并不是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家長一次次的敷衍,就會導致孩子也學著家長的樣子,遇到問題把頭埋進泥土當鴕鳥。
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抱怨?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所以當孩子抱怨的時候,家長要積極地詢問原因,引導孩子往正面積極的一面去看待問題,而不要陷入消極的情緒中。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應該耐心一些,先不要著急,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語,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慢慢和孩子講道理。
如果家長急躁了,對孩子進行訓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厭煩情緒,更不會聽家長的話。
所以對待孩子的抱怨,家長應該有耐性,而且要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過分的對待孩子。
想讓孩子減少抱怨,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問題。
比如晚上刷牙這個習慣,很多孩子不想刷牙或者堅持不下來,總是抱怨刷牙干什么,不知道有多大用處。
這時家長可以反問孩子,不刷牙會導致蟲牙,會牙疼,你知道牙疼的難受嗎?讓孩子多去思考思考,慢慢懂得刷牙的好處,他就能堅持刷牙了。
當我們找到孩子每一次抱怨背后的根本原因時,幫孩子停止他們喋喋不休的抱怨就容易多了。
孩子每一次抱怨都會因為不同的內(nèi)容,解決的方法只有四個字:對癥下藥。
比如孩子因為社交能力不足感到緊張和不安,化解孩子的壓力,教會孩子如何處理類似的事情,當孩子獲得的社會經(jīng)驗越來越多時,類似的問題他們就不再會習慣性的抱怨。
很多時候孩子的人生閱歷不豐富,遇到了一丁點的事情,就認為他們的世界塌陷了。
所以家長要在孩子抱怨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格局和自信心,轉移他們對事情的關注點。
譬如說,孩子因為老師的批評而抱怨,那么家長就要側面引導孩子:老師是因為看重你才會嚴格要求,下次咱們做好一點,老師就不會批評了。
放大孩子的格局,自然就能減少他們的抱怨。
孩子偶爾的抱怨可能只是為了疏解自己低落的心情,但是長期如此,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因為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已經(jīng)變得十分消極了,遇到麻煩非但沒有用自己行為去解決,而是選擇用一種毫無意義的方式來進行闡述,同時也給自己造成更加負面的心理暗示。
家長需要在萌芽時期就及時遏制孩子喜歡抱怨的情緒,并且以一種積極向上、十分樂觀的情緒去開導他們,讓他們明白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并不都是順風順水的。
為了更好地對癥下藥,家長需要探究他們背后隱藏的焦慮究竟是什么?
找到根源才能夠讓孩子們真正的從這種困境中走出來,拋棄掉這種負面情緒之后才能健康向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