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對抽象概念越來越感興趣。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是因為我們有著更多的抽象思維。
寫作就是傳遞抽象感知的過程,誰的抽象感知能力更強,表達得更清晰,他的作品就更容易引起共鳴。
世界上真正聰明的人都比常人擁有更多清晰、準確的抽象概念。
普通人的思維里很多概念定義不清、相互混淆,思維就很容易混亂。
而聰明人在學習了越來越多的抽象概念之后,又重新回歸到簡單、樸素的價值觀。
而一般人則在復雜的概念上無法理清,又沒有足夠的自信按照簡單的道理去生活。
在我看來,抽象概念完全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掌握。比如,我閱讀的這本書《恰如其分的自尊》。
一、你會愛自己嗎?
本書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認為,自尊就是如何看待你自己,是否喜歡你自己?
他認為自尊有三根支柱:
1.自愛:能否接受自己?
2.自我觀:如何看待自己?
3.自信:認為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恰當?shù)男袆印?/span>
讀到這,我一下子就被這本書震撼了。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把自尊這個定義給搞混了。接下來一系列的錯誤感知,應對失策也就不足為奇了。
過去我們說一個人的自尊心特別強,是說這個人不能被輕易傷害,一旦被傷害了自尊,他就會氣炸了,尋找一切機會找回自己的顏面。
我就是這樣的的一個人,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高自尊心的人。實際上,這正是低自尊心的表現(xiàn)。
回想我的童年,在自愛這根柱子上,就出了很大的問題。我的母親雖然非常愛我,但她從不輕易肯定我,相反經(jīng)常地批評指責我。
拿我與其他優(yōu)秀的小孩做對比。讓我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我的自我觀也出現(xiàn)了問題,母親眼中的我都是缺陷,我也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
因而我千方百計地在學習上找安全感、找自信心。當學習上出現(xiàn)了問題,我的自尊體系就會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
小時候的我,對自己的評價總是飄忽不定、起起伏伏,因為我的自我觀沒有建立起來。
有時候我有很強的自信心,有時候我又覺得自己卑微到了塵埃里。
培養(yǎng)自尊最大的滋養(yǎng)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無條件的愛,另一個有價值感。
這與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里論述的觀點不謀而合。阿德勒認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
二、你屬于哪一類?
人們的自尊大概可以分為高自尊和低自尊兩種類型。
高自尊的人有自己獨立的評價體系,不容易受他人影響。而低自尊的人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外人的評價很容易左右其情緒。
這本書把自尊分為四個類型:穩(wěn)定的高自尊、不穩(wěn)定的高自尊、穩(wěn)定的低自尊、不穩(wěn)定的低自尊。
穩(wěn)定的高自尊的人,始終處于高自尊的狀態(tài),不管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順境逆境都表現(xiàn)得積極樂觀。
我能想到的最好例子就是毛主席。到井岡山和延安參觀后,我被毛主席在逆境時的樂觀豁達深深震撼。
這類人目標堅定,能夠忍受艱難困苦,更容易成功。
不穩(wěn)定的高自尊,這類人自信的時候會自吹自擂,自卑的時候又會痛苦得要死,狀態(tài)時好時壞,飄忽不定。
穩(wěn)定的低自尊,這類人覺得自己技不如人,我就這樣,無法改變,永遠消極表達,做事情永遠伴隨著負面的評價和看法。
不穩(wěn)定的低自尊,他們總是表現(xiàn)得謙虛謹慎,但是也能夠被激勵。只要給予足夠的鼓勵,他們就會有明顯的進步。
我認為自己就屬于不穩(wěn)定的低自尊,總是飄忽不定。
這與我童年的情感創(chuàng)傷有關。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之后,發(fā)現(xiàn)很多有人格障礙的人,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而沒有學習能力,不再向內(nèi)探索,尋求自我療愈的人,則一輩子都會為童年的缺憾埋單,甚至走上了極端的道路。
慶幸的是,我一直堅持閱讀,尋求自我療愈,明白了很多道理。雖然還沒能很好地過好當下的生活,但是至少明確了前行的方向,有了堅定不移踐行的勇氣和定力。
另外一個收獲是,在教育孩子上,我有了更多的啟發(fā)。
三、你會自愈嗎?
《小王子》一書,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小王子來到第三個星球的時候見到了一位酒鬼,小王子問:
“你在那兒干什么?”
酒鬼滿臉愁容的回答:“我在喝酒。”
小王子問他:“你為什么喝酒?”
酒鬼說:“為了忘卻。”
小王子憐憫的問:“為了忘卻什么?”
酒鬼耷拉著腦袋說:“為了忘卻我羞愧難當。”
小王子問:“羞愧什么?”
酒鬼說:“羞愧喝酒?!?/span>
這個酒鬼就屬于典型的低自尊,在他看來生活失去了改變的希望,只能逃避。
有一個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成功/自我需求
對自我需求特別高的人,他的自尊就很難提高。
海明威說過一句話,很能代表他的性格。
“重要的不是我寫過什么,而是我本應寫什么。”
即使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是不滿足。后來他自殺了。
我就屬于那種永遠不知足的人,總是被欲望控制,過著焦慮和追趕的生活。
還有一個心理學家提供了評價自尊的方法:
理想自我VS現(xiàn)實自我
二者的差距越大,自尊水平越低;二者差距越小,自尊水平越高。
這個公式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因為我的治愈過程,就是通過縮小二者之間的差距實現(xiàn)的。
我要求理想自我降低要求,無條件接受現(xiàn)實自我,實現(xiàn)二者的和解。
我花了10幾年的時間,才真正理解并成功踐行以上的這個小公式。
這真的非常神奇。
這本書還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自我療愈之路。
不管是哪種自尊類型的人,都會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都要修復自尊體系。
而那些高自尊的人,很容易調(diào)整好自己,又回到高自尊狀態(tài)。
要更好的自愈,每個人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考慮。
1.接納自我。與自我和解,不管自己的現(xiàn)狀如何,屬于那種類型,無條件地接納自我,承認和接納是改變的第一步。
2.與他人合作。阿德勒認為,心理學就是對人們在合作中缺陷的注解。只有打開自我,與他們合作,才能獲得別人的心理支持,找到自己的價值觀。
3.持續(xù)行動。勇于行動,嘗試新事物,將獲得更多的修正機會,也更容易得到成功的滿足。這也是刻意練習的意義。
多讀書的好處在于,傾聽不同大師的教誨,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講述同樣的道理。
讀《恰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讓我對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有了更深的認知,使我在擺脫社會慣性這事上又向前邁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