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蟲世界里,紡織娘應是伴隨很多人長大的童年記憶,也是人們熟知的昆蟲。在盛夏之夜,我們常能聽到紡織娘高亢的鳴聲,有時候它們還會誤打誤撞地飛入家門。
可是,你真的認識紡織娘嗎?
紡織娘到底是誰?
從分類學上來說,紡織娘指的是直翅目螽[zhōng]斯科紡織娘亞科的一類昆蟲。直翅目是一個大家族,螽斯是其中的一類,和長得類似的蝗蟲、蚱、蜢比起來,螽斯的體型更大,成蟲的觸角一般長過身體,這個特征最容易把它們和其他類群區(qū)分開來。
葉子上的紡織娘。圖片:Patrick Randall
紡織娘就是一類螽斯,全世界的紡織娘有150種以上。在紡織娘亞科里,在中國最常見的就是紡織娘這個種了。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紡織娘,學名Mecopoda elongata,又稱中華紡織娘。這個種很好認,頭小翅膀大,身體兩側(cè)復眼后方各有一塊黑斑,有綠色和褐色兩種色型,主要以植物為食,晝伏夜出。
褐色型紡織娘。圖片:三蝶紀
綠色型紡織娘。圖片:okinawa-kaeru.net
唱歌的可不是紡織“娘”
和其他鳴蟲一樣,只有雄性紡織娘才會發(fā)出鳴聲。它們的發(fā)聲原理是靠翅膀摩擦:雄蟲左前翅特化的發(fā)聲銼上有一排發(fā)音齒,右前翅有骨化的刮器和音箱一樣的鏡膜,刮器與音齒摩擦,再通過鏡膜擴音就能發(fā)出響亮的聲音,能夠幫助它們吸引到雌性的注意,爭取繁殖后代的機會。
紡織娘正是因為聲如紡車而得名,只是紡車在現(xiàn)代早已式微,我們也無從知道兩者的相似度。從個人體驗來說,紡織娘的鳴聲實在是令人頭疼,響亮而持續(xù),在野外與其他聲音混響略好,若是拿到房間一直聽著這聲音,真是無福消受。
紡織娘頭部細節(jié)。圖片:三蝶紀
在鳴蟲賞玩文化里,蟋蟀是最受歡迎的,可斗,聲音也好聽。螽斯里的蟈蟈(通常指優(yōu)雅蟈螽)也是受歡迎的,聲音有節(jié)奏感,模樣帥氣。紡織娘相對而言就要遜色很多——雖然也有不乏養(yǎng)來賞玩者。
詩詞里的紡織娘
雖然在鳴蟲中地位不算高,但紡織娘早早地吸引了古人的注意,被寫進了各種文學作品和詩句中。在《詩經(jīng)》里的《國風·幽·七月》里就有“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suō]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里面的莎雞,指的就是紡織娘。
當然這個莎雞的形態(tài)明顯不對。圖片:pku.edu.cn
宋代《爾雅翼》里記載:“莎雞振羽作聲,其狀頭小而羽大,有青褐兩種。率以六月振羽作聲,連夜札札不止,其聲如紡絲之聲。故一名梭雞,一名絡緯。今俗人謂之絡絲娘,其鳴時又正當絡緯之候。”詳細解釋了紡織娘又一名稱——絡緯的由來。
沿著絡緯這一名稱,我們又可以發(fā)現(xiàn)紡織娘在詩人們的眼中,成了悲秋和哀思的象征。
樹叢中的紡織娘。圖片:Bernard Dupont
李白的《長相思》里寫:“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碧K東坡的《倦夜》里寫:“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标懹蔚摹侗铩防飳懀骸盁煵萜嗝园嗽虑铮拇褰j緯戒衣裘。”司馬光的《宿南園》里寫:“絡緯爾何苦,終夕鳴聲悲?!?/p>
在夏秋之夜,唯有紡織娘的鳴聲最有穿透力,顯得格外高亢,無怪乎都被詩人收進詩句里。
考驗分類學的時候又到了
只是,古人有沒有那么好的分類基礎。從種種跡象來看,他們也似乎并沒有搞清楚到底誰是紡織娘。
明代袁宏道在《促織志》里描述:“有一種似蚱蜢而身肥大, 京師人謂之聒聒,亦捕養(yǎng)之;南人謂之紡線娘。食絲瓜花及瓜瓤, 音聲與促織相似而清越過之。”聒聒就是蟈蟈,這就明顯把蟈蟈和紡織娘搞混了。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記載道:“促織,蟋蟀、蛐蛐兒之正名;絡緯,聒聒兒之正名”,這里也沒搞清楚蟈蟈和紡織娘。
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的人都覺得紡織娘和蟈蟈長得差不多。所以前邊那些詩人寫的絡緯到底是不是紡織娘,或者還是把其他會叫的螽斯都當成紡織娘,也無從得知。
這才是真正的蟈蟈。圖片:sinophilia / tumblr.com
不過也并非沒人能分得清它們。王世襄曾收藏了一只無款絡緯竹刻筆筒,只認出是清代早期,便再找舅舅金西厓請教。金西厓從絡緯的線索判斷出這只筆筒是雕刻名家馬國珍的作品——紡織娘是最易出錯的創(chuàng)作題材,而馬國珍恰以擅長雕刻紡織娘而得名“馬絡緯”。他飼養(yǎng)了很多紡織娘,刻出的紡織娘也是完全符合形態(tài)特征的,這點無人能及。只可惜網(wǎng)上沒能找到馬老先生的相關(guān)雕刻作品,無從見證了。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4年的第19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三蝶紀。
日歷娘的廣告
?喜歡紡織娘?
!那你很有可能也喜歡它們!
螳螂主題Tee
果殼商店出品
博物學家的衣柜系列
日歷娘の傾心推薦
清爽的綠色
!伴你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