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通透的時候,容易浮想聯(lián)翩。比如摳鼻子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刷牙的時候。
早上刷牙就一直想著昨天晚上酒桌上忍不住飚臟話、前天某位同學戒而復吸的香煙,思考人為什么會有壞習慣,且不思悔改。
按央視開心詞典求助辦法,一是去掉一個錯誤答案、二是現(xiàn)場觀眾投票選擇答案、三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電話求助親友。我選擇第三個:求助親友。給朋友發(fā)了微信,稍后收到回復:
【嗜好】抽煙、喝酒、吃肉、好色、吸毒,雖極致傷人,卻最為人喜好,應該歸屬于習性里的需求;再追源,也許是基因里的,也就是娘胎里,想改很難,因為違反人性。唯其如此,勸人當適當即可,不應特別強求,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你孫某人無酒不歡一樣,求的是醉生夢死,別人家說煙霧繚繞,尋的是霧里看花。必須待到自知自覺,無酒也有趣,無煙也見花,不需勸,自不念,“百姓皆謂我自然”。——勸君勿以自身強他人
哎呀呀,果然是諍友,刀劍無情,又揭露我一個壞習慣:好為人師??磥聿簧钔诓恍邪 ?/span>
壞習慣之所以是壞習慣,除了傷害自己,常常傷害他人。僅僅傷害自己的壞習慣,大家一般也不會說他,頂多勸一句“慎獨”,比如“自娛自慰”“自斟自飲”“自怨自艾”等,反正是他活在“小我”里,無所謂。但抽煙、臟話、嫖娼、賭博、吸毒等就不一樣了,初期小偷小摸還好,說不定還能有面子,虛榮心得到滿足,一旦發(fā)展下去,就會嚴重危害社會,也就是你破獲了別人的安全甚至是生存界限,這就是為什么這些壞習慣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原因。
自己思忖,按人性成長理論理解:行為變成習慣,主要是認知出了問題,源頭上是不知道為人的好和歹,能力上無法控制,自然很難守住眾人認定的規(guī)矩,最終不自律下,開始危害他人,危害社會。
《禮記·中庸》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名句,意思是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用關于人性發(fā)展的理論,反過來一推就更明顯:有什么樣的行為,比如習慣,一定是自己分辨以后的結(jié)果,也就是認知;有什么樣的認知,一定是思考的結(jié)果;有什么樣的思考,自然有什么樣的疑問;有什么樣的疑問,自然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讀書、拜師、旅游、走進大自然都是。你看,不讀書,壞習慣就會多吧。
又向老牛討教,因核酸結(jié)果沒有出來,睡在火車站還沒有到北京的他,和往常一樣,扒拉著他早已織好的網(wǎng),不緊不慢地說:“依然是人性成長,也就是習性中的得失問題。一者要什么不清晰;二者要付出什么不清楚;三者過程中怎么干又不到位。再加上,來自理性的認知缺陷和來自感性的情緒起伏,又在不斷干擾,對這些干擾如果不能駕馭的話,逐漸如脫韁野馬,難以駕馭,漸而習而慣之,習慣成自然。更嚴重的是,對這個'自然’,自己還常常會進行合理化解釋,因為并不缺少智力?!?/span>
果然如此,一個常見現(xiàn)象就是,一方面,怕死怕的要命,極為關注自己健康,天天吃有機食品,害怕轉(zhuǎn)基因食品,隔三差五跑步運動,另一方面熬夜、抽煙、喝酒、打麻將。這是真想健康嗎?
再以我昨晚飆臟話為例,這是過去的習氣,當與現(xiàn)在氛圍不相適應了,又剛好被我覺察到了。昨晚之前,和大學同班兩個“壞人”在一起,黑白不分待在一起48個小時,我學壞了!兄弟們在一起,不說兩句臟話,不能表達我對他們的佩服啊!沒覺得什么不對,而到了晚上,請幾個小朋友小聚,不是同學的孩子,就是同事的孩子,或者自己的侄子、侄女,我必須端著啊,怎么能露出狐貍的尾巴呢?
覺察后,嘗試一次調(diào)整,然后重復七次,新的習慣就會長出,再不濟也就22次?;叵胄r候被狗咬、被火燙,立即遠離惡狗、遠離明火,以及近期同事體檢出了問題后的立即戒煙,所以相對而言,習慣還是容易調(diào)整的。惡習易成,也易改。之所以積習難改,難的不是習本身,而是惡習背后的那套自以為是的認知和輕慢無畏的態(tài)度。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痹瓉砦覀兌际遣畈欢嗟娜?,盡管一起上學,一起成家,但在習性修煉的道路上,卻越來越遠。
此時,毛阿敏的歌聲在我耳邊響起:
你從哪里來,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飛進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幾日停留。
我們已經(jīng)分別的太久太久。
辛丑冬·金陵樂山居主人廁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