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論語》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讀者解一半;現(xiàn)在解一半,將來解一半。
陽貨第十七
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饋)孔子豚??鬃訒r(待)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于涂(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仁乎?”曰:“不可?!薄昂脧氖露绞r,可謂知(智)乎?”曰:“不可?!薄叭赵率乓?,歲不我與?!笨鬃釉唬骸爸Z,吾將仕矣?!?/span>
陽貨,即陽虎。貨是字,虎是名。他是季氏的家臣,是個吃主子、喝主子,又叛主子的小人。
歸孔子豚,歸,《古論》作“饋”,贈送的意思。
時其亡也,時,讀“待”。也可以讀“時”,看準(zhǔn)時機(jī)。
懷其寶,寶指“道”,指孔子身懷的本領(lǐng)。
亟,qi4聲,屢次。
陽貨欲召孔子出仕。想見孔子,但是孔子不想見他。陽貨便贈送孔子一只烤乳豬,按當(dāng)時的禮節(jié),孔子應(yīng)該到陽貨家回拜??鬃庸室庹伊艘粋€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會他,沒想到,被陽貨堵在了半路上。
陽貨知道孔子喜歡談仁談智,故意問他,你一身本事,有高尚的道德和過人的本領(lǐng),卻不肯出仕,聽任國家迷亂也不管,能算仁嗎?不能。這個“不能”是陽貨自問自答,不是孔子說的。又問他,你想出來做事,卻老是錯過機(jī)會,能算智嗎?不能。這個“不能”也是陽貨自問自答。古書“有一人之言而自為問答,則加曰字以別之”。
最后一句是感慨,時光飛逝,年齡不饒人呀。陽貨這話還是說到孔子心里去了,所以“孔子曰”是孔子說的話,他說好好,我會出來做官的。你說什么是什么,誰讓你是官呢!但我說的是我會出來做官,但沒說我立馬出來做官。
前509年,魯定公即位,前505年,季桓子執(zhí)政,陽貨執(zhí)季桓子。此年,他往見孔子,欲其出仕,從而有了以上對話。
前502年,陽貨勾結(jié)三桓的家臣,欲除去三桓,不克。前501年,先奔齊,后奔晉,最后投靠了趙簡子??鬃映鍪耸窃陉栘洷紩x以后。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
孔子認(rèn)為,人和人在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習(xí)染不同,而漸漸地相差很遠(yuǎn)了。
性和生字有關(guān),是生而具有的東西。生而具有,人曰潛質(zhì)、天賦。
17.3 子曰:“唯上知(智)與下愚不移?!?/span>
接上段。上段說的是一般情況,這一段說的是特殊情況。
上知,即上智,是生而知之,絕頂聰明。生而知之,也不是說生下來就什么都知道,是相對于學(xué)而知之的一種說法。就是說某一件事或某一項(xiàng)技能,他不用去學(xué),不必非得學(xué)了才能知道,而是想一想,推導(dǎo)一下就可以知道。大道相通,一通百通。
下愚是困而不學(xué),絕頂愚蠢。
介于二者之間,是所謂中人。
上智和下愚都是極少數(shù),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都屬于中人,而中人是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的。
上智和下愚是性相遠(yuǎn),后天教化也無法改變的。
17.4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span>
武城,在今山東費(fèi)縣西南,是魯都曲阜附近的小邑。
弦歌之聲,孔門習(xí)禮樂,有鼓瑟歌詩之教。
莞爾:微笑的樣子。
子游當(dāng)時做武城宰,在當(dāng)?shù)赝菩薪袒?/span>
孔子到武城參觀,大概覺得武城是個小地方,不是推行教化的理想地點(diǎn),子游有點(diǎn)小題大做,所以跟他說“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說,我曾聽過您教導(dǎo),君子學(xué)道,懂得了愛人的道理,推己及人,施惠于人;小人學(xué)道,心有敬畏,變得馴順,易于治理。
孔子聽后,哈哈一笑,說同學(xué)們呀,子游的話是對的,做的也是對的。我剛才說的是玩笑話,我收回。
勇于承認(rèn)錯誤值得表揚(yáng),但為什么不直接承認(rèn)呢,非要推托“開玩笑”。你說那句話的時候真的是在開玩笑嗎?現(xiàn)在很多領(lǐng)導(dǎo)都把孔子的這個伎倆學(xué)到手并發(fā)揚(yáng)光大了。
17.5 公山弗擾以費(fèi)畔(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悅),曰:“末(蔑)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公山弗擾是一個人,也是個大壞蛋,又叫公山不擾、公山不狃。
前505年,公山弗擾是季氏的費(fèi)邑宰。他曾參與陽虎廢黜三桓的政變,陽虎奔晉后,他仍留在魯國。
前498年,孔子派仲由為季氏宰,奉命墮三都,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fèi)人襲魯,阻止墮費(fèi)。
魯定公退守于季氏之宮的武子之臺,孔子保護(hù)他,命申句須、樂頎下臺反擊,打敗公山不狃、叔孫輒,二子奔齊,后奔吳。
末之也已,末通“蔑”,無的意思;“之”是往的意思。末之,無處去。已,算了。
公山弗擾據(jù)守費(fèi)邑發(fā)動叛亂,召任孔子,孔子準(zhǔn)備前往。子路不高興,他說您沒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說,召用我的人,他豈能是平白無故地征召我?如果有人真正能夠任用我,我將使周朝的道德禮儀重新復(fù)興起來。
圣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亦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然而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在一個沒有好人的世界里,我們總得挑一個壞蛋當(dāng)好人。就像一個無路可走的人,任何一條路都是他的出路。
17.6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印!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shí)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種呢?答以恭敬、寬恕、誠信、勤敏、慈惠。
恭敬則不致受到侮辱,寬恕就能夠得到眾人擁戴,誠信就能使人們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夠讓別人聽你號令。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jiān)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可忽略17.6段,直接連著17.5段讀。
佛肸,bi4聲xi1聲,也寫作茀肸,晉卿趙簡子的家臣。
中牟,mu4聲,晉國的中牟邑,約在今河北邢臺、邯鄲之間。佛肸為中牟邑宰。
磨而不磷,磷,是薄的意思。這里是說,磨而不薄。
涅而不緇,涅,是一種黑色染料;緇,是黑色的帛。這里是說染而不黑。
匏瓜,pao2聲,葫蘆的一種,味苦不能吃。
佛肸為趙氏的中牟宰,以中牟叛趙。佛肸召孔子,孔子也動心了。子路說,您不是教導(dǎo)我們說“親自做壞事的人那里君子是決不能去的”?,F(xiàn)在佛肸叛亂,你要去,這算怎么回事?孔子說,是的,我講過這樣的話。但我不是還說過真正堅(jiān)硬的東西,磨也磨不??;真正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我總不能像掛在墻上的苦葫蘆,只中看不中吃吧?
磨不磷,涅不緇,而后無可無不可。堅(jiān)白不足,而欲自試于磨涅,其不磷緇也者,幾希。
子路昔者之所聞,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體道之大權(quán)也。
夫子為人厚道心腸好,認(rèn)為天下無不可變之人,無不可為之事,但凡有一線希望,也要想方設(shè)法試一試,應(yīng)召是為了勸他們改正。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一則生物之仁,一則知人之智也。
公山弗擾、佛肸這兩個家伙雖然都不是好東西,但所叛者大夫,所張者公室,于存魯、存晉有功,自有大快人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