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fā)性多汗癥多為病因不明的、除生理因素等情況以外出現(xiàn)異常出汗、汗量過多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可見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某些器質(zhì)性疾病。飲食應(yīng)選用益氣養(yǎng)陰的滋補食物,如豬肉、羊肉、牛肉、鴨肉、魚、豆制品、大棗、龍眼肉、黑芝麻、核桃仁、桑椹、浮小麥、玉米、白果、銀耳、糯稻根、黃芪、人參、麥冬等食物及藥食兩用之品;忌用生冷油膩及辛辣動火的食物。
臨床常用的廉便靈驗又美味可口的茶劑、飲劑、湯劑驗方如下。
1.參術(shù)龍牡甜飲
【原料】 黨參20克,白術(shù)10克,山藥15克,升麻10克,煅龍骨15克,煅牡蠣20克,白糖20克。
【制作】 洗凈黨參、白術(shù)、山藥、升麻、煅龍骨、煅牡蠣,入鍋,加適量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合并濾汁,調(diào)入白糖即成。
【用法】 上下午分服。
【功效】 補氣止汗。適用于氣虛型自發(fā)性多汗,癥見頭頸、胸部時時出汗,活動后尤甚,頭暈乏力,易于感冒,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弱。
2.浮小麥牡蠣蜜飲
【原料】 浮小麥500克,煅牡蠣500克,蜂蜜300克,白糖50克。
【制作】 將浮小麥浸泡片刻,洗凈后與煅牡蠣一同倒入大瓦煲中,加冷水浸泡30分鐘,然后用小火煎60分鐘,濾出藥液,加水復(fù)煎,合并2次藥液,倒入沙鍋中,加白糖,繼續(xù)用小火慢熬30分鐘,離火,加入蜂蜜,待冷卻后裝瓶備用。
【用法】 日服3次,每次10克,開水送服,10日為1個療程。
【功效】 補氣止汗。適用于氣虛型自發(fā)性多汗。
3.白果肉丁飲
【原料】 白果25克,豬瘦肉100克,雞蛋清30克,精鹽、麻油各適量。
【制作】 將白果去硬殼,放入鍋內(nèi),加水燒至六成熟時撈出,剝?nèi)ケ∫?,洗凈待用。將豬瘦肉切成約1.5厘米見方的丁,加入雞蛋清、精鹽,同入鍋中煮40分鐘,淋入麻油即成。
【用法】 早晚分服。
【功效】 補氣止汗。適用于氣虛型自發(fā)性多汗。
4.白果蓮子烏骨雞湯
【原料】 白果仁50克,蓮子肉50克,糯米100克,凈烏骨雞1只,精鹽適量。
【制作】 將白果仁放入開水鍋內(nèi)略煮后取出。糯米淘洗干凈。烏骨雞去內(nèi)臟,斬去雞爪,與白果仁、蓮子肉、糯米同入沙鍋,用小火燉1.5小時,加入少許精鹽,略燜即成。
【用法】 當(dāng)湯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 補氣止汗。適用于氣虛型自發(fā)性多汗。
5.黑豆生地飲
【原料】 黑小豆30克,生地黃30克,冰糖20克。
【制作】 將生地黃放入鍋中,加水煎湯,去渣取汁,放入黑豆煮爛,調(diào)入冰糖碎屑溶化后即成。
【用法】 早晚分食。
【功效】 養(yǎng)陰止汗。適用于陰虛型自發(fā)性多汗,癥見睡眠中頭、頸、胸、背或全身出汗,汗出易醒,心煩身熱,口渴咽干,口唇紅,或午后潮熱,舌質(zhì)紅,脈細(xì)而快。
6.人參銀耳湯
【原料】 白參粉5克,銀耳、水發(fā)香菇各25克,熟火腿30克,鮮清湯750克,熟雞油10克,鴿蛋12個,精鹽適量。
【制作】 先將銀耳用溫水浸泡回軟,再換70~80℃熱水浸泡發(fā)脹,然后用溫?zé)崴磧?,上籠蒸約10分鐘至松軟時取出,放在熱鮮湯中燙一下備用。取小碟12只,分別抹上雞油,磕入鴿蛋;將火腿、香菇分別切成直徑約1厘米的圓形薄片各12片,分放在鴿蛋黃的兩邊,上籠蒸熟取出,稍涼后用竹片順著鴿蛋邊沿?fù)芷?,放入大湯碗中,加熱水漂去油膩,潷去水。炒鍋上大火,下鮮湯、精鹽燒沸,撇去浮沫,加銀耳燒沸時放入白參粉,盛入湯碗內(nèi),將鴿蛋擺在湯面上,淋上熟雞油即成。
【用法】 上下午分食。
【功效】 補氣養(yǎng)陰。適用于氣陰兩虛型自發(fā)性多汗。
7.牛肉芪麥湯
【原料】 鮮牛肉250克,黃芪30克,浮小麥30克,山藥15克,生姜6克,大棗25克,作料適量。
【制作】 將牛肉洗凈、切塊,與洗凈的黃芪、浮小麥、山藥、大棗、生姜、蔥、黃酒一同放入沙鍋內(nèi),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后轉(zhuǎn)用小火燉2小時,加精鹽調(diào)味即成。
【用法】 上下午分食。
【功效】 補氣養(yǎng)陰。適用于氣陰兩虛型自發(fā)性多汗。
8.金銀花薏苡仁飲
【原料】 金銀花20克,薏苡仁20克,蘆根30克,冬瓜仁20克,桃仁10克。
【制作】 上藥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加水煎煮40分鐘,去渣取汁即成。
【用法】 早晚分服。
【功效】 清熱化濕。適用于濕熱型自發(fā)性多汗,癥見自汗或盜汗,量多色黃,氣味重,苔薄膩,脈滑而快。(季昌群、謝英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