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果,我收到的最多的問題比千年蟲都老,叫:“人為什么活著?”或者“人為什么存在?”或者“我的生活為了什么?”等等,總之,就是“人為什么活著?”說實話,這個問題,千百年來,哲學(xué)家們窮盡畢生經(jīng)歷都沒有一個最準(zhǔn)確的答案,換做我,我哪知道啊?
當(dāng)時王小波和李銀河戀愛時,李銀河來信問王小波:“人為什么活著?”王小波說:“我哪知道???”但還是要回答李銀河,免得被戀人說是個白癡。所以王小波說自己以前認(rèn)為活著是為了別人,但現(xiàn)在他說:“活著就是我們自己啊。”但這是兩人之間戀愛時的情書來往,所以為什么活著最終王小波指向的是:因為“我愛你呢!愛你!”
因此,我是看了王小波這封信后,我一貫的回復(fù)都是:“因為愛?!庇行┡笥堰€要問我什么愛,我說:“關(guān)懷?!?/span>
但一切冠冕堂皇的話都不如你去看一看張藝謀的電影《活著》給的視覺沖擊大,電影中福貴說:“回去一定要好好活?!苯Y(jié)尾所有他的親人都死去,只剩年老的他和老黃牛。原著小說告訴了你一個更抽象的答案:“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倍@個觀點其實和王小波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更抽象一點,薩特說:“活著是為了選擇?!?/span>
加繆說:“活著是為了反抗?!?/span>
還有,“活著是為了記錄,因為記錄本身就是反抗。”
所以,你發(fā)現(xiàn)沒,這些答案的主語是“我”,就是我們自己,即自我。這個社會只要是人提出的問題,無論怎么尋找答案,到最后都會繞到自己的身上。即一排外的原因歸根到底指向的是我們自己。就是“我的生活”、“我的選擇”、“我的反抗”、“我的記錄”。因此,你要問我自己現(xiàn)在最傾心的一個答案,我同意作者加繆的:“活著是為了反抗?!?/strong>
幾乎所有人都會被加繆的一部哲學(xué)著作《西西弗斯的神話》的開頭震撼,他所:“真正嚴(yán)肅的哲學(xué)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西西弗斯的神話》張清,劉凌飛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一頁)。
等到第50頁,加繆說:“……那么我必須說,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第52頁,加繆說:“所以我從荒謬中推導(dǎo)出三個結(jié)果:我的反抗,我的自由,以及我的激情。我只通過保持清醒便將一種死亡的誘惑轉(zhuǎn)化為一種生活準(zhǔn)則——我拒絕自殺。”
第53頁,加繆說:“以上只是對一種思考方式的定義,而重點是去生活。”
引用加繆對于“自殺”的哲學(xué)思考恰恰是說明,一個人對于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是有著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活著為什么”,如果這個問題面對生活種種打擊后就很容易問自己另一個問題:“我是否要自殺?”很顯然加繆問過并且對這個問題很癡迷。在第一頁的提出,到第50頁做出回答:不,我拒絕自殺,我要活著,我要反抗,我要去生活。其間50多頁的論述全是作者加繆在給自己拼命尋找心理安慰的依據(jù)。加繆的證據(jù)或許太過抽象,那么我們激勵自己的依據(jù)在哪里呢?
或許,我曾在大二時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視頻可以試圖找到些許自己為什么活著的些許力量,我認(rèn)為只要找到些許力量,總比無力地走向死亡要強的多。這個視頻叫《天堂的懺悔》,相信可能很多人看過:
看完后,我想你一定受到了某些觸動,至少你沒有之前那么迷茫了。
然后,我繼續(xù)去說我們在活著與死亡之間隔著些什么,下面我引用一首詩歌來解釋:
關(guān)于活著
作者:戒煙如jie你
人活到為別人裝笑臉夠累的
但別人裝笑臉和你交往讓你更痛苦我們有太多的理由不活
但災(zāi)難讓你知道活下去才有多好
我們有太多的理由為別人而活
有時候卻找不到理由為自己而活
我們有很多理由說別人的不是
但是沒有想到理由都是自己一手制造
有的人追求的東西很多很多
到頭來一無所有
有的人能看見遠(yuǎn)方的珠寶
而失去了身邊最真的感情
有的人不顧一切想為自己留下點東西
到最后留下了笑柄
有的人想改變些東西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太幼稚自己被改造了
因此
我告訴你
活著不要太累
這首詩歌是我在網(wǎng)上偶然看到的,覺得很有味道。結(jié)尾最終的落腳點是詩人告訴你“活著不要太累”。為什么我們會感覺“太累呢?”正是作者說的第一句:“人活到為別人裝笑臉夠累的
但別人裝笑臉和你交往讓你更痛苦?!蔽艺f我同意作者加繆對于“活著就是為了反抗”的定義,但有些時候,我們的“反抗”面對社會的既定規(guī)則會變得“舉步維艱”,接下來的視頻會告訴你為什么到最后我們的反抗被淡化了?
這個視頻的播講聽著那么的熟悉,他叫葉清,是97版《天龍八部》陳浩民飾演的段譽的配音。
視頻結(jié)尾的:“畢竟,我們已經(jīng)夠累了?!?/span>你聽到最后是不是感覺很心酸呢?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想反抗的事情會被既定規(guī)則抹平,所以就出現(xiàn)了那么高學(xué)歷者最終選擇自殺的慘劇。但就像余華《活著》中最后唯一活著的徐福貴,網(wǎng)絡(luò)上有一個詞叫“活久見”,對于富貴來說,真的是“活久見”了。當(dāng)加繆終于說出“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边@個“多”就是你的經(jīng)歷,就像那一個古老的隱喻:“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這個階段最容易心煩意亂,最容易走向自殺,不過是一個人成長的青年時期那四面八方襲來的迷茫而已。從“看山不是山”到“看山還是山”時,你的死亡也就不那么執(zhí)著,也就淡然了。所謂的“天無非陰晴,人不過聚散,地只是高低。”一切的變化最終都擾亂不了你的內(nèi)心了。
最后,再看一個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廣告片吧:
想想這5個81歲的老人,在老年做這一件事是為了什么呢?這個理由就是:證明他們年輕過,證明他們曾經(jīng)激情地活過。
所以,朋友們,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日出,無論是山上的還是海上的,總之我覺得看到日出的那一刻,你會莫名在那一刻頓悟到活著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