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勿操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勿操切以益其頑。”
生活里,我們總把溫順和善的臉對著外人,回到家又變回一副愁容滿面。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yǎng)。”
一個人,對家人的柔聲細(xì)語,是教養(yǎng)。
面對家人柔聲細(xì)語,則家和,老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和睦家庭更興旺。
01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有緣換來今生相遇。今生成了一家人,更是幾輩子修來的。
從氏族社會的出現(xiàn),“家”的觀念越來越重要。社會發(fā)展再快,改變不了的:父母愛子,無所謂回報(bào);子愛父母,視為盡孝道。
年齡隔閡與生活情緒,成為彼此愛的阻力。
父母為家奔波,累得身體疲憊,孩子想安慰的話到了嘴邊,卻變成責(zé)怪。父母準(zhǔn)備好食物,塞滿了箱子,孩子感動的話到了喉嚨,卻成了不耐煩。
老話說,百善孝為先。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對父母惡語相向,傷人又傷己。
人無完人,父母也會犯錯,但也不能讓壞情緒沖上頭,瞪著眼睛出言不遜,傷害他們心。
對父母柔和恭順,是做子女應(yīng)盡孝順,一個人,能做到對父母好,才能對外人友善。
02
老話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任何一段婚姻里。惡語都會帶來怨恨,讓夫妻關(guān)系產(chǎn)生縫隙,矛盾叢生。
每一次發(fā)脾氣,就像扎在木樁上的釘子,即使拔出來,也還會留下坑坑洼洼的小洞。
而,將愛語融入生活里,對另一半笑臉相迎,才能在繁瑣的家庭事物中感受美好。
父親和母親相處得很好,雖然也會有爭執(zhí),但每次都能化解這離不開母親的和顏悅色。
老爸做事三分熱度,經(jīng)常興頭來了就愛搗鼓些家具?!拔谊J禍了”是他每次弄壞后的經(jīng)典臺詞,“說你什么好”是每次老媽回他的。
“我闖禍了。臺燈線接錯了,沒辦法用了?!薄拔谊J禍了,油漆打翻了,椅子都弄臟了。”這樣的生活小事還有很多。
老媽從不責(zé)怪他,因?yàn)槊看伪г估习郑褪墙o自己添堵,控制不住要吵架,影響夫妻和睦。
馬伊琍說“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奔热簧钍强嗟?,就更不要讓壞情緒來破壞生活。
家庭里,是一個以“愛”維系的地方?;橐鲆踩绱?,若夫妻有一方能做到和顏悅色,那拌嘴吵架的事就不會發(fā)生。
不觸犯原則的前提下,能原諒另一半的過錯,是避免傷害家庭和睦的有效方法。
03
人活一張口,“家”庭的和諧,少不了愛語、柔聲的運(yùn)用。時常,一句埋怨、一句嘮叨,都會引起對方的不舒服,產(chǎn)生矛盾。
表弟有一次離家出走,幸好兩小時后被找到。事情經(jīng)過是這樣的:考試沒及格,人剛到家,他爸爸就找他要試卷看,他害怕極了。
他爸爸瞪著眼睛,扯嗓子罵他,學(xué)習(xí)不用功,整天就知道看電視等等。過一會,媽媽也加入批評。表弟心里委屈,一沖動,背著書包跑出去了。
都說,“沖動是魔鬼”這樣的事,新聞上也時常會曝光。往往是父母的過分責(zé)罵,導(dǎo)致孩子一沖動,就用過激的言行舉止來反抗父母。
而另一類孩子,因?yàn)殚L期被父母壓制,責(zé)罵挨打成為慣常,所以人的性格就會變化,要么不恭敬,冷漠不關(guān)心;要么討好,屈服懦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中國式父母最真實(shí)的期盼。但,鞭策過程中,言語、行為過激,往往效果適得其反。
教育界說老師是孩子的模,父母是孩子樣。父母給孩子做什么榜樣,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
所以,最好的家庭關(guān)系,就是用“感恩心”回報(bào)父母養(yǎng)育恩;用“柔和心”攜手伴侶走一生。
同樣,多用熱情的話、溫柔的聲對孩子,拋棄咄咄逼人、疾聲厲色,才能與子女和睦,家庭方能和順美滿。