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佳節(jié)。
民間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張燈結(jié)彩,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如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這天人們或出門賞月,或燃燈放焰、或觀燈猜燈謎、或共吃團圓元宵。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里,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宋】 朱淑真《元夜》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詞》
說到吃元宵,我么先來了解一下元宵。
歷來講究南方湯圓,北方元宵,湯圓與元宵的區(qū)別先了解一下。
湯圓:是用水磨濕粉包制出的。先和面,然后做出圓形的劑子來,放小塊餡料,再把面團抱緊。所以湯圓外表光滑,口感軟滑細膩,不需放太多油即可粘連。湯圓的餡料種類較多,豆沙、芝麻、菜、肉等甜餡咸餡均有。
元宵:放好餡料后,使用糯米粉將糯米泡后再用石碾子磨制。一般餡料會被切成小方塊,然后沾點水,在滿是干粉的笸籮里來回滾,直到所有的餡料都被裹住。俗稱“疊元宵”。元宵的餡料以豬油芝麻為主,元宵在制作工藝上,完全靠豬油把干面粉和陷兒“滾”成圓球狀。所以元宵的餡料里豬油多,脂肪與糖分含量高,熱量也非常之高。
這里了解到元宵的成分包括皮和餡。
皮,就是糯米粉。《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它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yǎng)人體氣血,經(jīng)常用糯米治自汗不止、虛勞不足的問題。古人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zhì)、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yǎng),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但是糯米粉中含有較多支鏈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食用后會導致胃腸道蠕動增強。
元宵餡料,以豬油、芝麻為主,加有花生、核桃或紅豆棗泥等。
黑芝麻藥食兩用,具有“補肝腎,滋五臟,益精血,潤腸燥”等功效,被視為滋補圣品。
花生潤肺、和胃,有益于燥咳、反胃、乳婦奶少。
核桃潤肺益胃、補血養(yǎng)神,能養(yǎng)顏、健腦、烏發(fā),治療腎氣不足、產(chǎn)后體弱、慢性咳嗽。
紅豆利水除濕、活血排膿、解毒消腫,能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癰腫。
棗泥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diào)營衛(wèi)、解藥毒,可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虛少、津液不足、營衛(wèi)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臟燥。
但是元宵的餡料口感甜膩,吃太多易使胃腸負擔過重,導致腹脹、打嗝、腹瀉、食欲不振等,有損脾胃。另外這些高糖、高脂肪餡料容易加重肝臟負擔,同時增加脂肪肝的發(fā)生。
那么慢性肝病患者吃元宵/湯圓有哪些講究?
1、慢性肝炎患者
食欲正常的慢乙肝患者,盡量不要吃含糖量較高的元宵/湯圓,比如豆沙餡之類。
可以選擇果仁、芝麻等餡料的湯圓。
要少吃,如果食用后出現(xiàn)腹脹的情況,可以多喝水、增加運動來幫助胃腸消化。
2、肝硬化患者
不宜吃元宵/湯圓,元宵/湯圓的特點一是黏性大、難以消化,會造成胃蠕動增強;二是燙,容易傷害食道黏膜和胃黏膜。
肝硬化患者通常會有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如果胃部運動增強容易誘發(fā)曲張的血管破裂而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3、注意細嚼慢咽
元宵/湯圓雖美味,進食一定要慢,避免增加胃的負擔,造成胃里不舒服。同時還能避免燙傷。
4、早餐不宜食用
元宵/湯圓含糖多,熱量高,早起胃腸道功能最弱,這個時候吃元宵,會讓胃腸不堪重負。
最好在中午,這個時候人體的胃腸功能最強,也有充分的時間來消化元宵/湯圓里過多的熱量。
5、減少其他的主食
元宵皮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吃元宵/湯圓的時候要適當減少其他糧食,而餡料油脂多,副食建議搭配蒸煮燉的菜肴,如青菜、豆制品等;
6、 避免油炸元宵。
外酥內(nèi)軟的炸元宵雖美味,但高熱量的同時還難以消化,不建議肝病朋友們選擇,還是煮著吃為好,細嚼慢咽,小口小口地吃,尤其對于老年人。
7、少量吃,莫貪多。
元宵/湯圓個頭小但熱量高,一次吃的太多容易加重胃腸道和肝臟負擔,還可能有引起并發(fā)癥的風險哦。
此外,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胃腸道功能較弱,不宜食用;
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元宵含糖量較高,可使血糖急劇升高,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會誘發(fā)酮癥酸中毒。
合并潰瘍患者,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fā)胃出血、胃穿孔等。
合并急性胃腸炎患者,患者的胃腸道正處于充血、水腫狀態(tài),吃元宵會加重胃腸道負擔。病人應吃些米湯、藕粉等易消化食物。
合并脂肪肝、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元宵中的油脂、糖等會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減慢,血壓增高,還會加重心臟缺氧、缺血,誘發(fā)心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